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8892200000011

第11章 家庭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为此,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让他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健康成长,不仅是父母关心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心理素质是指人们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兴趣、性格和能力的先天具有和后天形成的内部诸多要素的总和。一般认为家庭环境只是成员结构、生活水准、居住条件、父母职业等。

其实,家庭环境应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幼尊老,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不庸置疑,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摇篮,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环境影响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

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

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摩擦,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的氛围下,不但使孩子学会了对人的互助、合作、关爱、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可以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孩子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偏于畸形,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每个家庭都应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如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要相处和睦,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美丽的港湾,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孩子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就是过分娇宠,有求必应。父母只想着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也就会形成任性、放肆、自私、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第二类是专横的遵循封建旧规的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分,强调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孩子稍有不听从就给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会形成暴戾、撒谎、蛮横,逆反心理强,并总想捉弄别人,寻求报复以求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补偿。

第三类是放任自流,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的孩子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母的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冷酷、攻击、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伴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孩子。这类家庭中成员之间平等、谅解、互相关心爱护,父母能多给孩子鼓励和诱导,而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这类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立、大方、自尊、热情,能接受批评,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可见,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青少年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年轻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严重阻碍。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再婚率不断上升。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青少年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儿童、青少年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

孩子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或者是父母倾诉的对象或仲裁对象,有时却又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们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肯回家,甚至偷、抢、打架斗殴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都严重阻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因此,父母一定要加强学习,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已离异的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氛围,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孩子成功的基本条件。家庭环境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因此,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提高父母的责任意识,认识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1)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躯体健康,更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改变传统的家庭关系,建立真诚融洽的朋友关系,使孩子深感家庭的温暖及父母的关爱。父母应提倡孩子有独立见解、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让他们的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2)家长对子女期望要恰当、要求一定要合理。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要求,期望要恰当,不要“拔苗助长”,提过高的要求,造成孩子尽了最大努力尚远离父母提出的目标的状况。此时父母应主动调整要求。倘若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注意批语的时机和场合,要讲究批语的艺术性,使孩子心悦诚服。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应及时鼓励,使孩子保持心情舒畅,学好功课,完成父母交给的各项任务。

(3)正确对待逆境、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宣泄的场所。挫折对每个人来讲是经常会碰到的,正确面对挫折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孩子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孩子悲观、失望时,应让他们有一个宣泄的场所。让孩子们把饱含愁苦离奇的经历、各种秘密和困惑在家中得到宣泄,使孩子获得父母的同情与理解,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抚慰,从而解除困惑、消除烦恼、明确方向,并更加成熟起来。

(4)家庭须形成一个心理健康的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父母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言行举止,均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父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家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这对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是一句十分重要的话,若孩子经常置身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情绪苦闷、低落,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不良性格,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