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戴甚彦,女,中共党员,浙江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级本科生、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生。她学习勤奋刻苦,专业学习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先后荣获董氏东方、三星、国家奖学金及北京大学“挑战杯”学术竞赛特等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和活动,曾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秘书长和年级党支部书记;同时全身心投入校内、校外乃至国际志愿服务活动。她还热爱体育运动,曾带领北大排球协会女队摘得北京市高校联赛亚军。在校期间,她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和“三好学生标兵”,200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荣获北京大学共青团标兵,2008年被授予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
人们常称我们这些在北大求学的人为“北大学子”。我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也肩负重担——百年的传统与社会的期望赋予了我们沉重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的言行被视为中国未来中坚力量的预演,我们的价值观被当作中国未来二十年思想动向的解读。从我们成为北大人的那一刻开始,就已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北大学子”所承载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对社会的特殊意义就已成为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也成为外界评价衡量我们的标尺。所以,我们必须拒绝平庸,必须学得更多、想得更多、做得更多,只为对得起“北大学子”的称号。
——戴甚彦
在北京大学,高中时代的“鹤立鸡群”常常被演变为“鹤鹤成群”。在这个优异的群体中,有一个女生既没有徒然歆羡,也没有得过且过,而是努力要将“优秀”作为自身的一种特质保持下去。她就是来自外国语学院德语系、2008年度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戴甚彦。
对“博雅”的不懈追寻
由于父母都是英语教师,戴甚彦从小就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自己对于日耳曼文化有着深深的向往,因此,北京大学德语系就成为她填报志愿时的第一选择。
初入燕园,戴甚彦也有过不适应,且不说德国文化的差距,单单是德语中的舌颤音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练习。但她认识到,北大作为一所国际化大学,不仅具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更有国外顶级专家学者的加盟,不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将会终生遗憾。所以不管社会工作有多忙,周围的诱惑有多大,戴甚彦都坚持把学习放到首要位置。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她每天都会捧着课本去湖边的长椅或者小树林中练习发音,即使寒冬腊月也不例外。
戴甚彦认为,仅仅把语言当作工具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系统地、深层次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在“大一”的时候,戴甚彦就开始尝试着阅读原汁原味的德语著作,虽然不能透彻理解,但是那种与德国积淀的亲近感还是让她感到欣喜万分。她知道,透过语言来领悟它背后的文学、历史、社会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出于同样的目的,她从“大二”开始,牺牲所有周末的时间攻读“国际关系”双学位。国际关系双学位的课程培养了她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而德语的专业学习又帮助她汲取了德国人谨慎细致、勤于思辨的气质。两个专业,两种收获,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随着学习的深入,戴甚彦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真正在图书馆的万卷藏书中徜徉过,在千百场讲座中思想被点燃过,学会了独立、自由、批判而且创造性地思考,勇于担当,勇于将思考付诸实践,这才真正成为一个北大人。”带着这样的认识,凭借着踏实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专业的满腔热情,她在大学期间本专业成绩和国际关系双学位的成绩连续三年均名列前茅,赢得同学一致赞誉。此外,她还充分利用北大的讲座资源,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由此,戴甚彦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全院学生学习的楷模。
在工作中体悟奉献与责任
致力于学业的同时,戴甚彦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为集体做出巨大的贡献。作为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她有着统筹全局的魄力和大胆创新的思维;作为普通工作成员,她又有着严谨踏实的作风和乐观平和的心态。
她曾作为北京大学校团委学术实践部的学生骨干,策划组织了第六、第七两届“北京大学科技园杯”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同时,作为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要干部,她善于团结同学,敢于率先垂范。在她和同伴的努力下,外国语学院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欧罗巴”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承办了数十场学术讲座并成功邀请到了多位外国大使,吸引了新浪、CCTV新闻频道等知名媒体前来报道。
戴甚彦是外国语学院任职最多也是任务最重的一位干部,很多工作都由她牵头落实。她说“党员不是一般人,北大的党员更不是一般人,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你呢”。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她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研读《江泽民文选》并撰写心得体会,还成功开展“寻找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荣获北京大学主题党日活动二等奖,其创意得到学校党委组织部和学生工作部的一致肯定。
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戴甚彦把国际化视野和胸怀拓展到自己的学生工作中。2006年夏天,她与一群同样对德国充满向往的同学自发组团前往汉诺威交流,在汉诺威大学与德国的青年和教授畅谈中德乃至中欧关系,还受到汉诺威市长的亲切接见。回国之后,她主动报名参加了北大精品社团国际交流协会下设的留学生辅导项目,义务帮助在北大学习的德国留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中的戴甚彦总是既严肃又随和,她总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关注集体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一个团体里她都力图把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与他人融洽相处。
爱生活,爱运动
同所有热爱生命的年轻人一样,戴甚彦也喜爱运动,尤其喜欢排球,她将锻炼身体与团队建设完美地结合起来。
戴甚彦具有高超的球技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她曾带领外国语学院女子排球队勇夺“北大杯”排球赛的桂冠,为学院赢得崇高的荣誉。她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排球爱好者协会的副会长兼团支书,组织全校热爱排球的青年学生,每年举办“新生杯”和“北大杯”两大赛事,为大家搭建切磋交流的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她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协会自己组建的球队在没有配备专职教练和专门训练场馆的条件下,依靠集体的热情和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摘得2006年北京市高校联赛男子乙组的冠军以及2007年北京市高校联赛女子普通组亚军,令众多兄弟高校的球队心悦诚服。
对于运动的热爱使得戴甚彦对奥运会有着特殊的情结,而对集体的关心、对民族的关注使得她对志愿精神有着更深的理解。她说:“奥运志愿,不止自愿,更要服从;不止无偿,更需付出。”
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后,她借助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这个平台,结合专业优势,在奥运志愿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奥运外语进社区”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项。在学院团委老师的帮助下,她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社区的退休老干部们建立了联系,组织党支部的成员每周日一大早穿越半个北京城去给他们教授英语。这一英语普及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老人们的英语水平,传播了奥运理念,弘扬了奥运精神,在与老同志们的交流中,青年党员更直接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随后,英语普及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国建筑一局北大奥运乒乓球馆的工作人员,戴甚彦将这一行动形象地概括为“馆校对接,志愿就近”。
秀外慧中的“小戴”姑娘
与同龄人相比,戴甚彦更加成熟稳重,纯朴大方,而且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在日常生活中,她的真诚、开朗、谦逊、善良,深深感染并教育着身边每一个人。
戴甚彦出生于教师世家,从小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包容内敛的性格,善于理解和倾听他人。在宿舍中,她虽然年龄并不算大,但一直是大家的“贤惠体贴”的姐姐,总是主动收拾屋子、清洁水房、打开水、倒垃圾,室友之间有了什么摩擦也总是她出面去调解。因为社会工作较多,有时候会忙到深夜才回寝室,但四年来她从来没有吵醒过已经入睡的室友。
有一次对面寝室的同学生病住进了医院,戴甚彦彻夜守候在床边,端茶送水忙前跑后。后来同学的病情有所好转,她还坚持天天提着水果前去看望。这件事令不少同学深受感动,戴甚彦却很淡然地说:“其实这真的没有什么。换成任何人,看到一个女同学要在医院里过夜,都不会丢下她不管的。”
或许这样一件“小事”并不能证明什么,但是,“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论是对待同学,还是对待“排协”的队友,她的关爱之情绝非一朝一夕。
许多师弟师妹碰到问题也总会找她谈心,让她出谋划策。她为大家做的事,同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外院的学生不论男女,年级不论高低,大家都知道有一位漂亮的“小戴”姑娘,人美心更美。
戴甚彦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在五十年或者更久之后,自己仍然属于学校,仍然可以享受这方纯净的天地;同时,有机会将更真实、更深刻的阅历与年轻的一代共同分享,然后在平淡中渐渐老去……
戴甚彦坚信:“银河中,每一个人都是winner,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光彩。”如今,已经身为研究生的她,仍一如既往的优秀,学年平均分在90分以上,与同学合作的论文获得了北京大学“挑战杯”论文竞赛特等奖。她以自己的优异成绩,诠释着“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名言。这就是戴甚彦,一个认真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时刻散发着熠熠光辉的“winner”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