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孔子与朽木
88625000000002

第2章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传统思想

一、想法、思想、思想体系

为什么在21世纪,我们无论年纪大小,最好还是了解一点传统思想呢?

也许我们可以先从什么是思想说起。对任何一件事情,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2017年两会的时候,有代表提出,中学六年的时间太长,要缩减到4年。对这样的一个建议,有的人会说好,有的人会说不好,有的人会说无所谓。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认识,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问他们为什么好或者不好,很多人却无法说出个所以然。

在这些说不出所以然的人当中,不少人觉得自己很有想法。他们会说中国的教育不好,究竟哪里不好或为什么不好,他们并不在意。他们只知道网络上批评中国教育的文章很多。当朋友圈在转发英国的学校被中国的数学教育所折服的帖子时,他们会说中国人的数学就是厉害;当过些日子大家又在转发中国人为什么很少有顶级数学家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中国的数学教育扼杀创造力。同一个问题今天网络上这么说,他们觉得很有道理;明天网络上那么说,他们觉得也很有道理。至于为什么有道理,他们不会去深究。

并没有深究的“看法”是很容易受人影响而改变的。这些只就事论事的看法就好像一个一个点,风往哪里吹,这些点就往哪里飘。凡事只有“看法”的人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想法最简单的人,在觉得中国的教育不好的同时,自然就会觉得外国的教育好。比他们想法要深刻一点的人就会告诉他们,外国也分很多种,亚非拉有些国家很穷,绝对没有中国好,好的是欧美国家。

再深刻一点的人,就会说欧洲有很多国家也并不是发达国家,不光是东欧不少国家没中国富裕,连意大利大街上都有不少小偷,这些国家的教育又怎么能比中国好呢?他们会说,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才是好的,要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成为发达国家呢!

然而,更深刻一点的人才会说,就算是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教育也并不是全然没问题的。很多批评中国教育的人都会把高考作为靶子,觉得高考给年轻人太大的压力,束缚了年轻人的创造力。他们喜欢把哈佛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榜样,殊不知哈佛、耶鲁等美国的著名私立大学都是有钱人子弟的天堂,从招生入学来看,对中国的大学来说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而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的公立大学,在招生上又要为了维护种族平等,以至于亚裔学生要进入伯克利的话,成绩需要比非洲裔学生高很多,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公平呢?似乎也没有唯一的答案。

当发现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存在着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美国人也一样讲究公立学校的学区时,我们就知道用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来作为中国教育的参照物是不合适的。教育问题,不是单纯地用一个“好”或者“不好”就能够判断的。当一个人如果能这样逐渐深入地去观察和思考一个问题时,他的想法就会慢慢地由一个一个的点串成一条纵向的线。一条线就不会那么容易地被风吹动,一个人也就开始有了思想。

一个有思想的人在思考要改革中国的教育时,就会发现教育永远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从30年前开始,大家就在说要给小学生减负,要给他们愉快的童年,要给他们欢乐的假期。这听起来很理想、很美好,但是八九岁的小朋友放学回家不做功课,可以干嘛呢?出去玩耍吗,谁来带着他们玩呢?如果父母都上班的话,小朋友放学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没下班,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很明显,教育问题在这里就变成了社会问题。

有人说,那简单,找外公外婆或是爷爷奶奶带着玩不就可以了嘛!祖辈们就算身体健康,可是带着小朋友在公园跑是不是吃得消呢?祖孙三代一起住是不是有矛盾呢?儿女们是不是应该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呢?于是教育问题又和养老问题扯在了一起。

有人说,那要不就爸爸或妈妈在家照顾孩子吧。这就变成了男女平等的问题。一般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妈妈,不少女性在生了孩子之后就做了全职太太。全职太太辛苦而成就感低,不少人就说这对女性不公平。可是,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爸爸在家是不是就公平了呢?

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要提高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就需要政府多多拨款,政府的拨款来自税收,于是教育问题和税收问题又扯上了关系。大家愿不愿意多交税来提高教育呢?当我们在谈中国教育的时候,指的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教育,还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呢?各个地区存在的问题显然是不同的,于是教育问题还离不开地区发展平衡的问题。继续思考下去,教育还和国际化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等各种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各条纵向的线就渐渐织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思想也就变成了思想体系。

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不少,但是真正从各个方面来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人就不多了。这一群人就是思想家。思想家们思考一个问题,会从多种角度出发,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他们对于一个问题的判断是成网状的,一张网就比一条线更加地稳定,更加地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观点影响。思想家们的思想也就是全面而深刻的。

要像思想家们一样有一张自己的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并不现实。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体系,尽量把自己零散的看法串成一条线,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就不会人云亦云。人云亦云的现象在网络时代几乎天天都会出现,这时候做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和难能可贵。

二、天是人的曾祖父

在这里,我们将要了解的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些观点。说到中国传统思想,大家就会想知道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和西方的哲学思想到底有什么不同。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有一幅著名的壁画叫做《雅典学院》,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拉斐尔之手。画中两位古希腊的哲学大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右手指向天,一个右手掌向下。这对师徒用身体语言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了西方哲学思想两千多年以来所纠结的问题:天和地是分开的,两者究竟哪一个才是世界的本原?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一派西方哲学家认为,天上有一样东西叫做“理念”,它是万物的模型,天下万物都是依据自己的理念而形成的,因此理念才是世界的本原;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这个世界上各种具体的事物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要探求真理就要考察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万物。这两派的思想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一直没有一派完全说服另一派。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上和地下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都没有这样的困惑。每一个普通的中国读书人都知道一个词叫做“天人合一”,它既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所达到的境界,也可以被视为每一个人与上天的关系:天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汉朝的思想家董仲舒甚至说天是我们人的曾祖父。这样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天对我们有着各种影响,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我们人有喜怒哀乐四种情绪;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完善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对天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相信如果政通人和的话,上天就不会给我们什么灾难。

既然天和人这样纠缠在一起,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就对西方人眼中的真理失去了探求的兴趣。西方人动辄谈真理,是因为他们总觉得看到的这个世界可能是不真实的;而中国人觉得在这个世界中就蕴含着上天最根本的规律,认识了人和社会,也就了解了天。中国的思想家们也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上。

因此,我们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首先不能用西方哲学的标准去衡量它。在过去的近一百年中,胡适、冯友兰等不少学者写了“中国哲学史”。这些著作当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学者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解释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容易把孔子等人原本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分割成一块一块的。

有的人把西方哲学分为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等多个部分。顾名思义,本体论是讨论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宇宙论是探讨宇宙的真理,认识论是讨论人们为什么可以认识真理,又如何认识真理……这些问题,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讨论过。汉朝的《淮南子》也讲宇宙最初怎样,但是中国的思想家在谈到天或本原时,一般都不会仅限于谈论单纯的科学知识,而是会将对宇宙或是本原的观点和对治理社会的观点相联系。因此,当我们用西方哲学的范畴去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时,就会容易产生误解,觉得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会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东汉思想家王充认为万物由气组成,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来看,王充的思想当然是肯定世界上实体的意义,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同时王充又喜欢讲“命”,命总会让人觉得有神秘的色彩,似乎又有唯心主义的感觉。于是有的学者就说,王充的思想充满了矛盾之处。事实上,在王充的思想体系中,气和命两者的并存是完全合理的。既然大家都是由气组成的,那么每个人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不同?这是具有正常逻辑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于是王充便用命来解释每个人的不同遭遇,这样就解释了共性(大家都由气组成)和个性(大家有不同的命)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着站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观点,而不是用当代人的思维去质疑他们的想法为什么这么“过时”。站在今天去批评古人总是容易的,然而这样的批评不但会妨碍我们去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而且会让我们自己的思想失去根基。

站在今天否定古人固然不对,站在今天吹捧古人也同样不妥。20多年来,有一种观点一直说21世纪是属于儒家思想的,当西方文化遇到危机之时,需要中国思想作为解决问题的良方。这种想法早就被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自己否定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楚国有个人渡江的时候不小心把剑掉到了水里,他马上在船边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到船停下来,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宝剑,自然没找到。

这个著名的寓言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中说,船前进了,而宝剑是不会前进的,这样去找宝剑,难道不是糊涂之举吗?编撰于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的《吕氏春秋》认为时代是在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盲目用以前留下的经验去解决现今的问题。《韩非子》中“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要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思想去完全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盲目批评,也不盲目吹捧,这是我们在开始中国思想之旅时的基本态度。我们要做的,是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再去思考今天我们遇到问题,可以怎么去解决。

三、排好队和打碎了

通常介绍中国传统思想,都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思想家这么介绍的。说完孔子是孟子,说完老子是庄子,把他们按照时间先后排好队伍介绍完,中国两千多年就过去了。这种介绍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思想家们好像列成了一条线,我们可以根据时间顺序了解和记住他们,而且也能够清楚地知道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

很多时候,优点同时也是缺点。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样,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向前的。把思想家们根据时间顺序排成一条线,会让我们想当然地觉得前面的那一个会对后面的那一个有影响,后面的那一个则会对前面的那一个有继承和发扬。现实的情况更加复杂。通常的《中国哲学史》,整个汉朝几百年就会提到董仲舒、扬雄、王充等几个人,他们中间并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和思想对话,因此将他们几人的思想先后排列,容易误导读者以为这就是汉朝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这本书里,我们尝试从不同的问题出发,来介绍中国的传统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单独地介绍一个思想家的全部思想,而是以问题为线索,考察不同的思想家对同一问题都有着什么样的思考和回答。当然,要在一本书里完全阐释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选择了八个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它们分别是:“为什么要‘学’”、“怎样才是有仁有义”、“人性和礼法”、“天理和人欲”、“道和逍遥”、“谁都可以爱”、“大家都需要守信用吗”、“忠孝之间”。这八个问题虽然不能够完全涵盖中国传统思想的方方面面,但却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从问题出发当然也有自身的问题,但是可以避免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常见的问题(错误)包括:第一,先秦诸子百家就好像武林门派一样,是互相为敌、互相排斥的。我们都知道先秦思想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学派。通常大家都会认为,一个学派内部的思想家的思想都是接近的,即使有分歧,它们的分歧也会远远小于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的分歧。事实上,这个观点是很值得推敲的。

根据各种可靠的或是不可靠的史书的记载,孔子是向老子求过学的,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老子对韩非子的思想又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儒家、道家、法家根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儒家也会讲“道”,法家也会讲“仁义”,而道家思想中也有“法”的理念。诸子百家之间虽然的确存在着互相批评的情况,但是他们之间绝对是互相影响的。从上述的八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思想家对同样的问题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各家之间是没有坚固壁垒的。

第二个常见的错误是:同一时代的人想法都是差不多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容易让人觉得思想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代的人才会有着不同的思想,相对而言同一时代的人想法则会较为接近。这一看法同样是有问题的。孟子和王阳明相隔一千多年,但是王阳明可以在孟子的思想中找到共鸣;孟子和杨朱生活在同一时代,可是他对杨朱的批评却可谓不遗余力。

事实上,就在我们这个时代,对同一事物,大家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其实人人都知道。只是当我们回头看历史之时,容易把过去时代的人简单划一,觉得战国的人想法都差不多,觉得宋朝的人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殊不知各个时代的人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时代都有着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从某一个问题出发,了解各个思想家的看法,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同一时代不同思想的碰撞。

第三个错误同样常见:不少人会觉得同一个思想家的观点总是一成不变的。当他们看到某位思想家的一些观点自相矛盾时,就会说他肯定是因为历史局限性而出现了这样的矛盾。殊不知一个人的思想是在发展变化的,青年时期的思想当然可能和中年或晚年时不同。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曾经对佛学和老子思想非常感兴趣,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回归儒家思想,成为一代大师。有着这样经历的思想家并不在少数。

如果我们用一本书的篇幅来介绍张载,当然可以把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介绍得很详细。但是如果我们只能在《中国哲学史》中用一章的篇幅来介绍时,就只能介绍他的主要观点,可能会忽略他不同观点之间的变化,从而一旦出现看似自相矛盾的思想观点,就会让我们觉得他的思想体系存在着问题。当我们从问题出发,把一个思想家的观点彻底打散在各个问题之中时,虽然还是无法清晰地梳理他的思想变化脉络,但是我们的关注点落在其某一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相关思想的比较上,相对而言可以减少对某一思想家的思想“自身矛盾”的盲目批评。

还有两点我们一样需要记住:一是同一位思想家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地位和评价。一个现在著名的思想家在古代并不一定就一直有着极强影响力。即使是贵为亚圣的孟子,其思想在汉朝以来的一段时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一直到了唐宋时期才重新得到了思想家们的厚爱。同样,在先秦是显学的墨子思想,在汉代以后也悄无声息,在晚清才被梁启超等人又赋予了重要地位。我们不把思想家们一个个排队讲,可以避免谈及思想家们地位的变化过程,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思想本身。

第二点也是最后一点需要记住的,是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和他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人们经常批评康有为,说他一面讲平等博爱,一面又妻妾成群。历史上的思想家不一定就是道德高尚之人。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郭象堪称《庄子》注解的第一人,据说他口才非常好,可以滔滔不绝说到别人都如痴如醉,当时人们用“口若悬河”来形容他。但很多人认为他的《庄子》注解是抄袭向秀的《庄子注》而成的,这段著名的历史公案也让后人觉得郭象的道德有亏,但是却不影响其思想家的地位。我们把思想家们的思想揉碎到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之中,也就不会探讨他们具体的为人处世,但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思想家们的思想一定是和其行为是统一的。

在记住这几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旅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