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管理信息系统原理
8863000000025

第25章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主要思想和理论(4)

⑥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构成中国信息化体系的六要素之一,其他五要素,即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都是由信息化人才来设计、规划、论证、实施和维护升级的。因此,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

前面6个要素是2006年提出的。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意识到企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为此,近年又把信息安全纳入企业信息化的体系之中,成为第7个要素。

3)企业信息化

用友公司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指南中指出,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掌握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企业全面实现业务流程数字化和网络化,同时是为适应企业信息化后的管理、生产和经营等活动的变化,转换企业经营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

从企业间的竞争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品种竞争、服务竞争、市场竞争,还是信誉竞争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元庆在“实施信息化,提高竞争力”一文(企业信息化征文选编,2002.11)中指出企业信息化一般包括以下3个层面。

(1)以数据的信息化实现精确管理

即将业务过程发生的事务处理,如把库存信息、销售凭证、费用凭证、采购凭证给出准确的记录,提供随时的查询。这样,通过信息的查询,就可以得到同类业务在不同工作主体上的效果差异,进而能够提出业务改进的可靠依据。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

到整个供应链的执行过程,都在继续进行着科学管理的信息化处理,这种投资在企业管理中既容易实现,也容易见效。因此,实现企业的精确管理,成为企业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提高企业管理的基础。

(2)以流程的信息化实现规范业务

把企业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认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同时也能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企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表明,信息的不对称,也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因此国内外的先进企业在探讨如何改进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快速性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实现企业内外的信息沟通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企业内部的业务交互的有效率,则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影响了企业的总体交易成本。规范化的业务模式,帮助提高了业务交互过程的效率,提高了事物处理的效率,消除了信息传递的不规则问题,至少在企业内部能够基于共同的业务规范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也就是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企业效益。

(3)以决策的信息化改善企业经营

通过对已信息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从而起到对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作用。首先,对于经营各环节的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跟踪,对于关键环节如库存、销售、资金运用等进行预警;其次,对于关键业务的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如财务运营指标、库存周转率、销售业绩评估、生产成本分析等;再次,提供企业整体运行的系统指标,不是单独就一个局部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联想集团的信息化为其解决了如下问题:

①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②创新了供应链运作模式,保证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③推动了服务创新,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④实现了网络办公,营造了新型的企业文化。

3.信息技术引发管理变革、支撑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可以从其角色的演变得知,即从辅助管理到支撑管理,直至成为管理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改变管理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所占有的地位也不同。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进行的是局部管理的信息化,即在某个领域中实现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企业数据没有集成和共享,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只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没有对管理产生影响。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管理将各种信息进行集成和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首先发生了信息流向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和面向流程的管理需要不谋而合。当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时,人们发现,信息技术已经上升为知识管理技术并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要求相融合,使得管理对分析需要、规划需要、决策辅助需要有了支持。

1)信息技术要求管理协调、协同更多的资源

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管理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控制成为供应链之间资源竞争的一部分。信息成为新的生产力,IT及其工具成为人们的劳动工具,信息资源成为劳动对象,而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信息生产力的基础。

,/,

调能力上的基础竞争差距。企业的信息协调能力,从MRP到MRPⅡ,再到ERP,然后扩展到企业内外,产生了SCM和CRM。在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形成了商业智能等高层的管理技术。可以预想,企业的信息协调的触角还会延伸。其次,企业需要协调其本身拥有的具有复杂地理属性的差异化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信息,以增强竞争能力。

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概念不再是你拥有多少资源,而是你能调度多少资源;需要管理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员工,更多的是你的合作者、外保商、供应商、顾客;管理的功能不再是控制,而在于协调;管理的手段不再是命令和强制,而是协商和合作。合作关系的拓展带来管理外延的扩展,资源概念的变化使新管理引入了整合的概念。

而当信息技术解决了全面跟踪、及时维护、信息分析等技术问题后,如何实现实时的协同又成为挑战。这种挑战是巨大的,因为它不同于以往的协同。早期的工业时代,人们只要协调好和流水线的关系,这些都是两两之间的简单的协同。而只有到了需要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的现代工业时代,协同才提出了挑战。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协同更扩展了企业的范围,成为跨地域的企业和企业间、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协同。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2)信息技术要求管理面向流程

每一种技术来临之际,都会对以往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发生改变。信息技术也是如此。信息技术对流程的变革可以概括为3个层次。

①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流程中每一个活动的信息技术的引入,都提高了整体业务流程的反应速度。

②改变了流程的结构。例如,使串行工作变成了并行工作,由于有共享的数据库作为支持,业务可以以共享的数据作为基础同时展开。

③根本替代了手工的工作方式。当引入信息技术后,对于某些业务,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些业务消失,而有些新的业务活动产生。正是这一点,使得信息技术对管理流程带来了最为巨大的挑战。信息化管理和手工管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要信息系统做手工不能做的事情,做手工没有做过的事情,因而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流程的变革,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现代管理的本质是面向流程管理,业务流程和活动是因,组织结构和职能是果,管理应该回归它的本质。

3)信息技术推动组织的变革

与泰勒的分工理论相适应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这时,信息的流动是上下的单层流动。信息革命通过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使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形变为水平(自由)形,与此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形变成扁平的矩形网络结构,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被销弱或走向消亡,领导单位之间、执行单位之间及领导单位与执行单位之间,均可相互联系,不仅领导单位可以决策,而且执行单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决策。

纵观国内外的许多企业,其信息化进程都是从金字塔式结构开始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及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人们发现信息技术正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廉价而高效的工具,使这种变革顺理成章。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而组织的扁平化从激励和结构两个方面解决了的问题,有利于更。

4)信息技术促使管理以人为本

几个世纪以来,尽管管理学派林立,管理理念纷呈,但是新兴的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十分清晰地使管理思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从以科学理性管理为主向以人文价值管理为主提升,从以内部管理为主向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而以外部管理为主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思想强调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技巧、能力、才干和抱负,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首创性,在协同与合作中共同创造未来。

人文化的管理首先是知识的管理,知识本身并没有力量,是知识工作者使知识具备了这种力量。这里的知识,是指主体的一种能力,一种能动本质,一种创新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生产方式。知识的本质是创新,是主体对未来的塑造。知识经济的本意就是人的本性超越资本物性的经济,就是张扬人的本质,让人的本质力量重新回复到自身。农业文明靠体力,工业文明靠财力,知识文明靠智力。

信息技术对管理变革的支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工具和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最好的先进管理理念的载体,是先进管理技术转移的最佳“平台”。当企业的员工利用这个平台开展日常业务时,管理技术就得到了转移和普遍应用。在管理技术得到传播的同时,信息技术也正在深入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着实实在在的业务和管理的支持,无论是单项核心能力的提升,还是ERP、SCM、CRM等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企业应用。

(2)信息技术增强了管理手段

计算机最早在管理中是作为辅助手段被应用的。但现代信息网络,即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发展,正在使信息网络成为管理的战略资源而成为管理本身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已不单是一般地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而是还将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增强管理功能,不是被动地适应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而是积极促进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综合集成各种互有联系的管理职能,使管理工作的面目根本改观。被誉为结构性商业革命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把商务活动中票证和单据流转的相关环节,如纵向的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出入库、销售和发送,以及横向的金融、保险、运输、税务等业务活动通过标准化商业文件的连网传输和自动处理整合在一起,即为一例。将供货、生产、销售、客户、银行等各个环节形成供销链“一条龙”连网服务的电子商务(EC),是另一个新的实例。

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目标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职能的原则、方式、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信息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使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面目一新;而且创造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政府和企业也在革新管理方法。例如,政府管理将越来越把重点放在跨部门、跨地区的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上;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甚至强调自学和集体学习,以确立员工的共同目标和协调员工的整体行动。

(3)信息技术支撑集中管理更加灵活和快速

分布式应用是和体系化的集中式管理不可分割的。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跨地域、跨行业、多元化的特点,所以需要分布式应用;而只有集中式的管理才能达到集团的资源优势,实现,、。

通过构建满足分布式应用和体系化管理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总部和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和分支结构之间的实时、动态的信息交换,使企业的各种协同信息能及时得到传递,最终使企业逐步过渡到虚拟、动态、敏捷的高级形态。

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集团企业只有走分权的路子。而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集团企业提供了管理模式的更多选择。采用集中化管理思想,在战略上实行集中监控,整合所有资源;在战术上实行分布式经营,做到既减低经营风险,又实现规模经济优势,是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有效途径。联想、海尔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4)信息技术支持扁平化管理

信息技术加速了组织结构的变革,但归根结底,组织的变革不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对信息提出的要求,或者说现代的组织结构的变革已经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