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逆向管理
8863600000034

第34章 旺势不抢,侧翼进攻

任何与强者的直接抗衡,对发展初期的弱小企业都无异于以卵击石,是极不明智的。师敌之法,当避其锋芒,不抢旺势,在市场的“盲区”中寻找自己的着力点,一旦羽翼渐丰,“侧翼进攻”就会变成“合围歼敌”。一般来说,流行热潮本身由于能直接带来丰厚利润,故而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若无雄厚实力和基础,将难以从中取胜。但是,流行产品在其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必然会带动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服务产业的发展。而这一领域一般是未引起注意的市场空档,是隐性营销机会,企业可以绕开主要竞争矛头,跟在流行产业的侧翼,发掘出这些隐性营销机会为我所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公司渐渐进入了美国的电视机市场。日本公司的早期进入策略,几乎千篇一律地使用了侧翼攻击策略。他们竭力避免与美国人发生正面冲突,并将自己的精力专注于较小型的电视机市场。譬如,最早进入美国市场的日本家用电器生产者索尼公司,开始就是以直流电的、售价280美元的8口寸微型电视机率先进入美国市场的。当年的销售量是8000台。1962年,又有一家日本公司在美国销售电视机;1963年,这个数目已变成了七个,而当时美国市场上所有的日本电视机都小于12口寸。

日本电视机不仅在型号上对美国同类产品进行侧翼攻击,在行销上也是如此。日本公司并没有同美国公司展开直接对抗,索尼等日本公司主要通过美国的几家大型连锁店,进行独家代理销售。这样,在短期内,它不会在配销上与美国公司发生冲突。由于日本产品型号小、价格低,美国公司根本不屑去理会它。在整个60年代,美国公司几乎没有对日本公司进行任何形式的围剿或反击。美国公司认为日本人所选择的小型电视机市场是一个无利可图的市场,他们仍然将主要兴趣集中在超过16口寸的大型电视上,因为这些产品的利润比较高。直到1965年至1966年开始,美国公司才展开了对日本公司的反击。1965年,通用电器公司推出了10口寸的小型电视机,在通用电器的带动之下,其他公司也于60年代末纷纷推出了小于16口寸的电视机。

然而,在美国公司所荒废的几年中,市场格局已经起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形势变得有利于日本人了。首先,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者主要是在购买自己的第二台或者第三台电视机,他们自然倾向于较小型的电视机。到了1963年,在整个美国的电视机市场上,交易中的25%以上是属于第二台电视机的市场,昔日美国人认为无利可图的小型黑白电视机市场成了大有潜力的市场,而日本人正在这一市场上扮演主角。这说明,对于大部分后来者或曰追随者来说,在进入市场之初,他们往往是相对弱小者。如果我们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全面占领市场,把竞争对手给挤出去,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然而,客观现实是,一下子把市场领先者打翻在地的情况虽然有,但不多见。他们的实力,他们的产品形象,还不足以与市场领先者进行正面抗衡。此时的争勇斗狠,吃亏的往往是自己。有鉴于此,侧翼攻击策略对于那些无力从事正面进攻,或无力在市场上发动强大攻势的企业来说,可能是惟一的最佳选择。

当然,运用侧翼攻击战术并不是无条件。营销学家菲力浦·柯特勒论市场条件:

条件之一:攻击者能够发现与众人所涉及的产品市场完全不同、并且为领先者所忽略的重大市场区域。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日本公司市场进入策略中,日本人都以此避开与美国公司将可能发生的正面冲突;

条件之二:产业或市场的迅速增长往往是侧攻策略产生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侧攻者的获利,并非以其他厂商的牺牲为代价,因此也可以避免公司之间的正面冲突。日本的汽车、电视机、摩托车、复印机、音响设备等行业,对美国市场所进行的侧攻都有这一特点,因此没有遭到强有力的抵抗。

条件之三:领先公司傲慢自大,对新厂商的成长不屑一顾,也是侧翼攻击策略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一般说来,对于领先者所掌握的市场而言,日本公司所进入的市场是微不足道的。日本计算机行业进入美国市场时,所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