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缩影的观察
88601800000022

第22章 灵巧和谐的筷子王国

中国是一个筷子王国。

谁都无法统计,中国有多少筷子。若把古往今来的筷子都统统堆积起来,恐怕是一道吓人的筷子山脉。

与中国人一生最有缘分的,大概是筷子。这门吃饭的工具,是人生首先学会的技艺。一副一副的筷子,竹制的,木制的,朴实简单,忠诚地伴随着主人,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自有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原始人用手抓东西吃,到用筷子吃饭,自然是中国文明的一大进步。英国学者罗伯茨在其所著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一书中援引雷蒙德·道森的话:“区分文明人与野蛮人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就是看餐具的变迁,从原始社会用手抓取食物,到文明社会开始使用筷子,直至后来出现了刀、叉。”看来,简单的筷子,却划出了野蛮与文明的界限。

筷子在中国人手中,灵巧无比。那捏筷子的动作,直让外国人看来比高难度的体操动作还复杂:一副筷子把人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使用时,用食指和中指灵活地操纵筷子,其实就是手指的延伸,灵巧和谐,伸展自如。

筷子,古名是箸。富贵人家有金筷、银筷、铜筷,还有象牙筷。《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意思是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箕子忍气吞声地叹气,可见筷子在上古的时候,还能显出身份的不同。然而,筷子更多的是竹筷、木筷。愈至社会的发达,筷子的使用也便愈趋向一致。至如今,无论是身价亿万的巨富,还是打工谋生的平民,无论吃的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菜淡饭,都是靠一副竹筷子、木筷子,算是社会诸多不平之中的“筷子平等”吧。

古人对筷子特别钟爱。在汉字中,“筷”和“箸”,几乎不与其他的汉字组词搭配,显出这两个字的专用属性。在使用时也有讲究,不能用筷子指点他人,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完筷子要轻放,不要发出响声,如此等等,显出筷子的各种礼数。穷人一无所有,乞讨为生,随身一副碗筷是最后的财产。富人腰缠万贯,进阴曹地府,也给带上筷子。马王堆汉墓、四川大邑东汉墓出土中,都发现制作精美的竹箸和铜箸。

筷子在中国古文化中,还常常充当特殊的道具,给后世留下深深的文字印记。《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两大政治对手煮酒论英雄。曹操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大吃一惊,手中之筷惊落于地。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趁机俯首拾筷,一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把刘备的紧张慌乱掩饰了过去。古典小说《金瓶梅》中,也有将筷子作道具的生动情节。西门庆与潘金莲初识对酌时,为勾引潘金莲,有意无意地将筷子掉落下去,正好横在潘金莲的脚背上,西门庆俯身拾筷,趁着酒性,借机在潘的脚背上亲昵,一根小筷子竟成就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一段孽缘。

在古代的种种筷子中,承担最凶险使命的是银筷。银筷,通常是短短细细的,一副筷子的顶端,一般都是以精美的银链拴在一起,平日里不常使用,显出它的尊贵。银筷能测毒,因而为主人走上鉴毒辨毒的第一线。富丽堂皇的宫廷,是阴谋与权争的中心。皇帝虽有九五之尊,却也常常祸起萧墙,各种惊心的凶杀防不胜防,银筷与刀剑都是护卫皇帝的战器。

筷子在民间还有特殊的象征。朋友之间,或为同心协力成一番事业,或表示忠心耿耿,矢志不渝,便会折筷结义,立誓盟志。民间还常以筷子来显示团结的力量,所谓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千折不断,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只要人心齐,抱成团,任何外力都无可奈何。

自古而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习俗,不知道变化了多少。譬如穿衣,从长衫马褂,到中山装、西装、休闲装;譬如做饭,从烧草、烧柴,到烧煤、烧气、烧电;譬如出行,从骑马、坐轿,到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社会越发展,生活方式也越进步,举凡目光所及,一切皆在变化。让人拍额称奇的是,唯独用筷子吃饭,却是亘古不变。筷子王国,超强地稳定。

一种生活方式,若千百年地传袭,恍若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这种顽强的生活方式一定有其独特的基因,独特的存在价值。筷子便是如此,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器物,却现出中国式的生存之道。

但凡会使筷子的,都知道筷子的生命在于协调和平衡。两根筷子相依为命,缺一不可。拨动时,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全凭手指的拿捏与把握,收放与调节。据说用筷子时,竟能牵动人的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的运动。这种天生的协调与平衡的本事,让西方人惊羡不已。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曾经苦苦地习练使用中国筷子。没想到,这双全世界权力最大的手,却拿不稳中国的木筷子。

中国人通过筷子从小学会的协调与平衡,成为思维和行为的潜意识,在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常常被这种潜意识所影响。古代中国人在自身修养上,提倡“张、节、驰”,就是张放、节制、弛紧的意思,这是做人之道,也是筷子之道。

中国特有的圆桌,也体现了筷子那种协调与平衡的意识。一张圆桌,亲朋长幼,济济而坐,融洽自在,一团和气。圆桌上加放转盘,缓缓转动,再多的菜肴,这桌边的人都能举筷而挟。圆桌与筷子,其所透出的协调与平衡,竟是异曲同工。

筷子在中国人手中,愈几千年而不废。质朴无华的两根棍子,从农业文明撑到工业文明,从乡村陋屋撑到摩天大楼,竟然撑起了永不倒塌的筷子王国,自有丰富的内涵。倘若筷子有生命,其生命基因,是享有了人所给予的自由:两根小棍子,在人的主导下,自由地分工,自由地合作,它原本极其简单的素质,一经组合,竟被神奇地成倍数地放大。

在和谐稳定的筷子王国,没有窒息的氛围,没有严酷的管制,用什么筷子,怎么用筷子,全凭个人的意愿和选择。在威权政治下,专制的权力无处不在,譬如一支笔,不是什么都能写;譬如一件衣,不是什么式样、什么颜色都能穿,严格的规制,限制了种种的自由,窒息了种种的活力。而唯独筷子,虽有穷富之分,却无等级之别,每一个人都能自由自在地使用,专制社会这难得的自由空间,竟让筷子生生不息地传承了下来。

筷子的这种自由,还表现在高度的灵活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梁实秋说:筷子“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中国人的筷子,因为享有自由,便有如此难以想象的功能,忠心耿耿地承担起人所负有的使命。

筷子王国,因自由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