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幸福如筝
88864500000061

第61章 把控方向

1987年春节。

正月初二,按当地风俗,志昌陪同辛勤回娘家。

此时,辛勤已有七个多月的身孕。

她一进门,看到玉晓和辛颖在厨房忙碌着,就要上前帮忙。

“姐,你现在可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就像大熊猫一样金贵,快进屋歇着吧。”辛颖打趣地说。

“是啊,饭菜马上就好了。这里呛得很,你快进去吧。”玉晓催促道。

不一会,一桌丰盛的饭菜呈现在大家面前。

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唠起了家常。

“辛勤,你预产期也近了。孩子的小衣服、鞋子、垫子以及尿布等,我都准备好了。走时记着带上。”

“娘,你操心我们四个还不够,还在为下一代操心。”辛勤感激地说。

“你们还年轻,没经验。我能想到的就做一些。”

“娘,做你的女儿太幸福了!”辛静发自内心地感叹。

“我快当小姨了。”一旁的辛颖兴奋地说。

“我也要当舅舅了。”辛明附和道。

“这日子过得可真快,好像你们四个一下子就长大了,我也到了当姥姥的时候了。”玉晓感慨道,“辛勤有了自己的家,辛明、辛颖订下了婚事。娘心里是既高兴又不舍啊。”

“娘,婚虽是订了,我才不想早嫁呢,我要多守你几年。”辛颖挽着玉晓的胳膊说。

“我才不信呢,到时候你跑得比谁都快。”玉晓的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等大家都笑够了,玉晓说,“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找到好的归宿。但嫁得再好,娶得再对,也需要婚后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我希望你们四个都弄明白一个道理。结婚后,你们每个人的小家才是你们最终的归宿。你们都要尽心尽力过好自己的日子。只有你们各自都把日子过好了,我这当娘的心里才踏实,这比你们让我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都强得多。

“当然,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救急不救穷。自己遇到难处时,首先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不要总指望别人帮忙。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不易,不管谁帮了自己,都要记住对方的一份情,找机会还回去。

“还有一句话,就是自助,人助,天助。意思是自己救助自己的人上天都会帮助他,乐于助人的人也容易得到别人的相助。”

孩子们纷纷表示明白了。

开学日期临近了,辛静准备第二天返回学校。

“辛静,你上大学这几年,每年都花我五百块钱。”饭桌上,树旺开口了。

辛静心里一惊,父亲怎么会说出这种话?

辛静知道,母亲是个心疼孩子的人,经常说穷家富路,总怕孩子在外面遇到难处,因此每年都会给自己五百块钱作为在外的花销。但是自己在学校还有助学金,根本花不了那么多。因此,每学期放假时,除了买回家的东西,都会把剩余的钱交还给父母。每次都有一百多块。

“树旺,你怎么跟自己的孩子也要算账?咱辛静又不是乱花钱的孩子。”玉晓及时制止了树旺。

“现在是什么年代?有钱就有了一切。”树旺说出了心里话。

“这是什么话?那你当初为什么要成家?为什么要生儿育女?

“世上总有些东西是再多的金钱都买不到的。比如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玉晓反驳道。

“你知不知道,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挣钱才是硬道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停下豆浆的生意,咱们贷点款,也像别人那样开家皮鞋厂,不出三年,就能挣到很多钱了。”

“树旺,我不是反对开厂。但是你先要把每一步都想清楚。做什么?怎么做?中间遇到问题时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这些你想过吗?”

“有什么好想的?你没看到,只要敢做,傻子都能挣到钱!”

“我不这么看。这几年,咱这附近一窝蜂似的开了几十家皮鞋厂,生产出来的鞋子质次价高,款式千篇一律。现在销得好,那只是一时的热度。这种状况维持不了几年。咱们可不能干‘别人牵驴你拔橛子’的傻事。”

玉晓其实有些话没有说出口。她太了解树旺了。树旺是个功利心极强、却又把一切想得非常简单的人。遇到一点挫折,从来不会想办法解决,只会大发雷霆。他这种性情是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的。

“跟你在一起,我这辈子注定发不了财。”树旺有些恼羞成怒。

“树旺,你想想,咱们现在做豆浆,哪一天没有十块八块的收入?比城里多数人的上班工资都要高。你不要总是瞧不起小本生意。小本生意虽然不会日进斗金,但它的风险也是最小的。再说,财富需要的是日积月累。投机只能获得一时的收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投机的人就像赌徒,早晚有一天会自食其果的。”

饭后,辛静辛明辛颖聚到了一起。

“你们说,咱爹说的是不是也有一定道理。如果咱家开个厂,没准很快就能富起来了。”辛明首先开口了。

“那咱们家就能成万元户了。”辛颖附和道。

“我不这么看。爹有热情、有干劲,但做事好大喜功,缺乏前瞻性。一旦开厂,他肯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味盲目决断,一意孤行。弄不好会让咱家倾家荡产的。”

“二姐,有你说得这么严重吗?”辛颖怀疑道。

“是啊,你就这么看咱爹?”辛明不满地说。

“我只是实话实说。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板。比如,辛颖,你和运凯娘那样的婆婆相处,不会有多大问题,我和咱姐就做不到。”

“你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辛颖打趣道。

“我只是实事求是地就事论事。辛颖,你这种性格倒是很适合做生意。再有,你和运凯都具有把握市场需求及变化的敏锐度,是难得的生意之才。”

“那咱家这辈子别想成万元户了。”辛明语气中满是遗憾。

“其实,咱们家已经是万元户了,只是咱娘为人低调,不爱张扬罢了。”辛静道。

“真的吗?”辛颖惊奇地蹬大了眼睛。

“只要你们大致估算一下咱家的收入和开支,不就有数了嘛。”

三月下旬,辛勤顺产生下一女,小两口给女儿起名杨舒欣。

当了姥姥的玉晓更加忙碌了。

志昌于一年前组建了一支建筑队,白天根本无暇顾及到辛勤母女。

碍于当地不能在娘家坐月子的习俗,玉晓只好两边奔波。

每天一大早,忙完豆浆生意,就直奔辛勤家。煮饭、打扫卫生、洗尿布,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夜幕降临,安顿好一切,把辛勤母女托付给志昌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自己的家。

“娘,你也太累了。没见过我婆婆这种做奶奶的,一天忙都不肯帮。”辛勤满腹牢骚。

“月子里千万别动气,否则会伤身体的。咱不指望别人,也能应付过去。你婆婆如果能主动帮忙,咱们会念她的好,想着今后加倍回报。她没心思帮忙,咱也不强求。以后遇到任何大家庭的问题,你和志昌转圜的余地都大。

“不过,话又说回来,占理不等于可以无所顾忌地使性子,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否则,会伤害夫妻感情。”

“娘说得对。来日方长,我会注意的。

“娘,你这样两边跑太辛苦了。咱们就不管那些老规矩了,明天我让志昌送我回咱家。”

“也好。志昌那么忙,还是让辛明来接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