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40

第40章 明朝(1)

历史上的明朝(1368~l644年)共277年,历16帝,建都南京,后由明成祖移至北京。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安徽凤阳人。1368年称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文(1377~1402)年号“建文”,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1398年即位,在位5年。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起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即位,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明成祖长子,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仁宗长子,在位11年。宣宗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1435~1449)、“天顺”(1457~1464)宣宗长子,在位23年。英宗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挟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英宗1450年被放回,1457年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宣宗次子。1449年即位,在位9年。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英宗长子。1464年即位,在位24年。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19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孝宗长子。1505年即位,在位17年。武宗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在位46年。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在位7年。穆宗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在位48年。神宗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神宗长子。1620年即位,在位1月。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光宗长子。1620年即位,在位8年。熹宗政治腐败,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在位17年。思宗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返,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一、朱元璋:杀人越多,龙椅越稳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统治手段之残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比如整批诛杀功臣、大兴冤狱、活剥人皮、特务统治、文字狱等等。这真应了“无毒不丈夫”这句古谚。

看来,大丈夫欲成就事业,就必须心狠手辣。否则,心善手软,那就不会有什么成就。这句话虽不是真理,但却是有许多根据。朱元璋就是个明证。

1.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353年朱元璋25岁时,红巾军起义,刘福通在颍州,徐寿辉在湖北,张士诚在泰州,方国珍在温州,郭子兴在濠州。这一年,回到皇觉寺仍当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小时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信,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希望他“速从征,共成大业”。朱元璋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让他逃走。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了个精光,朱元璋这才投奔义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和辉煌前途。

明太祖朱元璋在郭子兴部下期间,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1355年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支队伍的控制权。他率军南下,攻破集庆(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军民50余万,改集庆为庆天府。这时的朱元璋处于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敌,形势不利的态势。

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发展势力。以“布袋和尚”著称的彭莹玉战死后,起义军推举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被推举只是因为相貌好,并没有才干,不久陈友谅控制了这支队伍。刘福通迎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建立龙凤政权,尊韩林儿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册封,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方国珍割据温州、台州等处。元朝的势力仍然强大,在起义军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主力和小明王作战的机会,向南面和东南的元军进攻,取得胜利。在率军打下徽州时,朱元璋采纳了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献策,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兵强粮足。

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

1363年秋,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60万大军进行了一场持续36天的大决战。此战之惨烈,双方投入力量之大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一战,朱元璋麾下诸多勇将都名载史册了,常遇春与众将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陈军占据上游,军船大而坚固,装备精锐,朱军的船小而灵活,双方相持,难解难分。一次朱元璋乘的船搁浅,陈友谅手下勇将张定边直冲到朱元璋船边,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常遇春一箭射死张定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但是自己的船却搁浅了。他乘败退下来的船只再战,转战三天。朱军以火攻陈军船只,湖水被映成红色,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中。

这一战扭转了局势,朱元璋一跃成为群雄之首。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1365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0万讨伐张士诚。徐达用反间计制胜,使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完全陷入孤立。次年,徐达亲率将士攻破葑门,大军一拥而上,进入平江城内。张士诚兀自率兵巷战,但其手下将士已无斗志,纷纷投降。张士诚见大势已去,纵火焚死其妻儿,闭门上吊自杀,被其部将解救,徐达将其押送应天。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部将朱亮祖攻取台州、温州。十一月,部将汤和下庆元,方国珍逃入海中,不久为廖永忠所败。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月,汤和与廖永忠擒获陈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杨璟等人攻取广东、广西。在平定东南之时,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将北征蒙古。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了决战。

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屯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

因此,他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1370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攻许州。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陕、陈、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徐达遂率大军直取大都。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占大都,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军20万灭亡南宋,仅过百年,朱元璋令徐达将其逐回大漠,也是率军20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

攻克大同、平定山西、转攻陕甘,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朱元璋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朱元璋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2.杀人最多的皇帝

朱元璋后来成了洪武皇帝,洪武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明太祖。

明太祖为了保证享有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并让朱氏子孙世世代代能把帝业继承下去,就同谋士大臣们一齐筹划,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皇帝的权力怎么能再大些。但是这帮谋臣万没有想到,皇帝的权力太大了,谋臣的性命就不值钱了。他们尽心竭力为皇帝出谋划策,却不知正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呢。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行中书省。我们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明来的,不过中间“中书”二字去掉了。行中书省统一掌管军政、民政和财政大权,后来,朱元璋认为地方权力太大,中央指挥不灵,就撤销行省,改为布政司,使各省政权成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只限于民政和财政,而且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这样,地方的权力就被集中到中央,丞相率文武百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出了胡惟庸案,丞相靠不住了,朱元璋就废掉丞相,提高六部地位。丞相的工作,由皇帝自己代劳了。

胡惟庸是明太祖第一号功臣李善长的女婿。他利用李善长的权势,当上了左丞相。明太祖对他很信任,但是到了后来,胡惟庸在朝中结党营私独断专行。大臣们给皇帝的奏折,他都要先在私下里拆开看,凡不利于自己的,一律隐匿不报。他还贪污受贿大量的金银财宝,古玩玉器,魏国公徐达看了气不过,就向明太祖揭发他。胡惟庸怀恨徐达,想方设法陷害他。胡惟庸后来发展到勾结日本和元朝势力,要篡权,明太祖就处死了他,把他一家全杀了。10年以后,明太祖又把这个案子捡起来,大肆追查,追到李善长的头上,将他和他一家70余口人,全部杀了,整个胡惟庸一案,一共杀了3万人。

朱元璋打了16年仗,难免有人背叛他,所以他对部将,就持有一种疑心。朱元璋的儿子不少,还有二十几个干儿子,他把这些儿子派到部队中做监军,监视将军们的行动。到立国以后,又建立了很大的特务机构,用来监视臣下。出了胡惟庸这种案子,他的疑心就更重了,看谁都像有反逆之心,对有反逆之心的人,朱元璋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砍了他的脑袋。一个人被砍了脑袋,家人必定就要忌恨,所以要连他一家都杀了。

明朝中央集权朱元璋的特务机构很厉害,锦衣卫到处都是,无孔不入。有一个大臣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你都吃了些什么菜呀?”那个大臣说不全,朱元璋便帮他补充,吓得那个大臣面无人色。还有一个大臣心中不快,坐在自己家院子里生闷气。第二天朱元璋见了他便问:“你昨天生的什么气呀?”说着,拿出一幅画来,正画着那人昨天生气的样子,吓得那个大臣又是面无人色。监视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他甚至想:“你今天没有谋反的心,难道能保证你日后也生不出谋反的心吗?与其你日后生出谋反的心,还不如今日就将你杀了。”一个当皇帝的有了这般心思,大臣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