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朋友来南京,问我南京城市的主色调是什么?我一时语塞,想了想,说:是绿色。南京城里难得有一座紫金山,山上有不错的植被,加上国民政府时期栽种的梧桐树,所以,南京的夏天,在街头走走,尤其是在梧桐树下走走,满眼翠色,这在全国的城市中是不多见的。但仔细想想,绿色只是属于夏季的,夏季一过,更多的时候,南京的绿色是保不住的。秋天的东郊五彩斑斓,而冬天无可避免地萧瑟,因此,似乎很难说绿色是南京的建筑主色调。
转而一想,南京的主城区保留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有三种颜色让人印象深刻:蓝、土黄和灰。蓝,是指中山陵建筑用的都是蓝色琉璃瓦,但也只限于中山陵的建筑群,在城市中间的建筑中没有更多地被使用。在现存的民国建筑中,墙面较多使用土黄、灰色,它们能否成为建筑的主色调?
再一想,就想到了夫子庙的粉墙黛瓦,徽派建筑的风格还算是比较鲜明。但也只限于秦淮河边的少许建筑,代表不了南京的城市建筑风格。
那么,南京城市的色调是什么呢?闭眼想来,还真的没有形成一种主色调。
我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这期间,城市发展很快,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笋。和全国的很多城市一样,快速建起的建筑,根本谈不上建筑色彩的规划。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大建设时,建筑的颜色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要么是火柴盒式的平顶建筑,要么是茶色或蓝色的玻璃幕墙。到了本世纪初,人们才开始讨论这个话题。最近几年,南京也曾召开城市主色调讨论会。我印象中,南京市规划局就曾经召开过关于仙林地区建筑色调的讨论会。我所在的媒体还专门作过报道。讨论归讨论,实际操作是两码事。后来好像也没有了下文。
我到过国内很多城市,城市或乡村色调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北京、青岛、苏州和江南徽州民居。
北京是灰的。北京有很多现代建筑,但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四合院。四合院从屋脊到小瓦到墙面都是灰色的。我注意到,北京市政部门从2000年开始就要求对很多建筑的外立面进行整修粉刷,统一刷成灰色。我想,北京除了灰色,还有皇家色。站在景山,看故宫,那是一片皇家的富贵黄。走在故宫围墙边,看到的是炫眼的紫红。这富贵黄与紫红也只有北京城是最适合的了。
青岛是红的。那一年到青岛,站在酒店的最高处,俯瞰青岛老城区,蓝天碧海,红瓦绿树,惊叹于青岛城市的红。青岛建筑用红瓦,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的。1901年,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出台了《城市规划》,明确规定建筑屋顶不准使用瓦垄铁,一概改用红色的陶土瓦。这就奠定了青岛此后百余年的城市色彩。上个世纪20年代末,晚年移居青岛的康有为在一封家书中称赞,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据说,德国人建的下水道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眼光。过去我们对德国占领期间的所为一直讳莫如深,但是我想,对于一切人类的优秀遗产我们都应该尊重,用不着遮掩什么。上个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间,青岛在老城区建设了很多水泥平顶建筑,红瓦顶这一传统遭到摒弃。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近年来,青岛市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对那些老房子加盖屋顶,并重置红瓦。这个举措也算是一种弥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现在成了青岛的一张名片。
苏州是黑白的。我总认为,苏州是江南城市中古城风格保存得最好的。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是千城一面的情况下,到了苏州,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江南的城市。苏州城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太多杂乱的高楼。苏州的墙,是白的,瓦是灰黑的。贝聿铭大师深刻领会到了苏州的色调之美,所以,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注入了新的现代元素。雨后,灰色的线条则变成深邃的黑色,如同中国画中浓重的笔墨。大师不愧为苏州人,他真正领悟到了苏州美的精髓。
苏州附近的江南小镇如周庄、同里都存有类似的风格。吴冠中的画,对江南水乡的墙是不着色的,只几笔简单地勾勒房子的轮廓,江南水乡的黑白神韵便飘逸在你的眼前。
皖南的民居也是黑白的。这些民居在建设之初,肯定没有人做过统一要求。但那里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悟到了一种美的形式,他们使用同一种颜色——白色石灰,建同一种风格的马头墙,使用青灰小瓦,这种共同的美的追求使得皖南民居呈现出风格一致的审美取向。青山翠林中,粉墙黛瓦,高低不一,参差显现。至若秋高气爽,枫叶乌桕叶红了,银杏叶黄了,粉墙炊烟,一幅极好的中国水墨画。这正是画家和摄影爱好者为何喜欢到皖南采风的原因。
除了这几个城市,国内其他城市目前还很难使人形成色调鲜明的印象。
欧洲不少国家很早就对城市的色调进行规划了。1800年至1850年间,意大利都灵市政府就开始委托当地建筑师协会对城市色彩进行全面规划设计。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开始出现了专门为建筑色彩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公司。1961年和1968年,法国巴黎的规划部门先后两次对大巴黎区进行总体规划,80年代法国将色彩规划作为政府条例颁布。在巴黎老城区街头看到的墙体材料,大多是米黄色或白色大理石。站在埃菲尔铁塔,可以看到一片浅浅的米黄色。1970年,世界著名色彩大师让·菲利浦·郎科罗创立了色彩地理学。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重视城市色彩规划。日本东京市制定了《东京城市色彩规划》,英国伦敦对泰晤士河岸的建筑色彩进行了规划。
而我国城市重视色调的运用,是从本世纪初才开始的。这几年,不少城市都举办过城市色调论证会,而这样的讨论总是十分热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上海在讨论城市色调时有人建议用橘黄与宝蓝作为基调。我觉得,城市的主色调不能偏离标志性建筑的色调。外滩无疑是上海标志性的建筑,外滩的颜色是自然大理石透现出来的白与灰,上海的主色调不能抛弃外滩的色调。
广州曾将黄灰作为主色调,西安市将灰色、土黄色、赭石色定为城市的主色调,也都引发了一些争论。哈尔滨建立了以米黄、黄白为基调的色彩控制标准。烟台主色调定位在黄色、暖灰。杭州出台的城市色彩规划意见,将主色调定为深深浅浅的灰,打造水墨江南的感觉。“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确定城市主色调,应该是受了苏轼这句名诗的启发吧。济南市将“湖光山色、淡妆浓彩”作为城市色彩的总体定位。我想,济南最大的城市特色是泉水,如何寻找到与泉水相搭配的颜色,才是最重要的。
可见,最近十年,我国的城市也开始注意到城市建筑色彩问题。一个城市的色彩形成,非一年两年之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建筑的生命周期比较长,那些已经建成的老建筑怎么办?有人说改造,但建筑动起来可不像翻积木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城市的地,都卖给了开发商,政府往往左右不了开发商的图纸。所以,现今中国的很多城市,谈城市色调,多数还是纸上谈兵。
但,这一代人不能不作为。一个城市应该在充分论证后,出台关于城市色彩的严格法规,真正从源头上起到控制色彩的作用。等到那些建筑老化拆了重建的时候,就有希望向城市主色调靠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件事,往往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做成。南京城,应该一天天地积累起自己的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