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搭便车
重要概念: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提出的,后被运用到博弈论中,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精彩案例:智猪博弈 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出版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搭
便车”的策略,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搭便车的例子。而不少学者也将搭便车与智猪博弈联系起来。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智猪博弈与搭便车行为吧。
一家农户的猪圈里面养了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个按钮,另一头则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一般情况下,只要按一下按钮,将会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虽说只是按一下按钮,其实“按一下”也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要消耗2个单位的猪食。
还有一个问题:按钮和食槽分置在猪圈的两端,当付出劳动按按钮的猪跑到食槽的时候,那只偷懒、坐享其成的猪早已吃了不少食物。如果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吃到1个单位;如果同时到,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如果小猪先到,小猪吃到4个单位,大猪吃到6个单位。
也就是说,“等待”是小猪的优势策略,“按按钮”是小猪的劣势策略,先把小猪的劣势策略消掉,那“等待”就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注意,现在才变成劣势策略),把这一劣势策略也删去,就得到博弈的结果:小猪坐享其成、搭便车,每次都是大猪去按按钮,小猪先吃,大猪再来吃。
这里,估计会有人为大猪打抱不平。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坐享其成、搭便车的行为,特别是在团队合作中,这种行为尤其多。而且,在某些时候,坐享其成、搭便车是一种让团队走向成功的捷径!
比如企业或厂家,就经常采用搭便车策略,一些弱势产品跟进强势产品,借力“铺货”,最大限度地扫除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使新产品快速抵达渠道的终端,从而尽快面对消费者。而对那些没有强大实力的弱势产品而言,搭强势品牌的“广告便车”就是一条最好不过又切实可行的策略。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某感冒药,在成功发挥优势、深入人心的时候,厂家趁机推出了该品牌的“小儿”版,其实这“小儿”版的药真的有实力吗?未必,只不过它搭了便车。再来看图书。爱书的朋友不难发现,如果市场上有一本书卖得很火爆,那么不多日,就会有同名、或是同系列的不同版本跟进,搭个便车,顺便捞点钱。这样来理解,我们就知道,其实成功的捷径有很多,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搭个便车其实很必要的。但并不是只要采取搭便车策略就会取得成功,在特定的时候,搭便车的策略还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与一个伙伴合作去完成一项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不仅取决于你和伙伴的努力,还取决于“运气”。我们先来作一个假设:如果你们两人都努力,有80%的概率成功而获得收入100元,有20%的概率失败而只能得到0元。你们两人中只有一人努力,则有50%的概率成功获得100元,有50%的概率失败只能获得0元。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努力,都寄希望于对方,则只有20%的概率成功获得100元,有80%的概率失败只能获得0元。
此时,我们再来作一个假设:若每个人努力的话,则需要付出努力成本20元,不努力则付出成本为0元;对于合作利益的分配,是平均分配(因为不知道谁的贡献更大),任务成功每人可分得50元,失败则只能得到0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每个人在各种情况下的预期净赢利。即:本来大家都努力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因为大家都有坐享其成、搭便车的心理,最终导致了大家都不努力这一糟糕的结果。
当然,也有可能你们能够相互达成协议:大家都要努力。但是这个协议实施起来非常难!因为你会想,对方是不是真的会努力呢?不管他努力不努力我都不可能知道的(因为即使知道结果是100或0,也无法判断对方是否努力),既然不努力对他更好,这让我怎么能相信他会努力呢?除非他是一个白痴。当然,既然你都这样想,那此时你的伙伴也会有跟你一样的想法和顾虑。总之,大家的心里都拿着一个小算盘。
我们再来分析,既然彼此心里都揣着一个小算盘,那就证明你们彼此都很清楚对方心中的想法,所以你们之间的信任非常脆弱,甚至根本没有信任,而没有信任的结果是大家都会选择不努力。即便博弈重复很多次,也难以避免搭便车的行为,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很糟糕的。
但是,如果把这个例子稍微改变一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们都努力,则一定会产出100,每人分50,而如果一人努力、一人不努力则产出50,每人分25,都不努力则产出0.此时,确立一个两人都努力的协议也是可以实施的。比如可以确立这样一个协议:如果谁不努力,就罚谁的款10元;如果不能判断或无法区别谁不努力,但只要有人不努力,就各罚款5元。此时,确定性产出价值将揭示努力的信号:如果产出100,则每个人都知道彼此都已努力;如果产出0,则每个人都知道对方没有努力,两个不努力者均被罚款10元;如果产出50,则必有一方没有努力,他们彼此知道谁没有努力,但是监督协议实施的第三方无法判断谁没有努力,于是对每人罚款5元。这样一来,努力便成为了每个人的占优策略。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搭便车的行为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团队产出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搭便车的人可以将自己卸责行为的不良后果归结为“运气”不好所致,甚至可以归结给团队中的某一人;所以,这些人就会在工作中不努力。但是当产出确定时,有时候可以通过产出来判断人们的行为选择,这样责任归结就会稍稍透明,这时通过签署协议可以避免有人选择不努力。但这是在人很少的情况下才比较容易做到的。一旦团队成员很多,这样的监督或协议就很难实施。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团队,当成员并不多的时候,采用搭便车的策略可能是一个走向成功的捷径。而一旦成员很多,采用搭便车的策略显然就可能导致大家都不努力,最终造成偏离成功的方向。实际上,无论成功有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都应该学会耐心,做一个耐心的垂钓者,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得到长久的成功。即便是有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也需要你耐心地走完,哪怕只有几百米!
图书信息
*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