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刺猬的优雅(法国同名电影原著)
88603000000001

第1章 译者序

刘阳

《刺猬的优雅》[1]是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的小说。她1969年生于摩洛哥,曾在诺曼底教哲学。她的第一部小说《终极美味》,获得2000年度最佳美食文学奖以及2001年酒神巴库斯奖。这部《刺猬的优雅》出版后影响更大,英国版、美国版同步上市。出版后旋即获得法国书商奖,曾连续三十周在亚马逊网站销售排行榜,销售量已超过一百万册。评论界给了此书很高的评价:“妙莉叶·芭贝里让两位女主角沉浸在生命的荒诞与美妙中,透过幽默,以艺术礼赞生命”(法国《生活杂志》)。“继玛格丽特·杜拉丝《情人》后,以长销之姿雄踞畅销传奇”(《法兰西晚报》)。“全民公认,原创、幽默生动、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小说”(《巴黎人报》)。[2]这部作品已被拍成电影,女主角由若西阿娜·巴拉斯科扮演,而小津格郎则由伊川东吾扮演。小说以巴黎高档住宅区一幢公寓为背景,以看门人勒妮自叙和少女帕洛玛日记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艺术真谛的探寻。我们认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风靡世界、打动读者,主要是因为作品以独特视角创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巧妙的艺术构思表达了深邃的生命与艺术哲理。

按照妙莉叶·芭贝里小说《刺猬的优雅》中的描写,格勒内勒街七号是法国巴黎高档住宅区一幢大楼。这幢大楼里住着国会议员、外交官、律师、美食评论家等。公寓里各家住户的生活因阿尔登一家卖房、新来的小津格郎买房而发生着变化。作者以一个普通的门房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可谓独具慧眼。

门房,即公寓的看门人,受业主的雇用,负责传达、购物、收发等日常事务。小说中的勒妮从外表看是这样的一个年老、丑陋的门房,她故意在人们面前显示出一种邋遢、无知的样子,力求符合人们心目中固有的门房形象。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却是一片葱茏的绿洲。当她回到自己的住处后,就显示出另一种形象。那才是她真实的自己,一个外表丑陋、内心异常丰富的求知者,一个性格鲜明、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个世纪之交的普通人物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特征。

她勤奋刻苦、学识渊博。她虽然出身贫寒,但努力学习,如饥似渴,她“钻研历史、哲学、政治、社会、经济”等。她偏爱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一不小心会冒出一两句作家名言。她的购物包里会掉下一本哲学专著。她对中世纪的哲学、近代康德的哲学、当代胡塞尔现象学都有所涉猎,并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她能与博士候选人就哲学问题平等对话。她是现代精英的先知,“非但没有模仿那些年轻人,却在广泛的实践中超越了他们。”

她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名字、地位和外表上我是个穷人,但是要论聪明才智的话,我是一个百战不败的女神。”用帕洛玛的话说,勒妮“从外表看,她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也是不折不扣地有着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她心地善良、爱憎分明。她与达官贵人格格不入,却与曼努埃拉亲密友善,对帕洛玛殷勤客气,将新房客小津视为知己,最后为救一个流浪汉而惨遇车祸。

她珍惜生活,酷爱艺术。她“将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用于读书、看电影和听音乐”,能欣赏马勒、莫扎特的音乐,荷兰画派和意大利画派,她追随艺术领域的科技进步,尤其是影视技术的发展,使她能够了解最新的电影动向。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她对茶道、家庭装饰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从小津格郎新居装修后改装的滑门看到了美。她维护语法的纯正,对雇主违反语法的言辞由衷地反感。

由此可见,勒妮是一个刻苦求知、心地善良、爱憎分明、言行优雅、酷爱艺术的门房。按小说中的描写,勒妮生于乡下,家境贫寒,在上小学时因为老师的启发和怜悯而开窍,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后来到巴黎当门房。她的姐姐被富家子弟始乱终弃,这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她身为门房,当然很难融入巴黎上流社会,这正是贫富差别所造成的结果。勒妮为了自我保护,必然掩饰自己的真实形象。但是,她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这个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特殊生存环境的要求、个人自身的求知欲,使她得以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得到了精神的升华。

在法国文学史上,不少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过门房的形象。巴尔扎克在《邦斯舅舅》里就用一章的篇幅描写“门房的典型男性和女性”。他们在自己的门房工作之外,还另做生意。女门房“肥嫂”茜博太太精于算计。他们觊觎邦斯老人的收藏品,企图占为己有。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的几个门房也是“可憎”、“爱进谗言”、“爱嫉妒”,擅长“搬弄是非”、“打小报告”,他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工于心计、刁钻促狭、令人生厌的形象。因此,作家刻画的勒妮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长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了帕洛玛、小津格郎、曼努埃拉等几位对勒妮有影响的人物。帕洛玛是一个十二岁半的90后女孩,她出生于有钱有势的贵胄之家。她天资聪颖,似乎过早地看破红尘,打算年满十三岁那天离别人世,而在这一天来临之前写有关身体和物体的日志。她厌恶家庭环境,喜欢茶品和漫画,排斥报纸和咖啡。她思想敏锐、紧跟潮流,完全不同于她那些沾染社会不良风习的同学。她与姐姐科隆布时有交锋,跟所谓心理医生叫板,对高档饭店和法国烹调不以为然,她被勒妮称为“人类本性的判官”。小津格郎的到来,勒妮的言传身教,使她发现了生活之美,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她认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只是富家小姐的无病呻吟,从而振作起来,直面人生,探询生命的意义,随时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片刻时光,追求“曾经”中的永远。

小津格郎是一位退休的音响设备商,因为购房而进入这座大楼。他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亲戚。他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俄国文学、静物画、荷兰画派谙熟于心。他待人真诚和善,与帕洛玛忘年交谈,与勒妮则心有灵犀,诚如勒妮所说,“他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天真,又有着智者的胸怀和友善。”

曼努埃拉虽然是一位女佣,却具有高贵的气质,她是勒妮的知心朋友,每周与勒妮相聚,她鼓励勒妮与小津格郎交往,甚至为她们的约会准备服装和食品。

小说还通过帕洛玛之口,揭露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有些成年人戴着既甜言蜜语又温文尔雅的面具,但是他们的内心是丑陋而冷酷的。”帕洛玛的父亲虽然身居高位,但懦弱、麻木不仁、铁石心肠。帕洛玛的母亲具有文学修养,喜欢掉书袋。科隆布傲慢自大、唯我独尊,忙于谈情说爱。维奥莱特·格勒利埃趾高气扬自命不凡。德·布罗格利是保守派,被称为老法西斯,是“政治思想僵化的完美典型”。他的妻子也是保守派,其“表情就像撒哈拉沙漠的一只蜗牛”。上流社会的两位女子甚至为了一条打折的内裤而你争我夺,毫无优雅可言。心理学家泰德医生则装腔作势,欺世盗名。

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身份不同,性格各异,是勒妮、曼努埃拉、小津格郎、帕洛玛等人的反衬。另外,小说还描写了流浪汉仁冉等一批普通人,他们与小说的主人公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世界,成为法国现实生活的缩影。

恩格斯在写给玛·哈克内斯的信中指出:“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按照现实主义理论,环境不只是人物活动、故事发生的场所,而且表现出时代风貌、社会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小说描写的七层楼公寓里,其中两层各住一家,面积达到四百平米,其余每层由两家分居。这里是一个“禁锢在权利与空间的冰封之中的僵化社会”。作者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特征,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芭贝里的第一部小说《终极美味》就是发生在这个高档住宅区的故事。她正在写的第三部小说中的故事,会不会仍然发生在这个高档住宅区呢?这个公寓会不会与巴尔扎克笔下的伏盖公寓,普鲁斯特笔下的那几座公寓一样,成为人们熟知的典型环境呢?

小说以勒妮的叙述和帕洛玛日志交叉再现的形式写成。勒妮的叙述讲述了她的人生经历和精神遨游。帕洛玛“世界运动日志”和“深刻思想”分别写人的身体运动和精神遨游。小说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它的音乐性。翻开书的目录就会发现,每一章篇幅不一,差别悬殊。这种结构颇为独特。第一部分“开场白”只有勒妮的叙述两章,加上“深刻思想”一篇,有如序曲。第二部分“山茶花”,有勒妮的叙述十八章,加上“深刻思想”七篇(二到八),“世界运动日志”三篇(一到三),如同快板。第三部分“语法”,有叙述六篇,“深刻思想”三篇(九到十一),如同慢奏套曲。第四部分,“夏雨”,有勒妮的叙述十八章,“深刻思想”两篇(十二到十三),加上“世界运动日志”三篇(四到六),如同合奏。第五部分,“帕洛玛”,有勒妮的叙述二十三篇,深刻思想三篇(十四到十五,最后的深刻思想),世界运动日记一篇(七),如同回旋曲。书中一老一少的讲述就如同大小提琴的交叉演奏。山茶花、夏雨等意象犹如主导乐句不时再现。小说对夏雨等的诗意描写,则是其中的华彩乐段。小说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结构,表达了对生命和艺术的礼赞和沉思。因此,小说犹如一首结构完整的《门房协奏曲》。

小说正是通过抒情音乐般的描写表现了小说中人物对生命和艺术的体悟。帕洛玛想要的是“存在于世间的美,那是在生活的动作行为中所呈现出来的并且能够提高我们精神境界的事物”(世界运动日志之一)。勒妮感悟到:“生命或许便是如此吧,有很多的绝望,但也有美的时刻,只不过在美的时刻,时间是不同于以前的。”书中引述《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与农民们一起割草,享受劳动欢乐的场景,使得小说充满了诗情。山茶花使让·阿尔登改变了命运,把他从一个因吸毒而垂死的病人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玫瑰花断茎的一刹那使帕洛玛发现了美。一群普通人的命运促使帕洛玛直面人生。勒妮最终走出了她的门房室,勇敢地接受生活的馈赠。

勒妮从饮茶体悟到了生活之美:

茶道,相同的动作和相同的品尝能够清晰、明确地重复,达到简单、真实而又讲究的感觉,适合任何人,以很少的消费,就能变成有品味的贵族,因为茶是有钱人的饮品,同时也是穷人的饮品,故而茶道的特殊优点就在于,在荒诞的人生之路上为我们打开一道宁静而和谐的裂口。是的,万物皆空,迷失的灵魂为美而泣,人间琐事包围着我们,那么,还是品味茶之清香吧。四处一片寂静,听到外面飕飕的风声,看到微微作响、随风飘扬的秋叶,在温馨的阳光下安然熟睡的猫儿。呡茶一口,光阴便会升华。

帕洛玛在与勒妮、小津等人的接触中,在与外部环境的抗争中,通过“深刻思想”和“世界运动日志”中的反思,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重要的是现在:构建某种生命状态,就在此刻,不惜代价,竭尽全力。……时刻想着每天超越自我,使生命成为不朽。一步步地攀登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使自己的每一步都成为片刻永恒。”

同样,在勒妮看来,艺术是无欲之情感,在时间的长河中打开一片空间。永恒就在当下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自己心中。勒妮说:“艺术,就是生命,不过却遵循着另一种韵律。”帕洛玛说:“活着,就是要随时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片刻时光。”这是她们真切的感受和憧憬。勒妮经过夏雨的洗礼,经过蜕变而获得了重生。

您知道一场夏雨意味着什么吗?

首先,素雅之美划破夏日天空,这征服心灵的敬畏之情让人们在雄伟壮丽的景致之中感到自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软弱无能,怎能不被事物的威严所鼓舞,被世界的豪爽所震撼、俘获和吸引呢。

随后,在长廊里大步流星地走着,突然之间进入到一个充满阳光的房间里。那是另一个空间,坚定的信念油然而生。身体不再是一个粗糙的空壳,心灵则萦回于云层之上,那是雨水的力量,在获得新生的时刻,美好的日子宣告来临。

接着,时不时地,如同泪珠,圆润、有力、串串相连,在它们身后划出一道长长的不规则痕迹,雨水,夏季,清除了静止不动的灰尘,使灵魂再生,像永不停息的呼吸。

因此,夏季的一些雨滴扎根在我的心中,有如一颗新生的心,与另一颗心一齐跳动。

勒妮这个普通的小人物,外表粗陋而内心优雅。唐代诗人李贞白《咏刺猬》诗中说:“行似针毡动,卧若栗球圆。莫欺如此大,谁敢便行拳。”[4]作家通过勒妮及其公寓的描写浓缩了当代社会的现实,表现了对人类的现实及其未来的深层反思,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艺术真谛的追寻。既然生命短暂,艺术永恒,那么就在生活、在艺术中捕捉永恒吧。“永远”就在那“曾经”之中,永恒就在那不经意的片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