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取幸福的路上难免会陷入困境,这同打高尔夫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这并不表示会输。身处逆境时,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人生自有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适应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幸福。
能吃苦,会吃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能吃苦是很多成功者的人生信条,特别是对于那些白手起家闯出幸福人生的人。没有经过寒流的考验,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的骨髓中,就不会孕育出体会幸福的细胞。吃苦也是人生的一种资历,是幸福的资本。李嘉诚说:“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
虽然,不是能吃苦就一定会得到回报。肯吃苦只是成就将来幸福人生的一个基石,肯吃苦的人通常都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道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永远也不会了解人生的幸福之处在哪里。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街头推销员到今天举足轻重的商业领袖,绝不仅仅是能吃苦那么简单。李嘉诚能吃苦是不用多说的,年少时的他吃尽了苦头。关键是李嘉诚在能吃苦的基础上,学会了巧妙地吃苦,因此李嘉诚在吃苦中依然能够坚持,他知道为了将来的幸福,这是必须经历的。
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病危,临终时没有任何财产可以留下,只好反问爱子可有话跟他说,当时,11岁的李嘉诚对父亲说:“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李嘉诚最初在一家五金厂做推销员。推销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有时候,跑断了腿也卖不出去一件。虽然辛苦,但是李嘉诚总能想到办法。当时,众多的推销员只着眼于卖日常杂货的店铺,而他直接向酒楼旅馆进行直销业务,每次要货就达100只,并且向中下层居民区的老太太推销,因为老太太都是义务推销员。结果,李嘉诚的业绩直线上升,受到了重视。
李嘉诚推销产品不是靠高谈阔论,而是实实在在注重市场和居民中使用这类产品的情况。李嘉诚根据香港每一个区域的居民生活状况,总结使用塑胶制品的市场规律,并将这些资料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李嘉诚就找到了适合产品的销售渠道,以至于后来李嘉诚每次拿到出厂的塑胶制品,就能一销而空。
李嘉诚不仅是一个能吃苦的人,更是一个会吃苦的人。再苦再累他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吃苦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的人生不是在吃苦中度过,只有在吃苦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让我们尽快地摆脱苦难,获得满意的生活。
成为巨富后,李嘉诚也不忘记吃苦。他穿的是普通的黑色西服和皮鞋,坐的是普通的轿车,吃得也很清淡,一碟青菜、几条小鱼就是他的美味佳肴了。李嘉诚一有时间就给自己的孩子讲童年吃苦的故事,并不是向他们诉苦,而是让他们知道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的,让孩子们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几人会是一帆风顺?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与痛苦,也许你会发现,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幸福!吃苦能在逆境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有限的环境中养成宽大的胸怀。
人活着就应该吃些苦,相信那些会吃苦的人才能懂得珍惜,才会懂得知足,才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看清人生的更大目标,追逐更远的风景。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够坚持吃苦,自然就会比别人得到的更多,因为“上帝”长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他会公正而又公平地善待每个人的。
古话说得好,“自古英才多磨难”。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却不贪图富贵安逸,独处陋室,在墙壁上写下了“富非所望不忧贫”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苦心创作。
孔子的高徒颜回,家境贫寒,屋舍破陋,卧在席上只能蜷缩身子,他处在这样的逆境里却“自得其乐”,学有所成。于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留下了这样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是在赞扬颜回是一个“士志于道而不胜恶衣恶食者”。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只有吃过苦的人,才更懂得珍惜;只有吃过苦的人,才更懂得幸福;真正吃过苦的人,才能始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和勤俭创业的作风。在物欲横流面前,做到心中不贪、眼中不红、脑中不乱,干干净净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很多人吃一点苦、受一些累、流几滴汗,不是叫苦连天,就是心灰意冷,不是牢骚满腹,就是怨天尤人。常常自我解嘲的一句话是:“心不苦,命苦!”人生都是公平的,觉得命苦的人是因为心里已经觉得苦了,于是人生就没有幸福可言了。
苦,是相对甜而言的。不能感受到苦,也就无法体会到甜。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难与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面对,有的人一蹶不振。因为对苦的看法不同、态度不同,人生的收获与结局往往也大不相同。
郑板桥曾有“吃亏是福”之说。一个人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吃的苦比别人多,该得到的没得到,该拥有的不曾有,表面上看是坏事。其实不然,因为吃的苦多,不会遭到他人的嫉妒,自己更是心安理得,吃得香,睡得甜。吃苦,难道不能说是一种幸福吗?
忍受逆境带来的悲伤
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悲伤,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悲伤,才能奋发向上,才能体会到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体会不到幸福,是因为我们没有悲伤作为参照物。因此,接受逆境带来的悲伤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悲伤只是过程,不是结果。我们只要接受逆境中的悲伤,忍受悲伤,那么才不会陷入悲天悯人中,苦尽甘来,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是幸福的。在逆境中陷入悲伤,自怨自艾的人永远不会了解什么是幸福的滋味。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在他光鲜的生活背后,曾经的人生也同样经历过痛苦和悲伤。李嘉诚小时候身处战乱年代,一家人只能无奈地逃亡,祖母忧愤交加而死。到了香港以后没过多久,父亲也去世了,面对一连串的打击,年幼的李嘉诚没有倒下,他毅然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开始出去找工作。
对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求职的艰辛没有把他吓倒。他学会了隐忍,隐忍那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悲伤,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带领一家人生活得更好。当时的李嘉诚为了找工作,靠着双脚走遍了香港,求职无门。跑得又苦又累,还得忍受他人的冷嘲热讽,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李嘉诚回首往事,描绘当时的情形:“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李嘉诚不怕失败,甚至把失败当做快乐,以勉励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贫穷、失意和亲人的相继离世仿佛约好了一般,接踵而至。别说是一个小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恐怕也难以承受,但是,瘦弱的李嘉诚忍住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这种重压下,他依然挺直腰板承受了这些悲伤。这恐怕也是以后他在冷酷无情的商海里能够一往无前,最终生活在无比幸福的光环之下的原因。
对我们来说,悲伤非人所欲,悲伤也非人所想,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无尽的欲望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常让人陷入一种悲伤的境地。不过悲伤也会促使人们加强自我调节,激励人们主动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去追寻快乐的生活境界。所谓苦中作乐,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悲伤的情感和幸福一样,也会在人的情绪改变中获得平衡。
逃避悲伤的人永远不会快乐,当我们试图要逃离悲伤的时候,其实也是悲伤离我们最近的时候,想要得到幸福快乐就要先学会接受悲伤。在我们的生活中,幸福和悲伤同样能让人觉得猝不及防,因为幸福和悲伤本来就仅有一墙之隔。更多时候,我们总是善于忘记幸福,而记住幸福背后的悲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人生中悲伤要多于幸福的原因。换一个角度,只要我们接受悲伤,那么,悲伤背后的幸福就能唾手可得。
悲伤是无法避免和逃避的,即使是功成名就的李嘉诚,他依然有普通人一样的悲伤。1986年,李嘉诚的母亲李庄碧琴病逝;1990年,李嘉诚的夫人庄月明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两位亲人的离开,李嘉诚非常悲痛,丧礼中的李嘉诚若用“以泪洗面”来形容丝毫没有夸张。尽管是商场巨人,面对生离死别之时,也无法避免悲伤的心情,也会禁不住流露出软弱柔情的一面。
但是李嘉诚忍受了悲伤,没有因为悲痛而忘记自己的责任。李嘉诚原定在之后不久出席汕头大学的庆典活动,汕头方面的代表及李家亲友,劝他可否改期。李嘉诚几经考虑,说:“不应因我妻子逝世的事改期,以免连累成千上万的人。请柬已发出,改期不妥。”李嘉诚节哀忍痛,因为他知道,一味悲伤没有任何作用。
许多成功的商人都出身贫寒,他们谈到自己的创业动力时,都会说同一句话:“越穷越想成为有钱人。”穷困,使人产生赚钱的勇气和智慧。同样的道理,悲伤,使人产生获得幸福的动力。有了目标,再加上努力,就有了后来的幸福。如果你没有成为“幸福的人”的强烈欲念,终身都不可能摆脱逆境中的悲伤,走出困境。因此,在困境之中,最好使自己真正感受到悲伤和接受悲伤,这样才能唤起幸福的渴望。
幸福和悲伤一样,都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却又紧密相连。幸福到极点,悲伤到极点,都不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否极泰来,保持一份平淡坦然,也许幸福就在其中,悲伤也就不再。要摆脱悲伤就要先接受悲伤,要得到幸福就要先了解悲伤。
人生难免遇到逆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接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悲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意志消沉,不要忘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悲伤,才能冲破困境,走向幸福。
失败而不气馁
失败而不气馁是一个人寻求幸福的基本条件。李嘉诚说:“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经营人生,总会遇到失败,我们应该怀着坦荡的胸怀找到失败的原因,然后继续为之努力。在人生道路上,只相信成功,不相信失败,这一信条让李嘉诚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比大多数人都要成功。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免不了会遇上“冬天”,但各人对待它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有人畏缩了,从此一蹶不振,潦倒一生;有人却勇敢面对它,永不气馁,等待春天的到来。李嘉诚说:“失败了很正常,关键是,失败了要不气馁,筹备东山再起。如果认为失败是命中注定的,觉得不会再有出头的日子,那么人心就完了,不可能再有勇气反败为胜,改变命运。”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后,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一直发展得有模有样,生意做得也算是不错。但是年轻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地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面临灭顶之灾的李嘉诚浑然没了主意,这一段时期,是他人生创业中最困难的时期。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是一种心有余悸的感觉。后来在李嘉诚的努力下,工厂终于转危为安,重新焕发活力。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后,无法保持头脑的冷静,无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尽力解决问题。在追求成功与幸福的道路上,荆棘有时比玫瑰花上的刺还要多。它们挡在我们面前,这正是我们挑战自己意志是否坚定、力量是否雄厚的机会。任何障碍,只要我们不气馁、不灰心,终究有办法可以排除。
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有优势。究其原因,香港产品的优势却是廉价,大陆政权更替,“难民”逃港,香港储备了大量的劳力资源。20世纪50年代,港府对来港人员,来者不拒,作为后备劳力资源。香港的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难道港产货就不能以质优款新而称雄国际市场吗?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
李嘉诚渴望有个新突破,使长江厂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一天晚上,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他用尽了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塑胶花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李嘉诚带领着长江塑胶厂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塑胶花开满香港。
从始至终,李嘉诚都是本着“只相信成功,不相信失败”的信念,面对残酷的失败,仍然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李嘉诚总能安然度过遇到的危机,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境,最后走到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面对眼前的困境和失败,有智慧的人,或默默耕耘,或摇旗呐喊。他们凭着一副毫不气馁的神经,一腔无所畏惧的勇气,振作精神,发奋苦干,以图早日突破困境的牢笼。只要我们全神贯注于我们所期望的目标,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只要我们永不气馁去追求,总能获得。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绪福斯在神界犯了错误,被降到人间来受苦。众神对他的惩罚很独特,即到悬崖峭壁上推石头。每天早上天一亮,西绪福斯就开始努力地把那块石头往上推,可是,石头顺势落下来,西绪福斯只好重新再推上去,然后,石头又滚下来……就这样,不断循环,永无止境。西绪福斯面临的永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