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飘窗外的风景
88625700000002

第2章 姜戎的《狼图腾》:天道与人道

五一节放假,约好了到姜戎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郊区住宅里小聚。大半天的时间,都待在他家里喝茶聊天,几个人被他和夫人张抗抗带着,上下楼慢慢地欣赏他的居所。我看到,他那套上下好几层的大房子里,精心设计了不少与狼有关的符号。即使在地下室的视听室内,也有很多狼的符号在闪耀。

比如,在别墅的天井般的大客厅里,我向三楼望去,看到楼上墙壁上挂有一幅苍狼的头像,黑色的,正在威严而严峻地盯视着你。整套房屋装修用的都是松木板,上面的疤结和木纹形成图案,远远地看去,几乎每块木板上都有狼的眼睛和嘴巴构成的三个点。可以说,屋子里上上下下,贴的木板装饰,全部都是狼的脸。一屋子的狼,却是可爱的,抽象的,符号化的狼群。姜戎告诉我,寻找这样的木板,作废率很高,只有百分之二十符合他的要求。看来,找到这样的木板的确是十分不容易,疤结和木纹组合起来形成了狼脸的三角,多么有趣啊。

其中,有那么一两个,被姜戎指给我们看,说,那像不像小狼?我一看,还真的非常像小狼,可爱,生动。姜戎告诉我,法国导演阿诺来到他家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那个像小狼的木纹。这一天,在姜戎家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的出笼,绝不是偶然的,是需要各种条件,尤其是艰苦的写作和生活的大量积累。

2015年1月,在中影集团的放映室里,姜戎请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专家和影评人看电影《狼图腾》,说春节就要放映,还来得及将意见反馈给导演。我看了之后,在恳谈会上说,起码票房我能够预测:7亿左右。后来,一个月之后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狼图腾》最终票房是7亿左右,我的预测非常准。

我认识姜戎、张抗抗夫妇有20多年了,虽然不常见,但却时常牵挂。这一天,姜戎给我讲了很多写作《狼图腾》的细节,是我今后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述的。比如,最开始,他写了一稿,夫人张抗抗看了后,对他粗粝的语言做了一些改动,结果,姜戎又改过来,保留了原来的风格。他还给我拿出来他当年去内蒙古插队的时候带的两套书,一套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四卷本,还有一册是《普希金文集》,两种书的红褐色皮封面都卷曲和褪色了,不知道被他翻了多少遍。当年,他就是阅读这类书,保持着一种对文学和人生理想的坚定。看到这两种书,我十分感慨。

小说《狼图腾》是一部荡气回肠、立意高远的作品,十年前出版,至今畅销不衰,正版销量达到500万册以上,堪称奇迹。虽然是一部以知青生活为背景的作品,但其涉及的主题严肃、宏大和当下性,具有绝佳的可读性,因此而畅销至今。但要将之拍摄成电影,我曾经一直是有些怀疑的,因为,只要是好小说,就具有抗拍性,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拍,都拍不出原著的丰富和复杂,更别说拍出来的片子还能超过原作了。

可是,偏偏有一个法国著名导演阿诺愿意蹚这个雷子。历时八年的准备和艰难拍摄,电影《狼图腾》终于拍摄完成,在2015年的2月,来到了大批中国观众的面前。

我对法国导演阿诺执导这部电影,一直很有期待。阿诺执导的《兵临城下》、《情人》、《熊的故事》等影片,都是让人惊艳的作品。据说,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够以真实动物为拍摄主角的电影导演。调动动物和调动孩子,对大多数导演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我听说,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光是养狼,阿诺就等待了好几年,等到一群狼从生下来到最后成熟了,才进入拍摄。果不其然,看了《狼图腾》之后,我非常感动,大呼过瘾。这部电影因为制作的精良、用心和耐得住性子,以及影片所涉及的环保、历史、人性、动物保护等诸多主题,注定将成为春节档强势大卖的影片。

在1月份的这次看片会上,我当面听到了原作者姜戎对影片本身的肯定,这是十分难得的。我很少听到小说作者对电影改编感到满意的,这部《狼图腾》是一个例外。

电影《狼图腾》体现出一种天道伦理和人道情怀。这是这部电影的立身之本,也是这部电影耐看、好看、有回味的地方。看了《狼图腾》,我觉得这部电影似乎很难归类,因为它像大片,又非商业片,极具观赏性,却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有真实动物出场,但是不是一部大自然主题的片子,内涵很丰富。它讲述的是人和狼的故事,同时,讲的也是大自然的天道和人类社会的人道的故事。由于使用真实的动物——狼来拍摄,其难度可想而知。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有些嘀咕,不知道这部以狼为主角的电影,狼的表演怎么样啊?等到“小狼”真的出现的时候,我惊呆了。是真的狼!是我在新疆的北塔山隐约见过的狼,是月光下长嗥的狼,是团结、聪明、凶狠而又智慧的狼,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社会的对照物。

影片中的故事,只选取了小说《狼图腾》的主要情节,比小说更集中地展现了内蒙古插队知青、主人公陈阵和杨克与狼的故事。在一个有些荒谬的年代,两个北京知青陈阵和杨克,坐着汽车,背着行囊,来到了边缘的内蒙古草原的深处,在一家蒙古人家里住下,开始了自己的下乡生活。他们两个要在草原上学会骑马,放羊,牧马,放牛,以及与大草原的精灵——一群狼相处。人和狼的关系,由此在大草原那壮丽严酷的背景下展开。电影画面是美轮美奂的,是壮阔和美好的,但生活却是艰难的。草原上的人们既要和大自然做斗争,也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大草原本身不会说话,但是会以水草丰美来馈赠善待草原的人们,又以暴风雪来考验和敲打人类。

狼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是陈阵私自藏起来的一头狼崽“小狼”,由他逐渐养大,另外则有一群野狼,在围绕着陈阵和杨克寄居的牧民毕利格家盘旋周转。狼的智慧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它们以群体的聪明和能量,将一群黄羊赶到了大雪原上,不仅猎杀这些黄羊,还掩埋黄羊以利于来年春天缺乏食物的时候用来喂养自己的狼崽。可是,可恨的人类却争抢这些被狼藏在雪堆下的黄羊,使狼群没有了春天的粮食。然后,狼群就对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它们将这个知青点所放牧的大群马匹,在一场暴风雪中,赶到了一面冰湖中,使马群全部冻死,来实施对人的惩罚。那些在冰湖中死去的马群如同雕塑一般,这是这部电影最令人震撼的画面之一。

与此同时,由陈阵所饲养的那头小狼也在长大,它在人性和狼性之间不断地挣扎,它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媒介,使人类、天、狼群、大草原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一种显现了天道与人道共存的广阔深远的关系。

电影就在天道和人道之间,以画面语言的方式来呈现它所要追求的效果。电影中,老牧民毕利格简直是草原天道的化身,或者说,他就是草原的精灵和智慧老者,是腾格里——天的替身,在人间社会引导着两个成长中的汉族知识青年陈阵和杨克,去面对各种挑战,来自严酷的大自然的,来自狼群的,以及来自险恶的人类社会的,和独特的历史时期的困厄。最终,毕利格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人类和草原对抗的路行不通。

电影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种深度,将人类作为大地上的短暂存在者,与地球母亲的关系,在当下人类加剧破坏地球环境的状态下,做了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性的回应,同时,也对人类破坏大自然,不遵从大自然的法则的历史行为进行了批判。

现在,当我们身处于这空气、水和食物的严重恶化的时空中,这部电影倒是没有显示绝望,而是充满了希望:在电影的结尾,那头陈阵养大的小狼,最终离开了人的生活,独自深入到它的真正寄居地——大草原的深处,成为又一轮生命轮回和启示的象征。到了这里,电影中展示的那些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情节算是有了一个结局,昭示一种新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建立的开始。

没去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和影碟看看吧。因为,这部电影中有人的成长,有狼的人性和狼性,有大自然的美丽壮阔和严酷的生活,有草原有河流,有爱情有历史,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外化的各种人的关系,可以说,阿诺为我们带来了人人都能够进入和感同身受的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