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8871400000082

第82章 吴茱萸汤

“治法”

温降肝胃,泄浊通阳。

“组成”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切),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义分析”

本方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干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本方如此配伍,以共达温降肝胃,补中泄浊之功。结合临床,本方用治阳明胃寒呕逆、胃源性眩晕、神经性呕吐、睡后流涎等病症,若辨证得当,起效可期。吴茱萸汤乃肝胃同治之剂也,至于此症烦躁欲死,非必因肝邪盛极,实因寒邪阻塞而心肾不交也。盖人心肾之气,果分毫不交,其人即危不旋踵,至于烦躁欲死,其心肾几分毫不交矣。夫心肾之所以相交者,实赖脾胃之气上下通行,是以少阴他方中皆用干姜,而吴茱萸汤中则重用生姜至六两,取其温通之性,能升能降(生姜善发汗,是其能升,善止呕吐,是其能降),以开脾胃凝滞之寒邪,使脾胃之气上下通行,则心肾自能随脾胃气化之升降而息息相通矣。

“方歌”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历代论述”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吴茱萸汤证,为胃肠局部之寒,非全身虚寒,当属太阴,非少阴也。”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吴茱萸汤证以呕吐为主证,下利、厥冷不是必备的症状。证属中虚肝逆,而浊阴上犯,与四逆汤证的阴盛阳虚不同,是以虽有下利,但并不太严重。其烦躁欲死,因阴阳剧争致,所以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四逆汤证是脾肾虚寒证,此是胃虚肝逆证。”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1)可促进胃溃疡愈合:实验证实吴茱萸汤对醋酸涂抹法复制的大鼠慢性胃溃疡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6-keto-PGF1的合成、释放,以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胃黏膜修复来实现的。镇痛、止呕作用的研究确认了吴茱萸在处方中的君药地位;正交实验的结果是最佳组成为四药皆用。

(2)温胃止呕:吴茱萸汤及其醇提物能显著性地降低家鸽的呕吐频率,对抗硫酸铜对家鸽黏膜的刺激,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对抗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胃条收缩。吴茱萸汤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胃液量、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明显增加大鼠胃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提高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温脾止泻:该方温脾止泻作用与抑制肠运动、解除肠运动亢进、促进肠吸收有关;还能改善脾虚症状,增加小鼠胸腺重量,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机体的耐疲劳和应激能力。提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能为其药理作用机理之一。

2.临床研究

(1)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党参、吴茱萸、生姜、大枣、佛手、延胡索、甘松、玫瑰花、厚朴、草豆蔻、砂仁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7天为1个疗程,150例总有效率93.3%。

(2)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陈亚军对68例符合诊断标准者用加味吴茱萸汤以疏肝健脾、燥湿化滞。药用吴茱萸5g,党参15g,焦白术15g,赤白芍各10g,防风10g,陈皮6g,黄连6g,广木香10g,焦薏苡仁30g,红豆蔻8g,干姜5g,大枣10g,并随症加减,30天为1个疗程。服药1~2疗程,总有效率为95%。

(3)治疗Ⅱ型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组以胃动力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本病机是素体阴虚,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作不当致燥热亢盛,病变日久,阴病及阳,三阴寒气上逆。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法,药用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柴胡10g,半夏10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疗程40天。观察临床症状、胃排空率、胃电图,治疗75例,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组,且可减少复发。

(4)治疗幽门梗阻:现代用治中焦虚寒、脾胃阳虚而致的幽门梗阻。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8g,红参10g,熟附子20g,干姜10g,生姜18g,大枣6枚,水煎服。服上药后,1剂症减,3剂而安,后用附桂理中丸调治而愈。

“病案分析”

孙某,男,41岁,2001年10月18日初诊。诉1998年以来胃脘部疼痛时作,痛日俱增,发作频繁,曾服用胃得安片、雷尼替丁胶囊、麦滋淋-S颗粒等效果不显。1周来胃痛加剧伴巅顶部冷痛,遇寒益甚,得热稍减,嗳气频作,干呕、吐涎沫,日淡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滑,脉沉细。证属肝经有寒,寒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所致,治拟温肝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党参30g,吴茱萸、丁香、玫瑰花各5g,生姜、大枣、佛手各10g,川连3g,延胡索15,甘松6g,厚朴、草豆蔻、砂仁(后下)、降香各8g。水煎服,每日1剂。10月23日复诊:胃脘部疼感基本消失,偶有微痛或不适感,诸症消失。余症均有改善。原方续服3剂,而为巩固疗效,原方去丁香、玫瑰花,加茯苓,再服10剂。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按语:肝寒犯胃型胃炎除胃脘部痛外,以干呕、吐涎沫或伴有巅顶部冷痛为主。因肝的经脉上至巅顶,肝寒上冲则巅顶部冷或痛,浊阴上逆则干呕、吐涎沫,故辨之为肝寒犯胃型,方选吴茱萸汤加味。该型胃炎与脾胃虚寒型胃炎颇相类似,临床运用应仔细区别。脾胃虚寒型除出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等主症外,以呈饥饿性、节律性疼痛为鉴别要点。此外凡出现干呕、吐涎沫或头痛者,均为吴茱萸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