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8871400000018

第18章 栀子干姜汤

“治法”

清热除烦,温中散寒。

“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

“服用方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义分析”

本方一寒一热,性味相反须知其中缘由。心病而烦,非栀子不能清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温之。此处干姜合栀子,取火土相生之义也。故本方针对赤白痢疾、郁火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并发感染者引起的胃痛均可临床随症加减使用。

“方歌”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历代论述”

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伤寒,中有栀子证,医者不知用栀子豉汤,反以丸药大下之,则丸缓留于中,而陷于脾矣。身热不去,此太阴脾土本脏之热,发于形身也。微烦者,以脾为至阴,内居中土,上焦之阳,不得内归于中土也。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以栀子干姜汤主之。”

文通《百一三方解》:“此亦栀子豉汤加减之方,治胃热脾寒之剂也……以丸药大下之,必使寒入脾而肺胃之热不净,脾寒故身热不去,胃热故微烦也。栀子凉胃,胃火降则三焦之火亦降,而微烦可降矣。干姜以温脾,脾温则包络之寒亦去,而身热可除矣,用药至简至神。”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丸药打下,寒气留中,心微烦而不懊恼,则非吐剂所宜也。用枪子以解烦,倍干委以逐内寒而散表热。”

“现代研究”

本方临床中可用于胃肠炎、菌痢、急性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病案分析”

李某,男,42岁,2001年5月13日就诊。10日前因食不洁海鲜,发生严重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经西医用输液疗法,给服黄连素、氟哌酸等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但大便仍溏泄,且感胃中寒冷隐痛不止。近5天来常感心中烦热不安,胃中寒冷隐痛,大便溏泄,每日3~4次。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胸部X线摄片及心电图均属正常,大便常规为白细胞少许。辨证为上热中寒。治宜清上温中。方用栀子干姜汤:生栀子15g,淡干姜10g。每日1剂,以水350ml,煎取150ml,去渣,分早、中、晚3次服完,每次饭前半小时温服50ml。上方连服3日,患者即感心中烦热去,胃中冷痛止,大便也成形。

按语:《伤寒论》第82条云:“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柯韵伯注释本条文时认为“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可见,此条文即说明“误下后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的证治”。笔者所治患者同样有“心中烦热不安”及“胃中寒冷隐痛”之表现,此证属“上热中寒证”,故以栀子干姜汤治之,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中寒,由于方证合拍,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