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24

第24章 唐朝(2)

《唐律》第三卷是关于官员职务犯罪的法律条文,共59条。其中《受人财物代为请求》、《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凭官职威势讨要财物》等条,都是惩处受贿罪或索贿罪的法律条文。如《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条规定:凡监临主司官员(指对所处置的事情握有管辖、审核、主办权力的官员)接受贿赂后作枉法处理的,受贿值绢1尺处杖打100,每多1匹加一等,满15匹处绞刑。受贿后未作枉法处理的,值绢1尺杖打90,每多2匹加一等,30匹加处役流。跟明太祖时期制定的明律相比,唐律从总体上讲,对官员职务犯罪的惩处要宽一些。明律规定:官员贪污银子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受贿枉法者,1贯以下杖70,每多5贯加一等;20贯杖60,徒1年;45贯杖100,流2000里;满80贯处绞刑。监守自盗,1贯以下杖80;7贯500文杖60,徒1年;20贯杖100,流2000里;满40贯处斩。又规定:官吏外出,如乘坐官府的车、船、马等,携带私人物品不得超过一定数量。如乘官船、官车,私载物不得超过30斤,违者治罪。轻则笞10下,重则杖70。

唐太宗不仅要求臣民们严格守法,而且他本人也能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罪己诏”的历史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叫党仁弘的大将,他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大量的钱财。这件事被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处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重视党仁弘,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大理寺的判决,改为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

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们召到金銮殿,心情沉重地向大臣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于是,唐太宗写了一道《罪己诏》,唐太宗在《罪己诏》中检讨说:“我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

其次,强调德治,加强对官员的教育。

唐代史官吴兢编纂的《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太宗朝“政事之要”的史书。其中有一篇题为《贪鄙》,篇幅很短,共6章(段),约1000字,很是精彩。其内容用现代语言讲,为唐太宗对大臣们进行“反腐教育”。通篇循循善诱,言简意深,没有官话,没有说教,没有皇上对臣下的训诫口气。今天读来仍感亲切,颇有教益。

有一段写道: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

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

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国君)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

唐太宗还给大臣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沔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于是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刻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蜀国的人见了,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蜀国国王贪图黄金,乃派出5位大力士,将石牛拉到蜀国。这一来,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秦国的军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传》。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征用民间牛车3万辆,用来租赁生利。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000钱,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2000钱,共得6000万钱,并将其中的一半即3000万私自吞没。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于是田延年贪污3000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大将军霍光说:“先把他关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说道:“我何面目入牢狱!”遂自刎而死。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鉴,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不学他们的样子。

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臣贪亡身的道理。

3.太宗儿子,几无善终

唐太宗李世民前后共有14个儿子。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第二、十一、十二子)早夭,1个被“幽闭”,2个被废为“庶人”。

第三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五子,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事败被杀。

第六子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第七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第八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十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最后为武则天所杀。

第十三子李福虽得善终,平庸无能。

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唐太宗最初立大儿子承乾为太子。承乾生于承乾殿,故取名“承乾”,也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成年后的承乾有德有才,深得太宗喜爱。

当时,东宫太子府中有个14岁的女乐手,名叫尹伊,弹得一手好琵琶,长得也十分美丽,还能歌善舞。李承乾对她十分宠爱,给她起个绰号叫“称心”,每天都和她厮混在一起,简直寸步不离。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把尹伊杀了,和尹伊有牵连的几个人也都被处死。李承乾便把尹伊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并且因此怨恨父亲,长时间不上朝参拜太宗。承乾从此大变,无心学习朝政,整天沉浸在歌舞酒宴中。

李承乾因为怨恨父皇,竟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参加李承乾政变密谋的心腹人物,主要是汉王李元昌(太宗的弟弟)、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

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李示右就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发动了叛乱。齐王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太子李承乾的阴谋也彻底暴露了,李承乾及党羽被一网打尽。太宗决定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发配到黔州(今贵州彭水),两年后死在那里。李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人全部斩首。

李承乾被废了,谁继位东宫当太子呢?太宗想到了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乾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培养李泰。还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二月,太宗借口李泰喜欢文学,对士大夫非常讲究礼节,便命人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太宗这样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的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廷中获得了好名。不仅如此,太宗对李泰的赏赐越来越多,到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二月,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

太宗这种做法助长了李泰及其僚属们的骄横气焰。贞观十七年正月,魏王府中传出谣言,说太子李承乾脚有毛病,当废,魏王聪明,当立。这以后,朝中许多大臣也开始和李泰拉关系、徇私舞弊、行贿。这使当时还没有被废的太子李承乾十分害怕。一天,李承乾秘密派人到玄武门上书,声称是李泰府上的典签(掌管文书的小吏)为李泰请封。谁知,太宗打开奏书一看,里面写的全是李泰的罪状。太宗知道这是李承乾搞的鬼,便找他上殿当面斥责。李承乾辩解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只不过求自安之计罢了。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称了他们的心愿,今后谁都可以谋取太子位了。”许多大臣也都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这样,太宗就没有立李泰。

后来,李承乾谋反事发,李泰也被太宗“幽闭”起来,35岁就死了。

第九子李治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生,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李承乾被废太子以后,李泰、李治都有条件继位东宫太子位。后来,因为李治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当了太子。原来,长孙无忌看到李治性情软弱,将来可以控制,而太宗也认为,有良佐辅助,太子软弱一些也无关大局。

贞观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当太宗用佩刀要刺自己的时候,李治就在他身旁。长孙无忌夺过太宗手中的佩刀,递到李治手中。太宗情绪稳定后,大声地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也非常机警地回答:“谨奉诏,有不同政见者,臣请斩之。”于是,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下了。

武则天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继续边治边养,说不定会逐渐康复的。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他这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进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候着,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李世民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他才50岁,是中国历史上被“长生药”毒死的第一个皇帝。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愚蠢糊涂地过早离开了人间。

太宗去世后,由李治继位,是为高宗。

二、武则天:女皇帝,心更狠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是一块完整的高达7米的大石头,关于她立这块碑的目的她自己没有说明。后人猜测,一者认为是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难以表达;一种认为是她知道自己死后一定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她任由你们评说。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人,她的工谗善媚手段罕有其匹,诚如骆宾王在《讨武曌之檄文》中所说:“入门见妒,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孤媚偏能惑主。”而她宰制天下的魄力和气概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三宝”:铁鞭、铁锤与匕首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父亲武士彟先是经营木材运销致富,后来做了隋朝的鹰扬府队正,唐高祖李渊在汾、晋一带行军的时候,经常到武家落脚,后来唐朝统一天下,到李世民继位后,武士彟累官已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武则天的母亲是隋朝宗室杨达的女儿,一方面笃信佛教,一方面又内行不检。武则天的醉心权势、胸罗机谋、信奉佛教,乃至于淫乱自恣等特性,似乎都来自父母的遗传。

唐太宗辉煌的“贞观之治”笼罩着武则天幸福的童年,她属于那种早熟的女孩,年方14岁便已呈现出女性“花解语、玉生香”的艳丽风情。就在这一年,她成了唐太宗的“才人”。

唐太宗的贤妻长孙皇后在武则天14岁的这年谢世。唐太宗十分怀念她,曾在宫中筑一土台,天天站到上面眺望她的坟墓,连朝政都有些不理。著名的敢讲真话的大臣魏征来到宫中,唐太宗请他也到台上去看一看亡妻的坟墓,魏征告诉唐太宗,他只看见了唐高祖李渊的坟墓。

魏征魏征的话使唐太宗不再去望亡妻的坟墓了,但并没有排解心中的愁苦,看到过去的六宫粉黛,兴味索然,于是就有拍马屁的大臣建议唐太宗再一次选美。历朝皇帝的选美都把天下闹得鸡飞狗走,这一次也不例外,因郑仁基的女儿闹得风大、雨大,迫使唐太宗停止了这次选美活动,但武则天却由此而选入后宫。

41岁的唐太宗自一见到武则天起就被她迷住了,为着她14岁稚嫩的娇躯,承恩之际不解风情的婉转娇啼。唐太宗一连临幸三夜,把武则天都弄得病倒了,一病就是20多天,唐太宗私下里叫她“媚娘”,封她为“才人”。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121位妾侍。“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27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121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14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深秋时节被召入宫的,原本想有很好的升迁的机会,但她侍候唐太宗12年,唐太宗也对她宠爱有加,可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却始终未曾再予晋级加封。是什么原因呢?至少有两件事情,使唐太宗把武则天的身份固定在“才人”的地位,以阻绝她在后宫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