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反控制
重要概念:官场博弈里,控制与被控制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关系,为官者在反控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精彩案例:慈禧与李鸿章的博弈
官场博弈,主要是围绕控制与反控制进行的。在进行反控制,也就是反抗的时候,为官者应该巧妙行事,才不至于过早地引火烧身,导致反抗失败而自己也搭上性命。
慈禧虽遭千古唾骂,但也可以说是个有胆识、有智慧的女人。尽管人们对她的暴行和统治嗤之以鼻,但不得不承认,在她统治时期,她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局面,把那些试图反抗她的精英人物掌控在自己的股掌之间,说杀就杀,说剐就剐。
不过,有一个人却反抗得很巧妙,他反对了慈禧的诸多主张,但最终依然好好地活着,而且依然好好地为官。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其实是当时满朝最忠心于慈禧的汉人,也是满朝反对慈禧最多最有效的汉人。李鸿章是一个靠军功起家的官员,当年他靠着自己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胆识建立功勋。同时,他也是个比较冷酷的人,将战场中的尔虞我诈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在朝政上,他又是比较开放,与慈禧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率先反对了慈禧的保守政策,提出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尽管后来这场运动被平定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运动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人才,比如詹天佑等等;而且,这场运动也让封闭的中国开始认识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他应该是清朝最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官员之一。
在甲午海战开战的前三年,慈禧下令各处全部暂停购买洋枪洋炮、船只、机器等。这显然是一个自取灭亡的决定,在当时,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能与敌人对抗的洋枪洋炮和船只。因此李鸿章大胆地向慈禧提出不同意见,但是慈禧掌控的皇权不允许他人说不,甚至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慈禧还以办寿的名义两次挪用海军军费。见慈禧国防意识如此淡薄,李鸿章也清楚了此次甲午战争败多胜少。既然反对无用,再耗下去说不定会惹怒了慈禧,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李鸿章只得以力退日本海军的心意来结束反对慈禧的进言。
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被贬,一直到八国联军打进了紫禁城,他才回到朝廷的中心,在慈禧逃亡中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实际上,当时已经逃到西安的慈禧只是想利用有威望和资历的李鸿章到北京收拾局面罢了。于是,李鸿章就以这种方式回到了所谓的朝廷中心。之后,他又多次对慈禧的其他策略提出反对,但都适可而止,决不纠缠不清。有时候,他知道慈禧不喜欢听他的劝言,就故意反着表达自己的意思,极力赞同慈禧的主意好,多疑的慈禧竟然就因此而改变了初衷。
实际上,李鸿章之所以能多次反对慈禧还被慈禧视为最忠心的人,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十分了解慈禧,知道什么话该说、该怎么说,什么话在某些时候不该说。
在李鸿章眼里,慈禧其实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当年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准备逃走的时候,是慈禧在储秀宫的帷幕后面第一个站出来,冒着违反祖训的大不韪,极力反对这个懦弱的决定,她告诉皇帝“当皇上之将行也,贵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正因为有这些了解,李鸿章才没有完全地反对慈禧的一切政权,但同时他尽可能地反抗着慈禧对自己的控制。
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慈禧和李鸿章的博弈里,控制与被控制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关系,但是因为当时时局动荡,两者之间的控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慈禧控制整个国家乃至皇权,但是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皇权在时局动荡之时犹如风中落叶,最终残败得毫无用处。反倒是李鸿章,在这个时局中起到了某些决定性的作用,从被控制的局面转到了反控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