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矛盾兵法:打造攻守自如的生存利器
8864900000014

第14章 兵法在人生的风浪中稳立不倒

在人生的风浪里稳立不倒,这是一种人人想要得到的本领和达到的境界。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它描述得有多么高妙和超然。一是因为它本身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二是它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和基础,即脱离不了对人生征途中各种矛盾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没有根基的超然物外显然是不够牢靠的,要想真正的不倒,还是要靠出神入化地对于矛盾兵法的理解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动如微步凌波,静如中流砥柱。

1.在混乱中下决断

可以根据我们所看过的影视画面想像一下,在对决的双方战斗开始之后,往往是刀来枪往,狼奔豕突,一派混乱。在这个时候,想要让自己始终头脑清晰,手脚不乱,是需要很不一般的能力。在现实中,面对混乱时,有些人无论是在什么条件之下,在行动便先彻底“反省”:“这样干好不好?”并调查行动所需条件是否一切完备。人要求行动,绝对不能出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想到“还是不行”,就会放弃行动的决心。不自信就不行动,有自信才行动,这是颠倒了的顺序。自信心,是通过实践产生出来的,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都是它滋生的土壤。况且在很多时候,形势的急迫性是容不得你不立刻决断的。

东汉时的班超自幼博览群书,能说善辩,胸怀大志。永平十六年班超以假司马身份参与窦固的军中,在攻打伊吾、蒲类海的战役中,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颇得窦固的赏识,遂派他率下属36人,出使西域,打通西域南道。

班超一行第一站即来到鄯善国。起初鄯善王对班超等人招待的礼节很周到热情,但三天之后,开始变得疏远冷淡。班超觉察了这一切,对随行的属下说:你们觉察出鄯善国王对我们招待的礼节比以前疏淡了吗?这一定是匈奴的使节来了,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班超把服侍他们的鄯善人叫到身边,说道:匈奴的使节来了好几天,今天还在吗?此人被班超突然一问,非常慌张,以为班超知道了全部经过,就把情况都告诉了他。

班超把跟随他来西域的36名吏士集中起来一起喝酒,酒至半酣,他用激将的语调说:你们与我都在边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但匈奴的使节才到这里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应有的礼数便废弃了,如果鄯善王要把我们送给匈奴,我们的骨骸就要葬于虎狼之口,这怎么办呢?吏士们都说:今天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一切都听从你的指挥。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惟一的方法是在夜晚用火攻匈奴使团的住所,使他们不知我们有多少人,张皇失措,就可以一举歼灭他们。杀掉了匈奴使节,鄯善王就会害怕,这样我们的事就可以顺利完成了。大家都认为班超说得对。

当天夜晚,班超率领36名吏士潜奔匈奴使者住所。当晚正值天起大风,班超命令10人持鼓躲藏在匈奴使者住房的后面,并约定:见火起,立即鸣鼓大声呼喊。其余人都手持枪矛弓箭,埋伏在这座房屋大门两侧。当班超顺风点火时,火借风势,一瞬间便烈焰冲天而起,同时鼓声、杀声齐作。匈奴使者从梦中惊醒,乱作一团。班超手刃3人,另有30人余人被斩杀,其余人全部葬身火海。

班超将匈奴使者的人头呈示给鄯善国王,鄯善国王慑于班超一行的智勇,震惊不已,表示臣属汉朝。班超把这事奏报东汉朝廷后,被晋升为司马,正式任命为汉使,负责处理西域各国事务。

班超胆大心细,足智多谋,能够当机立断,抓住时机,这既成就了他的成功,也彻底消弭了潜在的祸患。这种做法,确实是很值得效仿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也会遭遇危急的情况,这时,如果不能很好地下决断,恐怕会让自己陷于不堪设想的不妙后果之中。因此,就很有必要像班超一样果断,敢于冒必要的危险,从而获得稳固挺立的资本,而不是因此而摔倒,甚至被人踏于脚下。

遇到混乱时,有的人会畏缩不前,什么事都老往坏处想,做起事来很慎重。一失败、受损害就恐惧,十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总是先想到不愿让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对自己没有自信而畏缩不前、忧心忡忡,决断力很弱。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感叹自己缺乏决断力,事实上,没有决断力是因为不去决断。哪怕从小事做起,试试断然地下结论也好,因为过于看重大的目标,就会顾虑失败而丧失自信。从可以决断的地方做起,便能够决断下去了,要在这种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决断能力,从而为以后立身处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会从失败里看成功

其实有时候,现实和人心的复杂性,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决断、进击,这一切在完成之后,人仍要面对充满矛盾的世界和自身。如何处理这两种问题,或许又成了人们是否能祛除摇摆心理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一位心理医生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

他接待了一位患者,这是一名建筑工人,干这一行许多年,为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出了不少力。但是,他却没有任何成就感,相反,他恨自己,有时甚至想从建筑工地的高楼上跳下去一死了之。

为了帮助他,医生询问他过去的生活。他说,他这一生总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小时候上学,老师说他傻,说他就是块傻料。他忘不了那句话,从那以后,他一直恨自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好几门功课不及格,最后终于逃学了。从此,他认为自己就是失败者。

确切地说,这是矛盾的,因为他的生活是比较成功的。他在建筑业萧条的时候当上了建筑工人,而且干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当过兵,打过仗,后来结了婚,现在有5个孩子,他的长女在上大学。他因此来找这位医生,希望能得到帮助。

“你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医生说,“你失败过,你为什么就不能有失败呢?每个人都会有失败,但你应该看到成功。摆脱过去,看一看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这些年来,你工作稳定。你已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结了婚,有了5个孩子。5个孩子快长大成人了,女儿又上了大学,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持他们,看到他们成长,你想这不是成功又是什么?”

他脸上掠过一丝微笑,“我从来没那么想过。”他说。“别再依依不舍那微不足道的一点失败了。”这位医生说,“你已经成功了,想想这些成功吧。这样,你就会知道什么叫享受,你就会笑得更多。”

要说这位建筑工人没有猎取到人生成果,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但他所面对的问题是:在战胜这个世界(当然是依个人能力和条件而言)之后,又该如何战胜自己,从而让自己无愧又无惧地立于这个之上呢?心理医生为他治疗的切入点,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症下药,建筑工人自然也就康复了。如果我们也想去“治疗”其他类似的病人时,不妨把这个药方再拿出来:从失败里看成功,并且,你的“失败”还已经是十分遥远的过去了,这当然不应当给你现在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不好的影响。

3.知足者才能长安长乐

也许没有人不知道“知足者常乐”这句格言的,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去做。很多人由于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像秦朝李斯不可谓不聪明,然而他一心迷恋权势,难以止步,直到行将就木,还不知隐忍退让,结果得到的却是统治者的一把利刃。

古语云,“人心不足蛇吞象”,利欲的沟壑是填不满的。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用来鼓舞士气很妙,若是用来涨私欲,则是人生之大失误。其实,天地之大,无奇不有,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多着呢,但是,我们能得到了多少呢?

烦恼往往产生于一种不满情绪当中。有人不知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有了不满情绪,自然而然地就要宣泄出来,无论做事、说话、交朋友,都会带出来,自己不知道,但别人觉察得出。与其满腹牢骚过日子,倒不如将一切淡化,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不要计较,知足常乐。

有人说幸福是脆弱的,因为诸神对此感到嫉妒,于是幸福成了生活中最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幸福又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事实上,不是所谓神明嫉妒,而是自己的一己私欲在作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己将自己的神明遮住了,自己将自己的幸福断送了,终日在苦海中浸泡着,不知人生幸福全在于知足。

佛典《大智度论》也写道:“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夜里。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竟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可见,人的私欲是难以填满的,要想得到快乐,只有清心寡欲,做知足常乐之人。如果我们每天都注意自己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那么,可以想见,人们将时刻处在痛苦的煎熬之中。因为,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来了,而且欲望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难以满足。这样的人生又哪里会有一刻宁静?这样的人哪能不累?又哪能脱离恶风险浪的侵扰?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可以说明不知足害人不浅。明清时期,人们有一种衣服是用猩猩绒制成的。这猩猩绒就是用猩猩的血染成的红绒,颜色鲜艳永不褪色。要想染猩猩绒必须先逮住猩猩杀了它才行。但这却不是一件易事,猩猩生性凶猛,力气很大,皮毛坚厚,可谓刀枪不入。但是猎人们发现,猩猩有一个弱点,喜欢喝酒、穿木屐。猎人就将木屐摆放在它们所要经过的道上,将烈酒放在旁边。猩猩闻到酒香,见到木屐,知道是引诱自己,便“破口大骂”,并互相告诫不要上当,拉着同伴边骂边走。可是,走了以后又舍不得离去,过一会儿又回来看看,边看边骂,骂毕又走开。如此几次后,它们就互相商议,何不去尝一尝呢?只要不喝醉就行了,尝一两口总还是可以的吧。可是,等到喝了一口之后,酒香就迫使它们再往下喝,起初的警戒心理一下子全没了,一个个都变得贪婪起来。结果,一仰脖子将所有烈酒喝个精光,不一会儿就醉得似一团团烂泥。猎人走出来,轻松地将它们上了绑。接下去,它们能做的只有“舍命献血”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知足所带来的苦果。动物界如此,人亦同理。如果这些笨猩猩真能“尝一尝”就放下,那么喝点酒也未尝不可。但是,它们喝了一口还想喝第二口,喝了第二口又想喝第三口,最终难以自拔。

有人会说,人不比动物,猩猩没有人的理智。其实,人与动物都是类似的,如果自己被无止境的私欲所裹挟,也会像猩猩一样乐而忘忧,丧失应有的警惕之心。这一点,看一看当今受到法律严惩的不少贪官你就会明白。不少贪官原来也是相当优秀的青年,也过过苦日子,但是他们当官有权之后,与金钱美女接触多了,与灯红酒绿打交道多了,就开始忘乎所以起来,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权色交易与权钱交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实,理智也早已经告诉了他们,这样做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但是这种人一旦陷于私欲,就难免像那些猩猩一样,难以自拔,最终身败名裂。

“知足常乐”这个道理容易明白,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非易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让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呢?想归想,却未必都能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在这里,比较法很管用。通过比较你就会发现:“别人骑马我骑驴,后边还有跑腿的”。通过比较,你的心灵自然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到时候,你会倍加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你会觉得快乐就在淡泊清静之中。

其实,知足与不知足都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它往往是我们在与别人进行比较之后产生的。如:别人生活得很好,而我却不怎么样;别人提拔得那么快,而我总是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别人的工作那么轻松,而我却那么艰苦;某某比我晚进厂,工资反倒比我高了;如此等等一比较,我们就会对自己样样不称心,处处不满意。人比人,气死人,我们的烦恼便会由此而生,感到人生不平,天地不公。

这种不知足的感受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世界不可能一切都很公平,各人的能耐不同,机遇不同,要求一切合理是不现实的,牢骚满腹并没有多少意义,倒是应该知足常乐。换一个参照系思考,你就容易知足了。比如说,与以前相比,现在我的条件总算好得多了,与周围的人相比,境遇比我更差的人还有不少呢,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这样一想,心里就比较平衡了,心底自然会产生一种满足感。知足常乐,不把自己的欲望提得太高,对生活抱一种现实的态度,使自己的心里比较安宁,这是一种合理的人生哲学。如果自以为命运待你不公,欲望很高,你就会处处失望,弄得牢骚满腹,这样下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须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个人给予社会与社会给予我们个人的比较,我们也应该抱知足常乐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给予了我们衣食之源,而我们每个人给予社会的却并不多。就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也经常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去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却依然感谢社会对他的精神和物质赐予,在这种心态下就会知足,当然也就会常乐。这种精神境界,显然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4.“想生则生,想死则死”

先看看下面这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真实的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Jerry是美国一家餐厅的经理,当别人问他最近过得如何,他总是有好消息可以说,他总是回答:“如果我再过得好一些,我就比双胞胎还幸运!”当他换工作的时候,许多服务生都跟着他从这家餐厅换到另一家——因为Jerry是个天生的激励者,如果有某位员工今天运气不好,Jerry总是适时地告诉他往好的方面想。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老是那样的积极乐观,是怎么办到的时候,Jerry回答:“每天早上起来我就告诉自己,我今天有两种选择,我可以选择好心情,或者选择坏心情,我总是选择有好心情;假如有不好的事发生,我可以选择做个受害者,或是选择从中学习,我总是选择从中学习;每当有人跑来跟我抱怨,我可以选择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我总是选择生命的光明面。生命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每个状况都是一个选择,你选择如何响应,你选择人们如何影响你的心情,你选择处于好心情或是坏心情,你选择如何过你的生活。”

但是像我们说的一样,风雨总是要出现的。Jerry也遇到了意外:有一天他忘记关上餐厅的后门,结果三个歹徒闯入抢劫。他们要挟Jerry打开保险箱,由于过度紧张,Jerry弄错了一个号码,造成抢匪的惊慌,他们开枪射击Jerry。幸运的是,Jerry很快被邻居发现,紧急送到医院抢救,经过18小时的外科手术,Jerry终于出院了,还有块子弹留在他身上……

事件发生6个月之后,当别人问他最近怎么样,他回答:“如果我再过得好一些,我就比双胞胎还幸运了。要看看我的伤痕吗?”

当被问及抢匪闯入时他的心路历程的时候,Jerry答道:“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我应该锁后门的,当他们击中我之后,我躺在地板上,还记得我有两个选择:我可以选择生或选择死。我选择活下去。医护人员真了不起,他们一直告诉我没事,放心。但是在他们将我推入手术间的路上,我看到医生和护士脸上忧虑的神情,我真的被吓到了,他们的眼里好像写着——他已经是个死人了,我知道我需要采取行动。当时有个硕大的护士用吼叫的音量问我一个问题:她问我是否会对什么东西过敏。我回答:‘有’。这时医生和护士都停下来等待我的回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喊着:‘子弹!’听他们笑完之后,我告诉他们:我现在选择活下去,请把我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开刀,不是一个活死人。”

Jerry能活下去当然要归功于医生的精湛医术,但同时也是由于他令人惊异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事实,应该能一再印证这样的道理:你在明天——甚至在今天,是挺立着还是倒下去,其实决定权全在你自己。“想生则生,想死则死”,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一种支撑着人生命状态的一种力量惊人的信念。

爱默生在其短文《相信自己》中有一个精彩的结尾: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带给你平安。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蒙田也把下面这句话奉为一生的座右铭:“事件本身并不会危害人,危害人的是我们对事件所采取的态度。”

当你被外界的矛盾挤压,神经紧绷时,你并非无可救药,你是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你的心态来改变你的生活,甚至你的命运的。

5.算计别人者往往自己先败

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叫“心底无私天地宽”,“天地宽”了自然好立足。人的一生能稳稳当当,不被大风大浪冲倒,很不容易。而“心底无私”显然也就成了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心境豁达,心地纯净,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无事生非的烦恼;而整日想着算计别人,企望得到不正当好处的人,往往会没有斗倒别人自己却失败了。其实,这种人作为恶风险浪的制造者,他实质上是将自身放在了一个极不安全的境地里,如果不倒,那才是让人费解的事。

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121岁的老太太。有一天,她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

问:“您老怎么能活这么大年纪?”

答:“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问:“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答:“没有秘诀。要是有,我早就高价卖给你们了。”

问:“你早晨一起床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答:“上厕所。”

问:“然后干什么?”

答:“卸完‘货’后上‘货’——吃早餐,接着晒太阳、爬山。”

玩笑归玩笑。老太太还是讲了自己对健康长寿的认识和体会:“人要乐善好施,千万别琢磨人,算计人。健康是福,是最大的财富,花几百亿也买不来寿命。”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老太太又向记者讲了一个亲身经历过的耐人寻味的故事,想以此证明,人有好心易长寿,心术不正者易短命。

那是1965年,当时她已90岁,一位不速之客找到她家,非要每月给她一笔养老金不可。此人叫莱切,是法国小有名气的法律公证人。他说,为使老太太生活富裕,享受天伦之乐,他将慷慨解囊,每月发给老太太2500法郎养老金。老太太喜出望外,但心想: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世间哪有这种好事!在老太太追问下,莱切终于说出了全部的盘算。养老金不是白给的,老太太去世后,她祖先留下的那幢房子要归莱切所有,老太太听了一笑,到公证处做了公证。

当时莱切年富力强,仅46岁。他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地展望,心想90岁的老太太顶多再活七八年就要走人了。贪心的莱切天天盼老太太生病快死,但她却一直健康如常,而且越活越带劲儿。而工于心计的莱切却郁郁寡欢,每况愈下,终于在1995年他77岁时,患心肌梗塞撒手西归。到莱切死时,30年间他给了老人90万法郎养老金,高出房产4倍多。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当121岁的老太太得知莱切死时,伤心地流泪,十分惋惜地说:“唉!莱切先生!这么聪明绝顶的人怎么也会做亏本的生意呢?”

心底坦荡就意味着健康,而工于心计则是病魔的根源。贪心图发财,短命多祸灾,心地善良、胸襟开阔等良好的心境,确实是一个人能够平安快乐的立身于世的根本条件之一。

修炼在风浪中稳立不倒的本领不在未来而在现在。很多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企图按照一个难以实现的野心计划而生活。他们现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将来发生的事情。

平安快乐不是施舍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它其实不过是“我们处于愉快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你一直等到你在一番居心险恶的算计之后,“理应”感到该收手去享受快乐的时候,你很可能早已经被阴暗的思想和感觉吞没了。

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遍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心地无私坦然,你就会干得好,你会更成功,更健康。”

能让人一生稳立不倒的秘诀来自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来自我们的心灵与身体。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无私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算计的心却吸干骨髓。”这不能不说是对于险恶心计的人的一记响亮的警钟。

6.不要去苛责别人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有一个嗜好: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容易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喜欢指责人的习惯。

1842年秋天,林肯又写文章讽刺一位政客。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他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二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举行。亏得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悲剧才未发生。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任性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而轻易责备他人。

中国古人也懂得这个处世道理。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这就是自己的一大过错。王永彬说: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这是远离怨恨的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这样做一定只会导致自己孤立无援。

有一个小幽默:一天丈夫回到家,发现屋里乱七八糟到处是乱扔的玩具和衣服,厨房里堆满碗碟,桌上都是灰尘……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皱着眉头对我说:‘一整天你都干什么了?’所以今天我就什么都没做。”确实,好指责人实在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为你在打击别人的同时也会动摇自己。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后,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报怨别人。”尖锐的责骂和攻击,不但所得的效果都是零,甚至反过来伤害到我们。

和张飞一样,林肯也遇到过一件让他恼火的事。1863年7月,盖茨堡战役展开,敌方陷入绝境。林肯下令给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敌军。但米地将军迟疑不决,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出击。结果敌军顺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来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极端不满。但出乎常人想像的是,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在他死后,人们在一堆文件中才发现了这封信。也许林肯设身处地地想了米地将军当时为什么没有执行命令,也许他想到了米地将军见到信后可能产生的反应,米地可能会与林肯辩论,也可能会在气愤之下离开军队。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时痛快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

有一家工厂的老板,这天巡视厂区,看到有几个工人在库房吸烟,而库房是禁止吸烟的。他没有马上怒气冲冲地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没有看见禁止吸烟的牌子吗?”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烟盒,拿出烟给工人们,并说道:“请尝尝我的烟——不过,如果你们能到屋子外去抽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工人们不好意思地掐灭了手中的烟。

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三国演义》中马谡轻敌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败,诸葛亮无奈演了一场空城计,才算退了敌军。回到军中,诸葛亮为明正军律,挥泪斩了马谡。对此次失败,诸葛亮并没有处理了马谡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责没有听刘备生前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给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属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这么一来,不但让众人无可指摘,反而更稳固自己的地位。诸葛亮的为人策略,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比一比反面例子张飞,他一生叱咤风云,名盖当世,可为什么那么快就倒下了呢?苛责别人显然是一个直接原因,他的“丈八蛇矛”也忒没顾忌了;而诸葛亮,能责人更能责己,谨慎而不自失,这种“矛”与“盾”并用、巧妙处理矛盾的方法,不但使他在生前在风浪的最中心一直能够稳立不倒,也使他在死后千百年来,也赢得了持久不衰的尊崇和敬仰。

7.尤其不能与领导争锋

任何一个人在现实,都有他自己暂时所难以改变的客观地位。而要想保住这一立足之处,并且争取到稳步上升的可能性,就必须掌握好处理自己与别人,尤其是与上司领导的矛盾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首先保证自己不被打压下去或被暗绊子绊倒。

大家都知道,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尤其是当你的上司被你超过时,对你来说不仅是件蠢事,甚至会产生致命的后果。

一般来说,握有一定权力的上司都有着非常强的尊严和成就感。行使权力,发布命令,使事情向着自己所预想的目标发展,会给他带来这种感觉。因此,对于上司来说,侵犯尊严等于是对人的污辱和蔑视,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

很多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套话:成绩的取得,是上司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味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忌恨。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不要斤斤计较成绩的取得究竟你占有多少份,应该充分考虑到其他同事及领导对你的帮助。这样,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悦,上司脸上也光彩,以后,上司少不了再给你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否则,如果只会打眼前的算盘,急功近利,则会得罪身边的人,将来一定会吃亏。

作为下属,绝对不能跟上司抢功。如果你与上司的交往中总是咄咄逼人,不知道给上司留面子,就会引起上司的反感。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这话讲的是十分有道理的。因此,在与上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给上司留足面子,则很可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人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材,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作为下属,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申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结果韩信很早就被“放倒”,就恰恰证明了他在这方面的失策。

所以说,作为一个处于前后上下都有别人的位置的人,我们一定要学会用正确的原则方法去使用自己的“矛”和“盾”,以求在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找到平衡点,让自己站得更牢靠一些。

8.必要时不妨夹起尾巴做人

当然,作为一个下属,倘若自己手中确实有太过锋利的“矛”,并且也确实“天生锋芒难自弃”,那么引起上司的猜疑,将是难免的事。这个时候,有一套能巧释疑忌的兵法策略,将是异常重要之事。

徐达是朱元璋功臣之首,一生率大军东征西讨,所谓“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称得上是明朝的韩信。

朱元璋和徐达本是同乡,少小亲善,朱元璋称帝后也一直称呼他大哥,以示尊宠,可他越是亲热地叫大哥,徐达越是心里发毛,如同芒刺在背,感觉就像被鬼叫魂一样,也越是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心里依然畏惧不安。

朱元璋观察了很长时间,虽没发现徐达有何异常表现,还是放心不下。这也难怪朱元璋神经过敏,徐达手握重兵,又在将士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他如果有自己当皇帝的野心,自己也只好让贤了。

所以朱元璋也是两难。不重用徐达无法平定天下,重用徐达也等于太阿倒持,把帝位和自己及家人的生命交到徐达手中,就看他取不取了。

朱元璋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试探徐达真心的办法。在一次徐达出征回来,朱元璋照例下殿迎接,口称大哥,亲热无比。徐达汇报完战事后,朱元璋便留他在宫中闲谈,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大哥功劳最大,却没有一座像样儿的房子,我以前当吴王时住的府邸现今空着没用,就送给大哥将就住吧。”

徐达一听,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知道自己已到了鬼门关口,忙俯身下拜,苦苦推辞,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也就不再提了,徐达却是汗透重衣。

过了几天,朱元璋在吴王府邸中设宴,款待自己昔日的布衣兄弟,徐达自然也被请去。酒宴上朱元璋连连劝酒,徐达不敢违命,只好拼命喝,结果不胜酒力,宴席没结束便已醉倒了。

朱元璋便命人把徐达抬到自己以前住过的床上,对众人说:“我已经把这所房子送给徐大哥了,今天不过是代他请大家喝酒,主人已醉,咱们也散了吧。”便率众人离开。

徐达酒醒后才发现自己是在吴王府邸中,而且睡在皇上先前用过的床上,顿时吓得魂飞九天,忙一跃而起,冲出府门。府中的奴仆们不知何故,都出来劝他回去,说皇上已经把府邸赐给大将军了。

徐达哪敢再踏入府门,又不敢擅自回家,怕朱元璋心中生疑,索性和衣睡在街道上。

仆人们都苦苦劝他,数九寒冬的睡在街道上非冻死不可,徐达置之不理,仆人们只好进去拿被褥,凡是上好的经朱元璋用过的,徐达都不要,仆人们只好拿出自己的被褥送给他,徐达才接受。夹杂在仆人中的锦衣卫密探忙入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不觉露出笑容,命他继续监视。

徐达宿醉未醒,又自知逃过了生死一劫,虽住街道上,心里却很平稳,居然在凛冽寒风中睡着了。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后才喜笑出声,认定徐达是铁了心要做自己的臣子,绝没有自立为帝的野心。

徐达天一亮便入宫求见,见到朱元璋后口称死罪,连连叩头谢罪,请求惩罚。朱元璋却哈哈大笑,甚是欢畅,便下令在吴王府邸的对面为徐达造一座府邸,赐名为“大坊”。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当已明白,在朱元璋把自己当吴王时的府邸赏给徐达时,名为赏功,实则已露杀机,就看徐达是否甘为臣子了。

徐达倘若不察接受房子,或者酒醉后在吴王府中安睡一夜,就会被疑心为要凭借自己的帝王之气有所图谋,以后的事自然也不必说了。

徐达干脆来个夜宿街头,用苦行自虐来向朱元璋表忠心。朱元璋至此才对他信用不疑,至此,徐达才算真正站稳了自己那个本应属于自己的重要位置。

这种“夹着尾巴做人”的自卫自保之法,在同样是拥有长矛利器的曾国藩那里也曾被运用。在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聪明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飘飘然。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在这个时候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

他想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都是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因而湘军进了天京城后,曾国藩急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分试,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并发给全饷;三是裁撤湘军4万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这三件事一办,立即缓和了多方面矛盾,原来准备弹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弹劾了,清廷也只好不再追究。他又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和打仗的时间很长了,难免沾染上旧军队的恶习,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曾国藩想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

曾国藩的考虑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但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那么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给清廷以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尽忠的印象,同时也有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领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其实,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朝廷不能调动的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对清廷是一个潜在危险。清廷的大臣们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办法去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曾国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保持自己稳立不倒,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聪明人大都懂得保全自身最重要,所以锋芒太盛时,就要适度地“收一收”,免得惹来灾祸,“物忌太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闭门羮”里也要放些“糖”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不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的,直言注定要吃亏。所以聪明人懂得避其锋芒,模糊的问题就模糊回答。就像给人吃“闭门羹”一样,拒绝的同时也不忘放些“糖”,让对方不致于感到太“苦”而跟自己“急”。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难于答复的问题,才得以让自己在明天还能够蹦蹦跳跳。

汉高祖刘邦非常熟悉这种“回避”的技巧。

项羽自尊霸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惟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臣遵旨。”

刘邦的语言,避开了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衷心耿耿,“惟命是从”,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保留了机会。

为了保全自己的某种利益,你可以设法避开这类难于应付的问题。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直接地说出来,而要学会调制放“糖”的“闭门羹”。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好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新来的衙役说:“你来说说看。”

那人颤颤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衙役:“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衙役:“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衙役:“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衙役:“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衙役:“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衙役:“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衙役:“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衙役:“老鼠最怕它!”衙役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从容周旋,借题发挥,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也让县太爷抓不住惩罚自己的把柄。

回答难题时所采取的方式,有时确实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性,人常说“祸从口出”,一言不慎就有可能让自己腾空自己的位置来。但倘若能够做到连“闭门羮”里都放上“糖”,相信也不会让自己也吃难以下咽的苦头的。

10.在漩涡中保持中立

与现实中与人交往时,必须练得人与人之间虚虚实实的进退应对技巧。自己该如何出牌,对方会如何应对,这可是比下围棋、象棋更具趣味的事情。在生活中,被人当枪使的事情很多。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中,免不了会遇到被出卖、受敌意、被中伤等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情,犹如设在你面前的个个陷阱。如果事先预料这些事的发生,并一一克服,便能安步当车了。

遇上与己关系不大的问题时,你的态度最好是保持中立。

例如在一家公司中有别的主管犯了大错,公司的高层人员大为震惊,又开会又讨论的,而且老板还可能私下召见你,问你各方面的意见,就是其他部门主管(受牵连的与不受牵连的)也有可能找你倾谈。这种种情况,你可能不能够都一一回避,而需要去好好的面对。这时,在矛盾中保持中立的“兵法”便派上用场。

老板一定牢骚甚多,指责某人做事不力,某人又能力欠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看你和哪方面关系良好;但你不轻易表态,最好是这样,既保护了自己,又没有伤害别人。

至于其他同事,找着你无非是探口风或想看风使舵,这类人也是得罪不得,尽可能模棱两可,以防被出卖。

要想不掉进陷阱,不被他人当枪使,上面说的中立态度确乎很重要。

平日与你关系密切的某部门,其中几位同事突然发生内讧,弄得十分不愉快,成为公司上下的话柄,甚至有些人以为你必然对此事了解甚多,纷纷向你打探。

即日起你应避开,尽量减少与该部门的接触,可能的话,一切联络交由秘书小姐去做。既然没有直接接触,那么,你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自然是不大了解。因此,即使有人诉苦,也等于是“对牛弹琴”了。

一天你因公事与某同事一起出差,对方突然问你:“你跟搭档间似乎有很大的问题存在,你如何面对呢?”而实际上你一直觉得与搭档相处融洽,公事上大家都很合作,私人间也是客客气气的,何来问题呢?

冷静一点,世事难料,这当中可能发生了不少问题,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总之不简单。就算你和搭档之间真有什么问题存在表面上,你也必须表现得落落大方,微笑一下,反问对方:“你看到了什么?”或者,“你听到了什么?”对方必然是支吾以对,你可以继续说下去:“我们一直相处得好好的,我从不察觉到有什么问题,亦不会因公事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件!”这个说法,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若对方是有心挑拨,或试图获取情报,你的一番话就没有半点线索可让他查到,间接地还拆穿了他。对方要是真的要透过某些蛛丝马迹,或小道消息,希望明白一下而已,你的表现,也就等于告诉他是有点过敏了。

不过,很多事情并不如表面那样简单,背后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真正聪明的人都是办公室里的“政治家”,他们能绕过陷阱,不会遭人暗算。

我们在这里以公司人际关系为例,来说明保持中立、应对矛盾的重要性。既然自己无力、也没有责任把一切摆平,那么,在外界所引起的旋涡中保持自己的平衡,以防被卷倒乃至吞没,显然是最明智的选择。事实上,作为平凡人物的我们,除了在沿着自己既定人生目标前进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好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人生任务。而在任何矛盾中都保持中立的策略,则是基本上在何时何地都能屡试不爽的一种人生兵法。我们有必要以一贯之地坚持下去,使自己在人生的征程之上走得更远、更稳。

11.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人一生的征途,漫长难料。而要想使自己的路不至走绝,脚下不至被掏空,预留后路是很重要的,这一原则应贯穿于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乃至养成习惯。如此一来,即使非刻意为之,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种下“福缘”,为自己的未来投下“保险”。

俗话说:“助人者人恒助之”。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解决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

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遇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孩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女孩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但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数年之后,那位美丽的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订。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先生。”

无形之中的善举会使别人对于你的帮助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会主动报答的。

类似的感人的故事不仅说明了善有善报的道理,而且还告诉我们,在变幻不定的人生征途中,高尚的品德也确实是一道十分有效的护身符。

12.退一步果然风平浪静

面对矛盾,一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强去争,但可能对方比你还强,你用强人亦用强,结果就不那么妙了。实际上,在聪明人看来,低头不单是缓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争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矛盾,而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激化矛盾。其实在很多事情上,头低一些,退让一步,不但自己过得去,别人也过得去,产生矛盾的基础不复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够相安,离祸端就远了。

明朝年间,在江苏常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

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连忙上前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别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原来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说:“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向这种人低头呢?”尤翁回答说:“凡是横蛮无理来挑衅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聪明。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似乎不大合拍,但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也不是一个劲“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作为个人,适当低一下头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即使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隐忍退让仍然能够提供成功有效的经营策略。比如商人常说的“有钱大家赚”,就是让的一种表现。经营行为本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如果你斩尽杀绝,不肯让利,就不会有合作伙伴。极端地说,根本也就不会有商品经济。因为全叫你垄断了,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呢?可见即便市场竞争,也是以让为前提的。这样,你站住脚,别人也能站住脚,就会出现大家都能站住脚的和谐局面了。

结束语

在古罗马的角斗场上,角斗士们在利矛与坚盾的对决中,争取着一线生存的希望;而在巨大的环形看台上,贵族们为角斗士每一次精彩的攻守而喝采。每当重温历史,读到对这一残酷场面激动人心的描述,都会让我们禁不住地暇想:小小的角斗场不正是人生舞台的一个缩影吗?而那些曾经欣赏着角斗士们生与死较量的看客,又有哪一个能够逃脱攻与守的人生宿命呢!

是的,人生的无数个片段,正是被一条代表着竞争与成败的绳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人生的舞台,就是一个现代版的生存博弈的角斗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就必须一方面手握利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战无不胜的招法勇往直前,另一方面手持坚盾——见招拆招、守住门户,挡住一切明枪暗箭,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本书立足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出发点的表述能够触动读者的思维,能够让你明白点什么、想改变点什么,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