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推开智慧之门
8857900000088

第88章 求贤若渴

刘备早期一直寄人篱下,没能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尽管他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骁勇战将,但却缺乏一个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军师,故而始终打不开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安十二年(207),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才有了重大的转变。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以南)人。他早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躲避战乱来到荆州,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以西)。他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关心时事与政局变化,经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当时人不了解他,觉得他自视过高,而崔州徐庶与他友善,认为他的比拟毫不过分。襄阳名士庞德公将他称为“卧龙”,对他的才干极为赏识。

献帝建安六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在新野。数年之中,没有发展,刘备郁郁不得志。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的才能,拟加以重用。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于是亲自前往隆中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庐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平素就知道刘备是汉朝宗室中的贤才,又见到他如此诚意求贤,觉得他是个可以辅佐以定天下的明主。因此,当刘备屏退左右,向诸葛亮询问该从何处着手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指出,曹操已拥兵百万,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目前不能立即与曹操争锋。根据当时的政局,诸葛亮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深入、全面地为刘备规划出今后正确的战略决策。刘备听后大为赞赏,他对诸葛亮的谋略才干十分佩服,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关羽与张飞认为诸葛亮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会空谈,对刘备的作法表示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诸葛)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和张飞才停止发牢骚。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扭转了以前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刘备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战中击败曹操的南征大军,随即刘备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局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讲请出诸葛亮是如鱼得水确实是毫不过分的。而且从此以后,“三顾茅庐”也成为统治者谦恭下士,诚意求贤的同义词。

生活悟语

治世之业,当择贤才而用之。成就事业必须依靠一批优秀的人才,而获得人才的第一步关键,就是尊重人才。“士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