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要不断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全中国人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实践课题。实际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1.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深刻分析中国的现实国情,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全面结合起来,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相联系。一言以蔽之,毛泽东主要是立足于政治和教育,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角度来谈论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结合起来。
一方面,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来谈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人和人的关系主要是物的依赖关系,人依附于别人而存在或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人由于没有占有生产资料,失去了实现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无法接受社会教育,更无法按照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只有少数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掌握着生存的主动权,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社会教育,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人民翻身做主人,人人平等,已经摆脱和打破了旧社会那种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适应我国建设的人才。这里的“人才”,主要指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发展内涵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注重“德行”在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有“轻智”的思想。鉴于此,毛泽东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1]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实际要求,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实现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和谐发展。1957年,毛泽东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彻于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教育方针只有严格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才能够消除旧的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畸形现象,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培养“社会多面手”。
另一方面,毛泽东在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时,提出必须实现教育同社会生产相结合。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科学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最终都要用来指导社会生产,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任何一个发明和创造,都必须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穿于党的教育方针之中,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以确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服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目标;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全面结合。他指出,无论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培育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德育、智育教育,都与社会主义劳动息息相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原则是不可异议的”[2]。毛泽东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全面结合起来,适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并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实现了继承性的批判创新,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为进一步改进当时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途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全面继承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和深化了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邓小平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发展为“社会全面发展观”。邓小平的“社会全面发展观”不仅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全面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根据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际国情,主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实践的角度来全面阐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1)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确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的社会政策,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逐渐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对此,邓小平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全面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到人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认识到是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问题。邓小平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邓小平还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提出了要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并具体提出了把德育、智育、体育建设与社会生产全面结合的具体细则,使之更加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这样“对于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政治质量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满足不同工种、职业的特殊要求,对于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都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3]。邓小平也深刻指出,旧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压迫,使广大劳动者受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压迫,丧失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机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每个人都获得了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公平机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能够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与技术,能够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邓小平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注重提高广大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调动广大教师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发挥教师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人,获得了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机遇与条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对“新人”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这里的“新人”是指摆脱旧社会被剥削、被压迫状况的劳动者。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的众多任务中,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的优势,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同时,邓小平突出了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强调人的智力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文化保障,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四有”新人。邓小平所提倡的“四有”新人是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邓小平非常注重突出德育与智育在“四有”新人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克服各种困难,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够确保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献身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5]要培育“四有”新人,应该实现教育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结合,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全面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应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方向,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结合起来,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要务,并把贯彻落实党的人才方针政策与调动人的积极性全面结合起来。
3.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前两代领导核心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江泽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地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内涵与新思想,认为人全面发展的内涵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尽头,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他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与历史任务全面联系起来,从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角度,全面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探索与新认识,也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境界和理论高度。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社会主义本质是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不仅能够更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能够保障所有劳动者都享有实现全面发展的各项权益。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阶级一无所有,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工人必然到工厂去接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其具体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资本成为人的“主人”。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广大劳动者失去了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机遇与机会,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屈从于资本的需求,从而形成了所谓“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无产阶级摆脱了对资本主义的人身依附感,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劳动者的发展权益。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这一历史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劳动异化的社会根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立了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经济制度,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能够真正为确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物质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体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江泽民充分重视教育和劳动的结合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并把实现教育与劳动的全面结合作为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措施。广大劳动者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得理论知识。江泽民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总结和科学概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执政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之义,必须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确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必须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贯彻执行,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发展的程度,并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和谐互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江泽民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发展和阐述了邓小平有关“四有”新人的内涵。他把文化建设的核心浓缩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不断充实和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水平,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胡锦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既面临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挑战。胡锦涛在继承和发展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的会议精神,结合全球经济持续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中指出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它并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发展,而是能够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在发展中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实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益处。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各方面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共同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中心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建设;认清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争取缩小当前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使发展保持科学上的协调性。同时,由于中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以及面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中国不能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每一代人都能够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好处。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成果。
(1)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既能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两者前进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确保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社会的全面发展又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而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是确保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断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争取把中国建设成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文明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胡锦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起来,认为人民全面发展的程度如何不仅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强调“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重申党的基本宗旨仍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质上就包括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呈现出辩证关系,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立足于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够切实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调动社会成员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更加能够推动人全面发展。
(3)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科技时代,教育是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胡锦涛曾强调过:要全面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贯彻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胡锦涛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特别是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现实,发展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新意,强调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的科学内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使人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加切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并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胡锦涛注重教育的施行,通过“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等策略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文化水平。他也认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实现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与物质支持,通过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益处,有利于调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注释:
[1]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21.
[2]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2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6-10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6-10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6-107.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