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迪奥和他的时尚王国
8860500000020

第20章 重现巴黎的荣光

被称为世界时尚之都的巴黎自17世纪开始,经过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已赢得了精于时装制作的好名声。这座充满浪漫风情的奢华之都从来都未让世界上富有的女人失望过,珠宝、时装、化妆品、艺术品以及你能想到的全部,无论你想要什么,巴黎都能够让你非常轻松地选到你最中意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够多的钱。

1910年,巴黎时装周在法国时装协会的支持下正式举办,由此,开创了世界时装领域定期召开时装展的先例。在19世纪末成立的法国时装协会,一直致力于维护巴黎作为世界时装之都的地位,这同样也是该协会的最高宗旨。他们帮助新设计师入行,组织并协调巴黎时装周的日程表,务求让买家和时尚记者尽量观看到每一场时装展。凭借法国时装协会的影响,罗浮宫卡鲁塞勒大厅和杜乐丽花园被开放成为官方秀场,向全球的媒体与买家推介时装周上将会露面的每一位设计师。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时装周中,米兰和伦敦的时装周相对保守,它们更喜欢本土的设计,对外来设计师的接受度并不高,而纽约时装周商业氛围又太过浓重,只有巴黎才真正吸纳全世界的时装精英。那些来自日本、英国和比利时的殿堂级时装设计师们,几乎每一位都是通过巴黎走进了世界的视野。

纽约展示商业,米兰展示技艺,伦敦展示胆色,只有巴黎 ———展示梦想。

历史上,谈到时装就不可避免地谈到巴黎,但是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巴黎失去了世界时装界王者的称号。当时,由于巴黎被德军占领,虽然时装周依然在举行,但是所参加的更多是法国国内的服装设计师,而那些曾经汇聚在巴黎的、全世界最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则为了躲避战火,纷纷去了美国的纽约。也是在这一段时期中,巴黎的服装设计陷入了低落期。

由于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布料的紧缺和纳粹政府对巴黎时装界的压制,致使时装之都巴黎这个曾经光芒万丈的名字逐渐变得黯淡,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被纽约所超越。大约在1940年巴黎时装协会还曾一直为了恢复巴黎的时装界地位而不懈地努力,时任巴黎时装协会主席的吕西安 ·勒隆更是组织过数十位设计师在很短的时间中制作出2000多个身着新款服饰的洋娃娃到美国展出,但是收效甚微。于是,尽管巴黎非常不情愿,但它还是不得不让出世界时装之都的桂冠。

但是,1947年2月12日克里斯汀 ·迪奥的时装发布会结束以后,世界时装界的重心再度从美国的纽约回到了法国的巴黎,克里斯汀 ·迪奥也因此被法国时装界誉为拯救巴黎的英雄。

当时在场的卡美尔 ·斯诺和贝蒂娜 ·巴拉德早已经历过无数次的时装发布会,当她们看到第一套时装出现的时候,就立刻通知各自的杂志,一定要将最大的版面留给克里斯汀 ·迪奥。事实上,这场服装秀完全超出了她们的预计,虽然在此之前,贝蒂娜 ·巴拉德已经领略了克里斯汀 ·迪奥最开始设计的几套 “花冠 ”系列服装,但并没有想到当天的服装展会有这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系列服装展示出来。贝蒂娜 ·巴拉德后来在她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们欣赏了一场优雅的戏剧表演,我们在时装设计领域还从未见过如此充满魅力的表演。我们亲眼见证了时装设计的变革,以及时装展示模式的变革。”

在美国纽约的枟时尚芭莎枠总部,卡美尔 ·斯诺将最激动人心的消息发回:“务必将大多数的版面留给克里斯汀 ·迪奥。”她甚至激动地向她的同事们表示:“这简直是一场革命,克里斯汀 ·迪奥设计的裙装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它们实在太精彩了。”

很快,关于克里斯汀 ·迪奥时装发布会引起轰动的消息就传到了世界各地,美国和国外的很多媒体都在显著位置长篇累牍地报道了这一消息,反倒是法国的报界因为正处于罢工状态,对此没有任何报道。

说到罢工,我们不能不提一下这场发生在1947年的法国大罢工对克里斯汀 · 迪奥的时装发布会的影响。

现在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947年的2月8日,在蒙田大道30号,所有的人都在忙于4天之后的时装秀。但是在这一天,巴黎的车间工人被号召上街罢工,而迪奥时装屋的女裁缝们一直在紧张地忙碌着,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其他。这个时候,从附近一家时装公司赶来的一群工人突然冲进了迪奥时装屋,坚决要求女裁缝们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放下手中的工作,跟着他们到大街上去罢工游行。克里斯汀 ·迪奥想尽办法也无法阻止他们带走自己的工人,最后只能一筹莫展地坐在楼梯上叹气。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工人却被带走了。面对设计室中凌乱的还未成形的衣服,以及一些散放的布料,他觉得自己就要被击垮了。

事情就是这样,当你自认为已经走入绝境的时候,却可能出现转机。当克里斯汀 ·迪奥的朋友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赶来救援,他们在车间里缝制衣领或者给衣服镶边。这些朋友们夜以继日地帮忙,直到两天之后骚乱稍稍平息,女工们回到了她们的岗位上。后来,克里斯汀 ·迪奥曾经感慨良多地说:

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克里斯汀 ·迪奥。

后来,克里斯汀 ·布拉德和雷内 ·格鲁诺都啼笑皆非地表示那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缝衣服。但是不管怎样,克里斯汀 ·迪奥的成功不仅仅包含了他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也同样得益于周围所有关心他的人和一如既往地帮助他、支持他的朋友们。

后来的结果让他和朋友们都兴奋莫名,国外的媒体纷纷将克里斯汀 ·迪奥的横空出世当作巴黎时装 “王者归来 ”的标志,他的朋友们也深感安慰。

贝蒂娜 ·巴拉德曾经在参加克里斯汀 ·迪奥的时装展后动情地说道:“他(克里斯汀 ·迪奥)的成功堪比时装设计界的拿破仑、亚历山大和恺撒。巴黎时尚界一直等待着引领时尚潮流的震撼感觉,然后获得全新的发展方向。1947年,任何人都比不上克里斯汀 ·迪奥,他以完全的胜利姿态征服了所有人。迪奥拯救了巴黎,就像马恩河战役拯救了巴黎一样。”

据说克里斯汀 ·迪奥的 “花冠 ”系列女装在纽约一上市就立刻成为潮流服饰,克里斯汀 ·迪奥则对此消息非常惊讶。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只是把花卉当作一个创意融合进自己的设计之中,丝毫没有考虑是否会获得顾客的欢迎。

克里斯汀 ·迪奥在1947年展现的一系列服装被业界和媒体冠以 “新风貌 ”的称呼,但是,这并非像可可 ·香奈儿当年所引领的 “假小子 ”风潮那样完全颠覆传统。“新风貌 ”只是将 “二战 ”时期的那种刻板的毫无美感的装束打破,使时装界重新恢复到一种已经渐渐被遗忘的古典美,但这又并非是单纯的复古,而是糅合了克里斯汀 ·迪奥对古典的重新解读,并加入了自己的独特艺术感受。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克里斯汀 ·迪奥曾经深深地沉溺于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最后没有成为画家,但是对艺术的领悟和理解不可避免地成为他进行服装设计时遵循的原则。

面对一件服饰,他不会像其他的设计师那样单纯地将它看成一件衣服,而是将它当作一件自己要完成的艺术品,这就是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之一。所以,当克里斯汀 ·迪奥的作品完成的时候,不光受到了上流社会的喜爱,也同样会受到大众欢迎,因为艺术是不分国界和阶层的。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经历过黑暗时代的一代人会永远铭记黑暗时代终结的那一天,而对于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人而言,“新风貌 ”是重新发现快乐的源泉,因此他们格外珍惜。克里斯汀 ·迪奥同样欣喜于能够让别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到欢乐,就像他曾经设想自己的一幅画作能够让所有人感动到流泪,虽然他不知道这幅画中究竟要描绘什么,但是现在他终于知道给别人带来欢乐时,自己也会感到欢乐。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坚持挖掘世界的快乐,我深信都德曾经说过的,要非常享受成为一个 “快乐的商人”。在我的工作领域,我也追求那样的梦想。我设计的第一组裙装系列为 “爱”、 “款款柔情”、 “花冠 ”以及 “快乐”。女士们应该明了,我希望为她们设计的服装不仅能让她们更加美丽而且能让她们更加快乐。她们经常惠顾就是对我的奖赏。

克里斯汀 ·迪奥对自己的成功有过十分独到的分析,他说:

当我分析这个我应该为之负责的社会潮流的时候,我意识到,首要的是,社会正在回归取悦于人的艺术 作为一种全新时尚的预示,真诚自然的表达,正是我想看到的时尚趋势。我的设计爱好正好与时代气息吻合,因而成为时尚的风向标。这就像欧洲人已经厌倦了扔炸弹,现在想要点燃一些焰火一样 迪奥之家的诞生得益于乐观主义的潮流以及市民快乐理想主义的回归。

在这段分析中,克里斯汀 ·迪奥着重强调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他的成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听起来好像就是他的好运气使他机缘巧合地成功了。但是他却不知道,所有的偶然当中都蕴藏着很多的必然。就像这个职业,他为之彷徨了20年才确定,就像这个时装屋他犹豫了多次才最终成立,就像这次成功他准备了几乎半年。偶然和必然是不可分割的,所有的必然可能都是由偶然引起的,而所有的偶然都是由必然来铺垫。

由于克里斯汀 ·迪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世界时尚领域和时装界造成的轰动,理所当然地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巴黎这座城市。更多的人和组织开始重视一切具有发展潜力的时尚产业。在巴黎,几乎所有的知名购物场所都在第一时间和迪奥时装屋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作家科莱特曾经这样描述克里斯汀 ·迪奥的时装所引起的现象:“它带来了一个时髦而昂贵的臀部,美国被征服了。美国人和英国人以及紧随其后的意大利人争相盛赞迪奥,从一开始他就是卓越的代表者,是克里斯汀 ·迪奥在意大利和法国之间创造了时尚神话并使两个国家密切联系起来。”随后,比利时人、瑞士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人也来到巴黎,不久之后来自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购买者也络绎不绝地赶到巴黎。

枟法国先驱论坛报枠的时尚编辑赫伯 ·朵儿茜后来中肯地评价说:“迪奥确实为法国赢得了这场战争。在巴黎,只要你告诉出租车司机要去迪奥,没有一个司机不知道该把你带去哪里。他已经像枟马赛进行曲枠一样家喻户晓!”

终于,巴黎这座被称为时尚之都的城市在黯淡了几年之后,再一次重现了她昔日的荣光,毋庸置疑,克里斯汀 ·迪奥成为再一次擦亮逐渐蒙尘的金字招牌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