书城保健养生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8892200000060

第60章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爱清洁,本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因此名人们有“清洁仅次于圣洁”之说。但是,爱清洁爱得太过分,就是一种心理疾患了。心理医生们将爱清洁爱得太过分称之为“洁癖”。

之所以产生洁癖,首先,青少年的洁癖可能是由生活经历,即出身和家庭环境而产生的癖,有些洁癖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就是一个洁癖者,他们对子女的洁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

其次,洁癖可能反映了青少年的一种自卑心理。有些洁癖的青少年由于某种原因感到很自卑,因而他们很担心自己因不整洁而被人看不起。

最后,青少年很可能把洁癖当作一种代偿的行为。所谓代偿行为,就是青少年在某种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通过它来获得替代满足的一种方式。有一点对乱的宽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心态与生活的稳定与正常。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洁癖之士要首推明初大画家倪云林。他爱洁成癖,连自己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竟起来视察三四次。忽听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斜睨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此君堪称洁癖之登峰造极者。洁癖的做法好像是很卫生,但却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紧张和痛苦,觉得活得特别累,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其实过分的洁癖会导致人的免疫功能的减退,影响健康。人适度地接触病菌,反而会产生抵抗力。假如,有两个人去一个有病菌的场所,一个是洁癖,特别爱干净,一个不是洁癖,谁更容易感染病菌?是“洁癖”。因为后者身上的一些病菌使他体内产生抗体,会和外来病菌进行战斗,而“洁癖”没有任何防备,病菌可以长驱直入。进人青少年时期,接触的社会面很广,如果还把自己搞的过分干净,反而容易生病。在心理咨询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就是因为太爱干净的缘故。

以上还只是一些显性的洁癖,还有更多隐性的洁癖,即心理性洁癖。如中国男人根深蒂固的“处女情结”,就是一种自私而霸道的贞操洁癖。唯美主义的爱情也是一种洁癖。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杂质。殊不知,纯而又纯的爱情恰是最没有免疫力、短命的爱情。

社会关系中也存在洁癖。如某些所谓出身名门的贵族瞧不起普通平民;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某些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外地人;白人看不起黑人;基督徒看不起异教徒等。以为自己很高贵,其实是非常浅薄而可笑的。

那些从小到大在父母过分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以及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自命清高的人,对社会的免疫能力是最差的。

1、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主要说法:

(1)事实根据:①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与外界环境隔绝,致病的病原体是始终存在的,人的免疫机能阻止着疾病发作;频繁洗手(衣)对预防疾病没有太大的用处,大多数病原体用肥皂是杀不死的。②过于紧张和焦虑反而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惹病;即使其他病没得,但强迫也正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③乡下那些卫生条件不如城里的孩子身体更健康。④适当地“脏”一下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不经历风雨,哪里见彩虹,温室的花朵更经不起考验。

(2)洁癖所带来的危害超过益处。细菌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日常接触到的众多细菌对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灭菌,就可能给那些抵抗力、适应性、侵袭力强的有害病菌开绿灯,破坏人体内及自然环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级细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心理咨询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

2、满灌疗法

自己坐于房间内,请其好友或亲属当助手。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助手在自己手上涂各种液体,如清水、墨水、米汤、油、染料等。在涂时,应尽量放松,而助手则尽力用言语形容手已很脏了。你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助手在涂液体时应随机使用透明液体和不透明液体也可随机使用清水和其他液体。这样,当你一睁开眼时,会出现手并不脏,起码没有想象的那么脏的情况,这对患者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当你发现手确实很脏时,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候,治疗助手一定要禁止他洗手,这是治疗的关键。你会感到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助手在一旁应积极给予鼓励。

在这一关键时刻,助手的示范作用很大。助手可在自己手上也涂上液体,甚至更多更脏,并大声说出内心感受。由于二人有了相同的经历,在情感上就能得到沟通,对脏东西的认识也能逐渐靠拢。这时,你要仔细体会焦虑的逐步消退感。

满灌疗法在刚开始时把人推向焦虑的顶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下降,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

3、系统脱敏法

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