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裁思想-46位总裁的企业观点与经验主张
8864700000004

第4章 企业家是“悟”出来的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德康

要想“悟”出点东西,要想“悟”出个企业家来,取决于两点。一是自身的“敏锐”,也就是“悟性”,要能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二是“悟区”。什么叫“悟区”,就是你所“悟”的基础,所“悟”的背景。这里既有你的实践,也有你的“道听途说”,还可能是你所读的“万卷书”。

“悟性”是一种基因,是先天的。你要想成为一个企业家,如果缺乏这种基因,你就是再努力,至多也只能当个生意人,却做不了企业家,成不了大气候。

“悟区”是后天的一种选择,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一个人对“悟区”如何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他“悟性”的发挥。

企业家是“悟”出来的

现在大家都在强调读 MBA、EMBA,都在谈培养中国的企业家人才。但我总觉得,从认识层面上来说,企业家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

要想“悟”出点东西,要想“悟”出个企业家来,取决于两点。一是自身的“敏锐”,也就是“悟性”,要能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二是“悟区”。什么叫“悟区”,就是你所“悟”的基础,所“悟”的背景,这里既有你的实践,也有你的“道听途说”,还可能是你所读的“万卷书”。

“悟性”是一种基因,是先天的。你要想成为一个企业家,如果缺乏这种基因,你就是再努力,至多也只能当个生意人,却做不了企业家,成不了大气候。

“悟区”是后天的一种选择,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一个人对“悟区”如何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他“悟性”的发挥。“悟区”包括:“自己创业”、与成功人士交流、啃商学院教材三个层面。

在我看来,啃商学院教材而企图成为企业家的,是四流的选择;与成功人士交流而梦想成为企业家的,是三流的选择;选择创业,从小做起,不断打拼而想成为企业家的,则是二流的选择。而这三种选择都称不上“一流”,选择的都不是“一流”的“悟区”。如此选择,最终能成为企业家的“几率”也很小。

真正“一流”的选择是什么?最好的“悟区”在哪里?我觉得,就是能将以上这三种“选择”,按轻重缓急排序,进行杂合交融,互相渗透。要想成为企业家,就得先从“实践”中去“悟”,这是根基,再把与别人交流的心得、商学院的教材与这根基结合起来“悟”,这三者就能相互验证,互为补充。

我一直在怀疑,现在有一些人是否故意夸大了 MBA、EMBA教育的功能,把一个单思维的,严格来说还处于技术层面上的教育,提升为成就企业家的必经之路。事实上, MBA、EMBA的教育至多只能说是成就职业经理人的渠道,而不能成就企业家。你接受了这种商学院、管理学院的教育,只能说你懂得了一些管理、经营,包括人力资源上的一些知识、流程,但你能否成功地把这些运用到你所服务的企业,则又是另一回事。至于宏观层面上的资本动作、产业结构的演变,则是在商学院、管理学院里根本学不到的。而如果要认识一个特定的商业环境,以及构成这种特定商业环境的相关因素,更是 MBA、 EMBA的教育力所不能逮的。

企业家只能是靠“悟”出来,这不仅靠先天超凡的“悟性”,后天对“悟区”恰到好处的“选择”也相当重要。跟读 MBA、EMBA不同,悟性高的人可以少花钱,或不花钱就能学到好多东西,并且可能终身受用。

企业家的作为与责任

走远了,有时会忘记出发的初衷,做企业也是一样。我们那个时代一起创业的企业家,能够几十年屹立不倒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仔细研究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你会发现,无论他们走多远,都没有忘记一个企业家的责任——做企业为了谁?

企业起步了,有了一定的规模,比方说,一年做个一两千万吧,这时做企业的动力可能就是:过得更加舒适,穿得比别人好,吃得比别人好,住得比别人好,还有私家车,这时有一点虚荣心在里面,但往往还离不开个人“生活”的圈子。企业再大一点呢,一年能做几个亿,几十个亿,个体“生存”的恐惧没有了,个人“生活”标准的虚荣心可能也消失了。这时,优秀的企业家往往会把成就一个百年企业,成就一个产业的龙头,成就一个世界品牌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种追求会转化为一种责任,一种对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对企业所在地的责任,乃至对社会的责任。

这种责任同时也会对企业家自身的追求起一个激励、约束的功能。因为企业的好坏,不但对自己有影响,对企业的全部员工以及他们的家庭,对一个地方的税收,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对国家具体的某一个行业或产业,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说到底,企业家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客观上为社会增加了财富,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国家增添了更多的税收,甚至因为企业在某个领域的话语权而增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