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企业的运行
据系统理论,可以把企业看作一个“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系统的输入就是从社会环境中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要素,然后运用一定的方式,按照人们预定的目标将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产出,向社会输出,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系统的主要输入要素有: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
①人力。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人是具有一定素质的、一定数量的、能分别完成各项工作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人是企业的根本和灵魂,人的素质将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
②物力。企业运行所需要的物,是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建筑物,也就是空间条件;机电设备、仪表、工具、能源等,即劳动手段;天然资源或外购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属于劳动的对象。这些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企业的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③财力。企业运行所需要的财力,是指企业所需要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等。这是物的价值转化形态。它的周转情况是反映企业经营好坏的晴雨表。
④信息。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信息,是指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资料、数据资料、规章制度、政策法令和企业决策等。它是人、财、物诸要素运行状态的反映,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神经细胞。企业信息吞吐量是企业对外适应能力的综合反映。
经过企业系统的转换,企业系统输出的主要要素也是: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但与输入的不一样。
①人力。企业系统输出的人是经过生产实践和教育,提高了素质的企业员工。有的企业的部分员工还被输送到新建的企业。
②物力。企业系统输出的物既包括有形的产品,如机器、工程、成品及半成品等,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如对外咨询、设计、宾馆接待、银行服务项目等。
③财力。企业系统输出的财力,指的是企业所提供的税、利及员工的工资奖金等。
④信息。企业系统输出的信息,指的是企业的总结资料、各类报表、信誉、商标、品牌等。这些信息应分别反馈给系统的输入端和转换机构的有关环节。
系统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动态观,即一切有机体本身都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标志着系统运动的过程。企业系统的动态性原则要求组成企业的基本要素不仅必须流动,而且要有合理的流动,即人力的合理流动、物力的合理流动、财力的合理流动和信息的合理流动。企业就是要把各种合理流动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整体使命。企业的有效运行实际上就是促进企业的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合理流动的过程。
6.1.1企业物流的运行
1.物流的含义及构成
所谓物流,是指从原料等资料的输入到成品的输出,再转移到顾客手中,这一物质资料在企业内外进行形态、性质、空间位置等变化的运动过程。即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和销售的预测到产品的装运、交付使用的运动过程。以机器制造业为例,物流是指由原材料购入、投产,经过粗加工、精加工而制成的零部件,再经过部件装配、总装配而成为产品,然后经过调试、验收、包装,最后销售出厂的物料运动过程。
物流是企业最基本的运动过程,如图61所示。各部门各生产环节的运作,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物料的运动。对物流的要求是快转,尽可能消除物料滞留现象。这样才可做到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物资储备和资金占用,达到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创利润和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因此,物流必须是有目标的流动。对物流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则必须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术、经济规律为依据。
图61企业的物流流程图
2.物流的流程活动
(1)物料的采购
物料采购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物料采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经营成果。因此,必须讲求物料采购的经济效益,坚持按需订购、择优选购的原则。
物料的采购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采购质量。在物料采购计划中,要明确规定所采购物料的质量和物料的验收检查方法。对质量的要求要具体化,要制定出物料采购的质量要求标准。
②采购数量。在制定物料采购计划时,应以物料的需要量为依据,同时考虑进货批量对费用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物料订购批量。
③采购价格。在物料采购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掌握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减少采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选择最适宜的价格。但考虑价格时,必须坚持采购符合质量标准的物料,不能不顾物料质量而片面强调价格越低越好。
④采购时间。物料的采购时间和物料的到货时间是不一致的,即两者之间存在着时滞。
因此,必须根据物料的实际使用时间来确定物料的采购时间。
⑤采购地点。选择了适宜的物料供应厂家,就等于企业有了自己的制造部门,同时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必须综合考虑物料供应厂家的条件,选择最适宜的供货单位。
⑥采购方式。采购方式有多种多样,如集中采购、分散收购、加工订货及租赁等方式,以此来取得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料,同时还应考虑物料的结算方式和付款条件。
(2)物料的仓库管理
供应的物料,一般要经过仓库,仓库是生产运作的物料供应基地。因此,搞好物料的仓库管理,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运行,提高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料仓库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物料的验收入库、物料的保管、物料的发放等。
①物料的验收入库。所有的物料入库都要经过严格的过磅、点数、记卡、入库、登账等,即把好数量关、质量关和单据填制关。这是物料获得合理使用的前提。
②物料的保管。物料自验收入库到发出使用的一段时间里需要在仓库里保管。物料保管的基本要求是:摆放科学、数量准确、质量不变。
仓库保管物料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它在需要的范围内对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超越了这个范围,成为超储积压的物料,就变为企业的包袱,它不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且还要付出一定的保管费用。做到心中有数,是物料保管中的一项经常而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库存物料的品种、规格等极其复杂繁多,应当有重点地对其进行分类控制,这种分类控制法称为ABC分析法。
ABC分类控制,就是首先按物料品种,计算出所占资金的金额,然后按物料的品种、单价高低、用量大小、重要程度、采购难易等分成A、B、C三类。
③物料的发放与退库。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转,物料的发放必须遵循按质、按量、齐备、准时、有计划的原则。即在发放物料时,必须严格物料发放手续,做到发料有据,手续齐备。此外,还要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
生产运作过程中,多余无用的账外物料是指账上已结清而实际上并没有使用的物料,这部分物料应及时退回仓库。及时地组织账外物料退货,是消除账外材料浪费,冲减生产成,,。,,
领料单填写“退料单”等。
(3)物料的转化过程
企业的物料转化过程是指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开始,到原材料投入生产、经过逐步加工,最后把产品生产出来的全过程。物料的转化过程是企业物流运行的关键。促进物料的高效、合理、低消耗转化,对于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企业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
要搞好物料的转化,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二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生产过程的设备管理。
①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某种方式,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工序进行合理安排,使其形成一个协调的过程。合理组织企业生产过程的总的要求是:优质、高产、低消耗和按期完成任务。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就是根据产品生产的要求合理确定企业内部生产单位的组成、各生产单位专业化形式及其布局,以及正确组织运输路线。其目的是为了使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和物料等能相互有效地配合和安全运行,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就是要研究在生产转化过程中,各生产工序之间在时间上如何合理地衔接与安排问题,以便提高劳动对象在加工过程中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②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就是通过质量分析,找出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预防性措施,控制质量形成过程,将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③生产过程的设备管理。生产过程中,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设备的选择与购置;设备的使用与维修保养;设备的检查与修理;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4)成品的库存
对于连续性生产的企业而言,由于存在时间性、不连续性、不确定性和经济性等因素,成品的库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物流管理中仍然处于重要的地位,这一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物流的运转效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品的库存要占用资金,即储存成本,通常也称作持有成本,它包括资金成本、税金、保险、储藏、损耗、陈旧和变质等费用。成品的库存管理中还存在另外一种成本,即缺货成本。企业成品库存过高会增大其库存成本,库存成本过少又会增大缺货成本。因此,成品库存的主要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在方法上,主要应做好市场预测和恰当运用服务水准策略。成品库存强调预测和缺货成本分析,以求库存效益最大化。
(5)产品的营销
企业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顾客的一定需求,获得利润。在行为上,则是通过营销来完成物品的转移,实现由使用价值到价值的最终转化。营销作为物流中的关键一环,其运行良好则会促进物流向资金流的转化;否则,将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沉淀,影响企业的运行与效益。因此,做好产品的营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营销是通过营销研究、营销计划和营销控制来实现的,营销管理过程如图62所示。
产品营销既是物流运行的起点,又是物流运行的终点。
产品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分析并确定顾客的需求,通过有效的营销组合来满足这一,。
图62营销管理过程
6.1.2企业资金流的运行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是物流运行的过程,又是资金流运行的过程,资金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断周转循环,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其形态。从货币资金转化为产成品,又从产成品转化为货币资金,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值。企业的资金流运行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资金分配3个环节。
1.资金的筹集
合理筹集资金,确保企业运行的需要,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
(1)资金筹集的原则
企业筹资须解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筹集及筹集多少等一系列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①满足企业物流运行的最低需要。企业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物流所需,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筹资时要认真、仔细、科学地分析,从而确定企业对资金的最低需要。
如果筹资过多,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存在,闲置的资金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其投资效益。
②以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准。企业先要投资,必须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
③以贷款利率的高低为准。若利率过高,导致企业承担的利息大于营业利润,即超过了企业的偿付能力,则意味着亏损。所以,绝不能使用高于企业营业利润的贷款。
(2)企业资金筹集方式的选择
①长期资金筹措方式。主要有:发行普通股、发行企业债券、银行长期贷款和租赁筹资。
②短期资金筹措方式。主要有:流动资金短期贷款、短期融资债券、票据贴现和赊购货物。
此外,企业在结算过程中预收与延付的其他款项,如预售货物、应缴税金、应付工资和应付账款等均是短期筹资的重要来源。
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资金筹集提供技术支持,也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
2.资金的运用
资金运用是事关企业存亡的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企业的经营者在运用资金时,应随时注意根据各种资金的性质、结构和经营的需要,合理分配。
,,,。
意资金成本、归还来源及归还期限的搭配,充分估计风险的可能,采取避免风险的预防措施。这是掌握资金运用的要领。
其次,在企业的营运过程中,要注意固定资产与长期债务保持合理的比率。一般来说,要使自己的固定资产的规模高于长期债务规模,其结构比率应视企业投资结构而定。
最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也要保持适当比率。在一般情况下,应做到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其比率应随经营状况随时加以适当调整。
总之,企业运用资金的结构和比率要求,是通过企业健全的供、产、销计划和财务收支的综合平衡,即对企业的产销能力、获利能力、市场情况、经济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并随时注意调节资金运营行为来实现。
3.资金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