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的自称。
“我”,从字形上看,左为“手”字,右为“戈”字,合在一起,以手持戈,即为“我”。这样的“我”,自然是顶天立地,威武雄壮。
然而,现实中的“我”,却并非如此。“我”,只是一个个体,形单影只,独木难撑,离开了集体便一无所成。
“我”,其实微不足道,似乎从来如此。
倘若世间有专门研究“我”的历史,那么,最近的历史便最新鲜,一些曾经耳熟能详、牢牢地主宰了“我”的往事,大浪淘沙,不知不觉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我们姑且回顾一些历史的剪影。
我是谁?这么可笑的问题,在过去却得由组织上来回答。“介绍信”曾经是一个漫长时代的重要证件,只有介绍信,才能真切地说清“我是谁”。
介绍信,极具权威,有着统一的公文体格式,白纸黑字,写清了你的身份、政治面貌、去哪里、干什么,鲜红的单位公章,证明了你是谁。在祖国的大地上,没有单位的介绍,“我”便无法逗留。乡下农民甚至外出逃荒讨饭,也得生产大队的介绍信证明。
我在哪里?这是一个近乎荒诞却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可以在这里或那里,但那只是我的形,不重要。真实的我,藏在神秘的档案里,档案是我的魂。
档案,由上级组织所立,由一个个卷宗组成,紧紧地锁在厚实的铁箱里,无声无息地居于单位的保密之地。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而自己永远看不到的档案,不可更改地记载着连自己都不认识的“我”:个人历史问题、家庭历史问题,我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组织审查的结论,都一一赫然在案,甚至还有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同伴,对“我”曾经的言行给予毫不留情的检举信、揭发信。
档案,神秘的档案,威严的档案,记载了我,控制了我,决定了“我”这一辈子应该待在“哪里”。
我在干什么?这也是一个无法说清的问题。人们整天地忙,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地忙,却总是摆脱不了贫穷。为了公,贡献了私;为了集体,牺牲了个体。忘我的劳动,是我的全部价值。
“我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拧在哪里”,这是社会的倡导,是每一个人的使命与责任。在计划经济这部大机器中,人只是机器的附件,就如螺丝钉那样微不足道而又必不可少,这便是每一个个体存在的全部意义。
有什么样的现实,便有什么样的文化,我们不妨以当时人们常见的一些活动,来剖析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心态。
大型团体操,这是重要的节庆开幕式中的一个必备的庆典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运动场上,随着指令,整齐划一地做着规整的一招一式,所有参与者都无须表露自我,更无须自我的创新与创造。严格的命令与服从,有效的配合与协调,是团体操的精神内核。在这里,集体的意志是每一个人的意志,统一的步伐是每一个人的纪律。大型团体操以体育艺术的方式,塑造出中国人应该具有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大合唱,这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娱乐形式。男男女女,老少兼宜,无数的人,一个挨着一个,一排贴着一排,整齐的队形有如人墙,大家一个调门发声,一个声音唱歌,千百个声音,成了一个声音。任何个体的声音,都只能依附在整体的声音上。整齐的声浪,淹没了每一个自我,这也是无须展示自我的活动。
团体操与大合唱,如此生动而传神地点出了“我”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个性的“我”被溶入了集体的大洪炉。战争年代的豪言壮语:“领导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在和平建设的年代,依然有着压倒一切的分量。
人人是“我”,“我”是人人,在崇尚集体主义、而把张扬个性贬为个人主义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唱一样的歌,看一样的书,穿一样的衣,说一样的话,走一样的路。千百万的人,一样的人生,人人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计划描绘的大厦添砖加瓦,大干苦干。加入劳动大军,是每一个人唯一的夙愿。
倘若没有改革开放的勃然兴起,这千千万万的“我”,永远只是计划经济那庞大数据中的一个微弱的人口数字,只有在统计意义上,亿万万地集中起来了,才有惊人的震撼。
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人的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天然地需要人的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人终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有了从未有过的“我”,这是独立的“我”,个性的“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我”。在一个可以自主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封闭僵硬的土地,因“我”这一人类历史上最有个性、最富创造的独立力量的崛起,而展现出开放与进步的活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的“我”,便如波涛一般地,奔腾追逐,飞扬拍岸,冲决着传统的藩篱。
家庭承包责任制。穷极困顿的中国农民首开先河,义无反顾地告别了压抑农民积极性的人民公社制度,走上了“我”的道路:“我”是土地的主人,“我”是时代的主人,“我”是我的主人,只有“我”,才能改变贫穷,拥有未来。
自谋职业。城里的“我”,勇敢地挣脱了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开始了“我”的历程:自己的“饭碗”,自己创造;自己的前程,自己决定。他们从低微与贫寒之中,显现自己的独立与自尊,“我”的觉醒,便是命运的转折。
“下海”。有独立意识的公务人员自断皇粮,跃入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在竞争的浪潮中,体现自己的潜能。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成功的,因为他们拥有自我,实现了“我”的精彩。
一部改革开放史,便是“我”的解放史、奋斗史。无数人的自我实现,创造了中国社会的空前进步。
中国人以介绍信介绍自己,以档案决定命运的时代,全然过去了。一个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时代,悄然来临。
当我们以欣喜的眼光,打量人世间那一个一个的“我”,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如此昂然而立,且看如今的“我”:
在教育背景上,可以是学士、硕士、博士,他们开始具有全球的视野,独立的思考。
在专业职称上,可以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研究员、教授,他们以独有的自我,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士。
在经济与社会领域里,可以是股东、董事、职业经理人、独立撰稿人、志愿者、慈善者、个人理财顾问、健康保健顾问、法律咨询顾问,有无限的发展,便有无限的“我”。
在个人爱好兴趣方面,各种摄影协会、书法协会、作家协会、美术协会,体育健身协会、收藏协会等,为“我”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我”的价值被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我”不仅有名有姓,还有“号”:手机号、微信号、QQ号,以至银行账号、股市账号、身份证号、汽车驾照号,现代社会的这些“号”,成为“我”的身份与权益的又一象征。
这便是“我”,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我”。
上古的中国,早就对“我”有美好的向往。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指的是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万事万物都可以由我去思考,去认识,去探索。古代先贤如此精辟的思想,在专制社会自然只是空想,一个只需要奴隶和奴才的社会,不会有自我的天地。
“我”的崛起之时,便是中国的崛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