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管理信息系统原理
8863000000023

第23章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主要思想和理论(2)

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的综合管理理论把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综合为一体。他认为,管理过程由计划、组织和控制3个主要职能构成。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他确定了与3个主要职能相对应的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还提出了管理过程中的中间目标是秩序、稳定、首创精神和集体精神。他确信,只要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能时注意遵循相应的原则,这4个目标就都可以实现。他的理论展示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全貌。

以上介绍的3种管理理论,虽然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但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把组织中的人当作“机器”来看待,忽视“人”的因素及人的需要和行为,所以有人称此种管理思想下的组织实际上是“无人的组织”;二是都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关注的只是组织内部的问题,因此处于一种“封闭系统”的管理时代中。由于这些共同的局限性,20世纪初在西方建立起来的这三大管理理论,都被统称为是古典管理思想。

2.行为管理思想

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1)三位先驱者

雨果·芒斯特伯格:德国人,工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1892年他在哈佛大学创办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通过实验发现经理人员运用心理学去挑选和激励雇员是重要的。

玛丽·福莱特:她特别注意研究对成年人的教育和业余指导,她认为一个组织应该给职工和管理人员以更多的民主。

莉莲·吉尔布雷斯:以往的心理学家研究群体行为,而她则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她还把管理风格划分为3种类型(传统的管理风格、过渡的管理风格和科学的管理风格),并仔细研究了每种类型。

(2)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1924—

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成就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该书于1933年出版。主要观点如下。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科学管理学派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把人看作经济人。梅奥认为,工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方面的条件外,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积极性的影响。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在此之后,人际关系运动在企业界蓬勃开展起来,致力于人的因素研究的行为科学家也不断涌现。其中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布雷克的管理方格论等诸种学说。

3.定量管理思想

定量管理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以产生和发展。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运筹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运筹学起源于军事需要,后来被应用到管理领域。

运筹学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人、财和物)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何运用科学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统筹兼顾整个活动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便作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从而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时代的发展要求管理人员改进他们的决策和管理方法,以求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取得更大的积极效果。

定量管理思想的特点如下。

①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决策工作的科学化。

②各种可行方案均以效益高低作为评判的依据,有利于实现决策方案的最优化。

③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作为辅助决策的手段,使复杂问题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优化的解决方案。

但定量管理思想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组织中成员的行为,有时还受到实际情境难以定量化的限制。

4.系统和权变管理思想

(1)系统管理思想

系统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著的《世界大系统》一书中。

通常系统被认为是一个整体,它由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元素(Element)组成,这些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完成系统的总目标。系统的一般模型有4个组成部分,即输入、输出、加工和反馈。

系统管理思想认为,系统必须用于实现特定的目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有明确的边界,并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或信息的交流,确定系统的边界非常重要;系统可以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并且是分层次的,即系统是可以分解的;这种方法是认识任何复杂事物的必由之路;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物质或信息的交换关系,称之为物质流或信息流。通过这,;、,

移,系统不断地从外界环境输入物质或信息,同时也不断地向外界输出物质和信息。

(2)权变管理思想

所谓“权变”,就是相机而变、随机制宜、随机应变的意思。权变管理思想提倡管理者要将单线的思考方式转变为多线的思考方式,也即“对x问题,假如是在f情况之下,就采取y行动;但假如是在g情况之下,则采取z行动,其中f、g就是影响管理行动的环境变量,亦称为情境因素或权变因素”。

权变管理思想是在继承以前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行动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处理问题的多种模式和方法,还必须清楚各种模式和方法究竟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任何管理模式和方法都不可能是普遍最佳的,而只可能是最合适、最适用的。适合的,才会是有效的。因此,管理者不但要注重学习和开发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还应该通过实践和自身的体会领悟各种模式或方法适用的场合,以便能将管理的学问变成其卓越的管理业绩。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

5.现代生产方式

(1)准时制生产

准时制(JustInTime,JIT)生产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从20世纪后半期起,整个世界市场进入了一个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制造业提出了新课题,即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否则生产过剩会引起设备、人员、非必需费用等一系列的浪费,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以至生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日本丰田公司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

准时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生产方式或使库存达到最小。JIT生产方式的最终目标是“获取利润”,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降低成本”就成为基本目标。JIT生产方式力图通过“彻底排除浪费”来达到这一目标。所谓“浪费”,是指“只使成本增加的生产诸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人员利用上的浪费、不良产品所引起的浪费及生产过剩(库存)所引起的浪费。为了排除这些浪费,相应产生了弹性配置作业人数、质量保证、适时适量生产这样的基本手段和“看板”这样的基本工具。

看板管理可以说是准时生产方式中最独特的部分。看板的主要作用是传递生产和运送的指令。在JIT生产方式中,生产的月度计划是集中制定的,同时传达到各个工厂及协作企业。而与此相对应的日生产指令只下达到最后一道工序或总装配线,对其他工序的生产指令均通过看板来实现。即后工序“在需要的时候”用看板向前工序去领取“所需的量”时,同时就向前工序发出了生产指令。由于生产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日生产量的不均衡及日。,

的,主要在生产车间的各工序之间周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制造型企业开始采用“电子看板”进行生产的控制,甚至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的控制。

JIT作为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提供了理想目标和判断依据,成为精细化生产管理的精髓。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JIT为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和流程管理提供了面向需求的管理模式,为流程优化和业务衔接活动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对于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LP)方式是美国从丰田公司生产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从生产操作、组织管理、经营方式等各个方面,找出所有不能为生产带来增值的活动或人员并加以排除。这种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和大量生产的优点,既避免了单件生产的高成本,又避免了大量生产的僵化不灵活。精益生产的目标是要求产品“尽善尽美”,因此要在生产中“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无废品、零库存、无设备故障等。

在生产操作上,精益生产对操作工人的要求大大提高。它通过采取减少非增值的人员和岗位,提高生产效率;实行集体负责制,努力在本工序内把问题解决好;精心安排各种产品混合生产,极大限度地满足各工序间的复合平衡等手段,以取得总体上的最高效率,彻底消除各种浪费;通过创造和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发挥每个人的最大能力。

在生产管理上,精益生产全面贯彻“精益求精”的管理思想。它为工人提供全面了解工厂信息的手段,使每个工人都有机会为工厂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力;改变单调枯燥的重复工作,培养工人的多种技能,进行岗位轮换;去掉了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配备的冗余的缓冲环节、超额的库存、超额的面积、超额的工人等,使得生产是“精益”的;从推动方式变为拉动方式,即由传统的“根据前一道工序的生产结果决定后一道工序的生产”改变为“在现场按照日程进度的后续需要来决定前一道工序的生产”,形成“准时制生产”。

在产品设计上,精益生产推行“主查”制的领导方式,大大增强设计组项目负责人的权威感和荣誉感;强调集体协作,保证各成员对项目的充分参与;强调信息交流,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并行工程,提倡尽可能并行地做事,以缩短总的时间。

在协作配套上,精益生产要求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协作伙伴之间经常交流技术,更注意与经销商搞好合作,使销售策略更积极主动,售后服务更周到细致,并注意维持与用户长期联系等。

精益生产的提出,代表着企业从粗放式生产组织向精细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成本、效益进行深入挖潜,以达到精益求精的管理效果。

(3)柔性制造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降低制造成本和缩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传统的制造技术已不能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需求。于是柔性制造(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s,FMS)产生了。“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其优点是生产率很高,单件产品的成本低,但它只能加工一个或几个相,。

的生产所替换,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生产出成本较低、质量较高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

柔性制造系统是由若干数控设备、物料储运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并能根据制造任务和生产品种变化迅速进行调整的自动化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首先是柔性制造单元的提出,在成组技术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控制和管理,提高了加工的自动化和柔性,进一步增强了计算机调度功能,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工作,实现了不停机转换零件品种和批量,同时在加工中心之间通过自动导向小车或传送带运输零件。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柔性生产流水作业,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取得了类似大量流水生产的效果,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

采用柔性制造系统的主要技术经济效果是:能根据装配作业配套需要,及时安排所需零件的加工,实现及时生产,从而减少毛坯和在制品的库存量及相应的流动资金占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数量和厂房面积;减少直接劳动力;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4)敏捷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