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悬崖策略
重要概念:悬崖策略指的是用威胁的手段来达到预期目的的方法。
精彩案例: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
在谈判博弈中,始终保持强势的姿态,有时候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威慑,使其最终不得不妥协。这种强势的博弈策略也被称为悬崖策略。
悬崖策略指的是用威胁的手段来达到预期目的的方法。一般来说,在双方谈判中,博弈一方采用语言或是其他途径告诉对方自己的立场,如果条件过高则可能终止互动交流,这样双方的交涉都归于无效;如果条件过低则得不到最大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遭受了损失。因此,博弈一方需要充分了解对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并根据这一信息调整自己的计划,作出合理的决策。当然决策者可以先降低条件,再使用悬崖策略。
至今,我们仍记得当年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的情景,邓小平同志的强势一直震撼着整个谈判场内,同样也震撼世界。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爱国者的情怀,严正驳斥了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有效论”,宣布中国领导人决不当李鸿章,明确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此后,他又驳回了英方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要求,成功地在这一场决定香港未来前途命运的博弈中获得了胜利。
实际上,政治谈判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表面上,中英表现得很友好,但事实上谁都知道在香港问题上双方有着不同甚至是对立的立场。而且,与邓小平同志谈判的,正是以“铁腕”著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万不得已,她绝对不可能作出妥协。
谈判一开始,英国方面在香港问题上就抱定“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并且大造舆论。面对撒切尔夫人的挑战,邓小平寸步不让,理直气壮。他首先指出,谈判的目的除了要解决香港回归中国的问题之外,还要磋商、解决另外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1997年后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它的繁荣;另一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波动,这些才是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完整议题。
而关于香港的主权归属,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并义正词言地表明,“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同志又重申了新中国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他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邓小平说,在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在强势的邓小平同志面前,撒切尔夫人受到很大的威慑,但是她丝毫不表露出来,更不会就此罢休,她适时提出了关于“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而邓小平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至此,英方的一切谈判材料几乎都被邓小平推翻了,在强势的邓小平面前,撒切尔夫人只得败下阵来。
邓小平同志在这场谈判博弈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毫无疑问地赢得了这场对决。首先一开场,他就旗帜鲜明地摆明了中国方面对于香港主权问题的强硬态度,使得英国方面不得不在此基础上重新考虑自己的对策。其次,他巧妙地利用舆论的压力,站在对方的立场将“结束殖民统治”看做是政治进步的成果,将英方的立场转变为利益的合作者,从而取得了谈判的成功。
邓小平同志在谈判中运用的这种强势态度,在博弈中被称为悬崖策略。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悬崖策略是有风险的,使用不当会引起谈判对方的反感,造成谈判的破裂和双方关系的恶化。
比如在一次商业峰会上,两家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谈判。本来是合作谈判,大家可以将气氛搞得更轻松一些,但是谈判一方却一开始就态度强硬,表示“不符合我们的任何一个要求,这个谈判,我们继续下去就很困难”。这里的悬崖策略显然是使用不当的,因为既然是合作,所谈条件就应该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一方的这种谈判方法,无疑是将此次谈判推向僵局,最终自己也是骑虎难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政治会晤,在坚持自身立场的情况下,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给对方造成压迫式的效果,是保证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悬崖策略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的,而且使用不当的话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使用悬崖策略之前,一定要分清形势,预想结果,争取整个谈判能够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