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譞哲,男,中共党员,甘肃人。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3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社会工作奖、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学术成就突出,曾获摩托罗拉奖学金、计算机世界奖学金、LG奖学金、惠普奖学金IBM全球博士生英才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积极从事社会工作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策划组织20余项校园文化活动,曾被评为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领队和优秀个人,年底被定级为国家篮球三级裁判。现已留校工作。
做人要靠真心实意,做事要靠真抓实干,做成事要靠真才实学。
——刘譞哲
学术科研,成果累累
无论实习还是学习,刘譞哲都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跟踪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动向,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不懈的努力使他不仅获得了众多的奖励和奖学金,还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
刘譞哲在大三时就进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同年即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发表论文。2003年,他被保送到软件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进入研究生学习后,他在学习和科研上更加努力,参加了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参与了北大和IBM公司、贝尔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院、朗讯中国以及中国移动研究院的多个联合项目。
2005年,在刘譞哲的倡议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创办了学术刊物《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刊》,刘譞哲担任创刊主编。该刊物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科间的科研经验共享和学术文化交流,并融合了一些信息科学相关投稿知识和就业知识,得到学院研究生同学的一致好评。
计算机科学具有较强的工程特点,刘譞哲非常注重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他在国家973项目“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件中的特征交互和互操作性问题研究”中,作为主要成员,实现了一个符合Web服务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4WS的流程引擎,使其成功支持面向服务体系(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迈入国际相关研究前沿。在和贝尔实验室合作的“VoIP系统中特征交互问题研究”中,他实现了分别支持国际电信联盟VoIP标准协议——SIP协议和H。323协议的测试平台,并在平台上找到了若干特征交互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得到贝尔实验室的好评。在北大和中国移动公司联合项目——“数据接口技术研究”中,他作为项目主要成员认真完成了国际上相关协议SIP、SOAP、ASN。ONE、IIOP之间的性能评测比较,并完成了结题报告。2005年初,他参加国家863软件孵化器计划“四方国件”的研发任务,担任演示案例部分的开发负责人,研发出一个基于SOA的网上书店系统,得到专家组好评。
除此以外,他积极将专业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2004年,他作为组长开发的“新华社音频管理系统”被新华社成功应用于雅典奥运会音频新闻传输工作;2002—2005年,他作为开发组副组长和技术支持参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家985项目“公共政策数据库”和211项目“公共案例数据库”系统研发,均顺利通过验收。
读书广智,诗意生活
对于刘譞哲来说,最让他感到放松和惬意的莫过于午后太阳偏西时,在咖啡馆或者一个幽静的地方,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静静地捧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看。身边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着,间或还可以查询点资料。这与他的专业性质似乎相去甚远,不过,读书却是他的一大爱好,因为对于他这样与互联网为伴的人来说,书也许意味着更加真实的精神世界。
刘譞哲喜欢读书,只是在学习之余,想要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不过,大学期间,嗜好读书的他终于拥有了一次“狂读闲书”的时间,那就是2003年“非典”期间。据刘譞哲回忆,那时候自己大四,北京大学校园封闭,也没有什么课程,整天都是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正好满足了他读书的欲望。
那段时间,刘譞哲隔三差五地就要去图书馆借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书籍,到一些科技哲学著作等,他都借来看。在他眼里,各方面的书都有用处。比如,看《史记》让他领悟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看《科学的历程》让他明白一个科学家应该怎样去做研究;而看散文、小说,则让他感到很放松;就他现在的科研来说,如何有效地让自己在研究小组中找到归属感,成为学习型团队的一员,则从《第五项修炼》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刘譞哲表示,科学工作者不仅仅只是搞科研,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在他的眼里,读一些和专业无关的书籍,不仅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拓宽思路,对做人、做研究等也都有很大的影响。
诚恳做事,服务同学
从本科到研究生,刘譞哲一直担任学生干部。他从小事做起,坚持“一切活动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本科时曾担任系团校秘书长、学生会秘书长、系团委副书记、院学生工作组助理等职务,策划、组织Intel“雄踞核芯”校园行活动、2002年“全国计算机系系主任论坛”、中关村电脑节校园行系列活动等20余项校园文化活动和多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2001年作为领队带领的“计算机系赴湖北实践团”,被校团委评为“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他本人被评为“优秀领队”、“优秀个人”;2001年12月7日组织的“CISCO副总裁杜家滨北大演讲会”得到时任副校长陈章良教授的表扬并题词留念。
2003年9月开始,刘譞哲担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院团工委书记和研究生会秘书长,负责信息学院万柳学区团工委工作。他结合万柳学区和信息学院研究生的特点,联合院研究生会一起组织多次活动,如:“健康三月行”、信息学院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以及针对研究生所组织的“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和“科研方法指导讲座”等,这些活动贴近同学日常生活,得到学院同学的交口称赞。
刘譞哲还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他曾作为队长带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篮球队在“北大杯”、“篮协杯”等赛事中两次取得亚军,并曾作为“北京大学篮球协会明星队”成员多次参加校际友谊比赛。他于2002年底被定级为“国家篮球三级裁判”。
名企取经,锐意创新
大学期间,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兼职的机会,刘譞哲却没有过多地涉足。在他的印象里,只是帮师兄做过两次外包项目,却对怎样才能满足软件的可用性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在大四行将毕业的时候,他做了“新华社音频供稿系统”,这个系统后来被新华社用于雅典奥运会的采访报道,并沿用至今。
本科毕业以后,刘譞哲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软件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梅宏教授。梅宏教授是一位非常严格的导师,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上,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可在外兼职。“这是显然的,兼职肯定会影响到研究工作的进展。本科还可以借此机会赚点钱,但既然选择读博士,关键还是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这些暂时的利益就要放下了。”
无疑,这种要求对于身处中关村的他来说,会少了一些额外收入的机会。不过,刘譞哲对此并不放在心上。导师会根据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到一些著名的IT公司进行实习。“这样会让我们一方面接触到实际的商业公司的运作,体验到一个软件产品开发的流程,另一方面对以后找工作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积累。”
回忆去大公司实习的经历,刘譞哲对IBM实习的印象非常深刻。作为IBM全球博士生英才计划的两次获得者,刘譞哲在这个国际性的大公司里学到了很多。
在IBM公司实习期间,刘譞哲认为,“它是一个公司,不是学校,因此做研究的出发点肯定不一样。”因为公司一定是以利益为驱动的,而学校是一个教学和研究机构,更多的是从软性计划着手。比如,做“973”的一个项目,也许更多关注的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科技发展趋势,而公司则不同,是根据当年所确定的计划来进行预算,如果计划失败,后果很难预计。“企业的研究机构是为企业的利益服务的,而大学的研究氛围更浓一些。”
在名企的实习,让刘譞哲对创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创新?他的回答是,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个发现可大可小,一般来说都是积少成多;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出现和前人工作完全不同的方法,技术创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迈了那么一小步。
“没有认真仔细地看过100篇论文,不可能对研究有感觉!”这是梅宏教授对学生的教导。刚开始作研究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这个方法难道就完美无缺,不能再改进了吗?是否还有漏洞可以填补?“创新其实就是在怀疑中产生的。怀疑没有做好的地方,也许就是自己可以做下去的。因为接下去需要论证自己的怀疑,对比不足之处,自己再找到可以改进的方法。”
人生智者,感恩良师
生活中,刘譞哲将黄炎培的四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事闲勿荒,事烦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他认为,黄先生的这十六个字很精辟地概括了如何立事做人。而他自己的做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用这十六个来概括。
在日常的生活中,刘譞哲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印象是:热情、负责、精力充沛。他乐于帮助别人,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和刘譞哲同一个实验室的滕腾博士评价他说:“他是一个集体观念很强的人,我们所在的北京大学—贝尔实验室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实验室,而是一个家,这其中刘譞哲功不可没,他总能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并带给每个人快乐。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实验室师兄弟之间很少直接称呼姓名,都是昵称,比如小兰、帅哥、神童、小丸子,大家亲如兄弟姐妹,而这些,离不开我们的‘轩轩’(刘譞哲)。”
生活中的刘譞哲常怀感恩之心。谈及对自己大学生活影响最大的人时,刘譞哲认为他的导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梅宏教授给他的印象最深:“梅老师是一位很严谨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位很严格的导师。对待工作,他一丝不苟,只要不出差,每天他都是八点之前就到了办公室,很晚才离开;他对我们每个人要求都很严格,甚至对论文中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计算机是一门工程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梅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做有用的研究,坚决反对‘为文章而文章’。我想说的是,梅老师不仅在科研上是我的导师,在做人处事上,同样是我学习的榜样。”
回顾在北大的生活,刘譞哲感慨地说:“通过几年的学习生活,我对这里的爱已积淀得太深。北大给了我太多太多,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成事。我想用几个‘真实’来概括一下,做人要靠真心实意,做事要靠真抓实干,做成事要靠真才实学。很幸运我进入了北大学习,在燕园度过了几年难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