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管理信息系统原理
8863000000022

第22章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主要思想和理论(1)

近20年来,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有了重大改变,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革,信息与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其规模、功能与体系结构也有了很大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MRP、闭环MRP、MRPⅡ、ERP、EC等。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是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促使人们高度关注组织的业务流程。而且,如果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时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再设计,那么将会从信息技术的投资中获得很大的潜在效益。

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分析其结构与类型。从功能上来看,可分为信息处理技术结构、管理层次结构、管理职能结构、信息集成结构等;从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来看,又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系统两大类;按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和管理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又可分为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和面向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两大类。

5.1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机理

管理信息系统(MIS)不仅是一个应用领域,而且是一门学科,它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它运用这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和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从关注内部效益到不得不建立一种涉及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可能的所有合作者所组成的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这种背景下,相伴随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MRP、闭环MRP、MRPⅡ,直至ERP、EC等的出现。而从现有的学科构成看,在相关学科中,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是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所处的具体经济状况往往决定了企业所采用的赢利模式,也往往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赢利模式经历了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聚合经济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也从追求规模效益时的只限于企业内部流动,发展到追求范围经济和聚合经济时,相关的信息流是在企业内外同时流动的过程,而且聚合经济的信息流动已从范围经济的单纯“链式”流动扩大到整个复杂的信息流动网络。因此,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流动,经历了以企业内部为中心到以供应链系统为中心,直至以整个合作网络为中心的三个阶段。另外,在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在信息技术可有可无的观念下,在硬件设施了解甚少的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管理信息系统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2.相关学科的发展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

(1)管理科学的发展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应用拉力2090,,

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速度、成本和特色已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这样,就诞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生产方式,如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化生产(MC)等应运而生。这些生产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有网络和计算机作为其运行的支撑体系,都需要以公共数据库为基础的集成环境,即都需要有支持它们运作的信息体系。另外,任何一种管理信息系统都受其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制约。从上述分析看,管理科学的发展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应用拉力。

(2)信息技术提供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学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受企业管理理论应用推动,而它的应用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直接受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影响而发展的信息技术有软件的体系结构、组件化及重用、软件开发的过程模型、软件环境、项目管理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对软件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研究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丰富了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内容。

5.2管理思想及其演变

管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来源于人类的管理实践。人类自从有了社会生活,就有了管理,也就逐渐萌发了管理思想。管理活动(或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这三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也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古代东西方的管理思想,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直到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近代管理理论的先驱者,才为管理理论的正式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1911年,美国的泰勒(FrederickW.Taylor)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勒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泰勒所提倡的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核心是寻求最佳工作方法,追求最高生产效率。泰勒和他的同事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是合理组织生产的基础。在泰勒同时代和以后的时间里,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管理理论,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学派,主要包括一般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管理学派、经理角色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等,从各方面丰富了管理思想。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新兴的生产方式,如准时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制造、集成制造等。

1.古典管理思想

1920,

的阶段。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及甘特等。泰勒有时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工作定额

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

(2)标准化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是指这样的工人:

他的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他愿意去做。

(4)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报酬制度不合理。计时工资不能体现劳动的数量;计件工资虽能体现劳动的数量,但工人担心劳动效率提高后雇主会降低工资率,从而等同于劳动强度的加大。针对这些情况,泰勒提出了一种新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其内容包括: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勒认为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即每个工人采用什么操作方法、使用什么工具等都根据试验和研究来决定)取代经验工作法(即每个工人根据个人经验决定采用什么操作方法、使用什么工具)。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操作方法和使用的工具是否合理,以及个人的熟练程度和努力程度。

为了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泰勒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由所有的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

计划部门的具体工作包括: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选用标准化的工具;拟订计划,发布指示和命令;比较标准和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等。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总结的4条原理如下。

①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法对工人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用以规范工人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定额。

②细致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

③真诚地与工人们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能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

④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工作与操作工作的分工,并进而对,,。

与泰勒同时代的人,如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为科学管理做出了贡献。

美国工程师吉尔布雷斯及其夫人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反映在1911年出版的《动作研究》中。起初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在建筑行业中研究用哪种姿势砌砖省力、舒适、有效率。通过试验得出一套标准的砌砖方法,这套方法使砌砖的效率提高200%以上,后来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其他行业中进行动作研究。

美国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甘特的最重要贡献是创造了“甘特图”,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甘特的代表著作是《工业的领导》(1916年)和《工作组织》(1919年)。

2)一般管理理论

研究整个组织的科学管理的理论,被后人称为“一般管理理论”或者“组织管理理论”。

对一般管理理论贡献最大的是法国的法约尔。1916年法国矿业协会的年报公开发表了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这本著作是他一生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的总结。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6种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种。这6种基本活动是:

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②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④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⑤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⑥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的14条原则

法约尔提出的14条原则包括:劳动分工、权责对等、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性、团结精神。

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和原则,实际上奠定了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兴盛起来的管理过程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

3)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韦伯、巴纳德、厄威克等。

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它强调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设计和运作。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包括明确的规则、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纪律)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①存在明确的分工。

②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③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④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例如,选举产生的公共关系负责人或在某种情况下选举产生的整个单位负责人等)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⑤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⑥,。

⑦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也是这样。

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能适用于各种行政管理工作及当时日益增多的各种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韦伯的这一理论,对泰勒、法约尔的理论是一种补充,对后来的管理学家,特别是组织理论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巴纳德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的主要观点有:

①组织是两人或更多人经过有意识地协调而形成的力量系统;②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③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对正式组织来说,不论级别高低和规模大小,都必须具备3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种因为工作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它的活动对正式组织有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