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特别是要突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
高校不能重硬件轻软件,不能只重建大楼而不重视引进和培养大师,投资目标不应只限于大楼与设备,而应该以更大比例投向人力资源建设。
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积极联系自己学校的实际,增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针对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不断探索在高校事业发展中如何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如何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采取符合发展观要求的有效措施,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不断强化发展意识,明确发展的责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样,发展对于高等学校来讲,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不发展就要被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淹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学校肩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高校只有坚持把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推动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才能完成好自己肩负的使命。高校事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认清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强化发展意识,保持一种奋发向上、一心一意抓事业发展的精神状态。其次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清学校事业发展与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发展的关系,明确自己肩负的发展责任,不断深入思考本单位本部门发展的思路、措施。努力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主管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从本质上讲,学校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与各单位各部门和我们各级干部所从事所主管的工作发展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各单位各部门和我们各级干部的工作发展上去了,学校事业才能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但我们有的同志还没有认清这个道理,一讲发展就以为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是不对的。现在学校事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处于一个急待上水平、上层次、上质量的阶段,迫切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和每一个教职员工,尤其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抓好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抓好自己的工作发展。否则学校事业发展目标、既定的工作任务就难以实现。现在有很多工作推进不理想,就是因为一些干部发展意识不强,工作处于一种被动和等靠的状态,缺少干好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事实表明,干工作主动和被动、积极和消极、创新和守旧是大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各级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发展观,强化发展意识,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精神状态,主动思考谋发展,脚踏实地抓发展,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第三是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学校事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加大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投入。现在不少人只关心个人的发展,对自己的学历提高、职务晋升、业务进修、学术研究十分重视,但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本职工作不重视不投入,造成工作质量下降,问题发生率上升,这是不应该的,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本职工作的发展上,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只有学校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个人才能有更好的出路与发展。
二、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特别是要突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之所以要以人为本,就是因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高校在事业发展中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事业发展与师生员工的实惠结合起来,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所以要以学生为本,就是因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毫无疑问,高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最为根本,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通过对人性的不断唤醒和尊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教育引导学生,真心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热情地帮助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成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之所以要以教师为本,就是因为教师是高校育人的主体,如果高校不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失去了舆论和环境的支持,从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全面发展;而没有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没有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保障机制,没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目前我们在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必要的教育引导,只把学生当作管理的对象,而不是当作服务的对象;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闻不问,甚至出了严重问题我们一些干部还不知道。有的领导干部对教学工作不重视,对教师不尊重、不关心、不支持,对教师工作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视而不见,对老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反应不灵敏,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漠然处之。这些缺点都是需要努力克服的。
三、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小型地方高校在“十五”期间规模得到了较快扩大,但内涵发展不足,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压力很大,挑战很多,问题不少。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非重点中小型地方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握发展的基本要求,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首先,办学效益要以一定的办学规模为条件,在教育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取得较好效益。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其次,扩大办学规模要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高校在扩大规模时,要强化成本意识、效率意识,仔细核算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防止因投资过度而出现危机。再次,结构是规模和效益的基础。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层次的结构涉及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人才需求是否一致的问题,因此结构既影响到招生又影响到就业,也关系到办学效益,只有不断优化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才会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办学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才有可能。最后,质量是规模、结构和效益的保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决不能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暂时的规模与效益。因为,没有质量就不会有好的社会声誉,最终也难以实现规模和效益。
二是外延扩大与内涵提升的关系。在规模发展问题上,要从国情、省情、校情的实际出发,确定合适的目标,发展规划要预见未来的高教发展变化形势,不能一味求大。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更要注意内涵的提升,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应当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要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等有效举措促进内涵提升。
三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高校不能重硬件轻软件,不能只重建大楼而不重视引进和培养大师,投资目标不应只限于大楼与设备,而应该以更大比例投向人力资源建设。硬件建设要服从于软件建设,否则,即使有了一流的硬件,但缺乏必要的人才,硬件也不能发挥作用。实践证明,人是决定教学科研水平高低的关键。如果一所高校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措施有力,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措施科学,培养人才的措施正确,那么,这个高校就一定能办出较高水平。
四是人力物力建设与培养校园精神的关系。办大学不仅抓好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配置,还需要着力培育优秀的校园精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办大学更需要一种精神,“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人为本、团结和谐、追求卓越、讲究质量”应当成为高校共同的校园精神。现在大学校园建得很漂亮,但缺乏应有的大学精神,没有优秀的校园精神,这是办不好大学的。
四、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高校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问题、压力、任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从而实现事业的科学发展。
注释
[1]本文节录于2007年10月在全校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