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
88512900000006

第6章 散打以色列

题记:

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所发出的哀声,我也听见了。我下来就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之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就是到迦南……

—《圣经·出埃及记》

以色列—说多了都是泪

从约旦到以色列时,导游叮嘱要准备好水和小吃,因为以色列过关难,排队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不过还好,由于去得早,我们赶上了第一波,没怎么排队。但也如同到医院体检,经历了足足五道关口才完事。出了最后一关上车,还来了两个武装到牙齿的兵哥哥查验,身上那全球闻名的乌兹冲锋枪要是一开火,全车人估计剩不了几个。出乎意外的是,第五关是个小美女,因为是最后,她只走过场地比对了一下护照和我的真身,在递还护照时竟甜甜地送了我一个微笑,更想不到的是,居然用了中文“你好”“谢谢”赏我,整得我一愣一愣的。稍后反应过来,先前因排队等候“体检”产生的愤愤,顷刻间便烟消云散,代之的是阳光明媚,这就是美女微笑的力量。

上车后向接我们的中文导游说了边检的事。她说以色列边检全世界最严。前一段时间她接了一个在约旦留学的中国学生团,就等了5个多小时。原因是过关时有人用阿拉伯语对话,这就让那安保系统显示出“疑似恐怖”。于是一行8人都享受了“单间接待”—手机社交软件全部查验,接受汉语、英语、阿拉伯语分别询问,对所有人的说词进行比对,最后在确认了之前没去过沙特阿拉伯才放行。大家听了都说太过分,导游却一脸认真地说,这就是以色列安检,没商量。

导游继续介绍,不只是安检严格,整个国家日常生活都处于一种战争状态。每家都标配有防空洞,新建房若不配备,城建与消防都不验收。她是台湾地区人,移民到以色列嫁了犹太人,儿子三岁入幼儿园,老师第一课就教怎么钻防空洞。刚从台湾来时,朋友教她坐公交车必须选最前面,因为人肉炸弹一般是坐中间。坐前面出事好跳车。

听了导游一番话,大家心里都有些紧张。仿佛是为了证明她的话不是吓我们,在以色列几天的行程中,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与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交界处的铁丝网、堡垒、巡逻军车,甚至还有坦克。去宾馆、商场、景点都要安检。参观国会大厦时,前后也就30分钟,就三次看到防暴警察牵着警犬四处搜索。心里就跳出了两个成语—“草木皆兵”“剑拔弩张”。

在国际新闻中的“知名人物”戈兰高地,我深深体会了这种栩栩如生的“草木皆兵”与“剑拔弩张”。登上高地海拔1600多米的本塔尔山,就能居高临下看到山谷中联合国维和部队设置的缓冲区,以及山谷外一道一道铁丝网组成的以色列与叙利亚边境。山头上战壕、掩体、炮塔依次排开。尤其逼真的是用炮弹壳等废旧军火做的“士兵”小品—有的在战壕中瞭望,有的正举枪射击,很“艺术”地叙述着炮火连天的昨日沧桑。

这就是真实的以色列,用网络流行语来说,是“悲摧”加“苦逼”。事实上,这样的“悲摧”加“苦逼”,对犹太人不只是现实,更是长达2000多年的昨天。

3300年前,以色列人在犹太先知摩西带领下出埃及,跨越红海,走约旦茫茫沙漠,整整一代人用了洪荒之力,万里长征40年,才到达了迦南建立家园,立都耶路撒冷。公元前10世纪,在我们中国的周武王登基时,犹太王国所罗门王朝则上演了一段辉煌灿烂的文明壮歌,成为辉映中东大地的明星。

可惜的是他们没能将好运气进行到底。在相当于中国春秋时期,巴比伦人一通打砸抢,将犹太王国数万人押往巴比伦,由此诞生了历史学上一个特殊的名词“巴比伦之囚”。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又攻陷耶路撒冷。无数犹太人乘着月黑风高去国逃亡—这一去就是千年百年,“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的故乡”从此成了犹太人的泣血悲歌。

以色列有四海:地中海、红海、死海、加利利海,“四海为家”竟然成了犹太民族的宿命。时乖命蹇,所有地方的人都不待见他们。世界之大,没有他们立锥之地。二战时犹太人有如寒冬腊月被撵到旷野上的弃儿,雪虐风饕中,几乎所有国家赏的都是闭门羹。更要命的是,巴比伦人、罗马人、阿拉伯人、欧洲“十字军”、土耳其奥斯曼人、俄罗斯人、日耳曼人,都喜欢用他们的脖子试试手中钢铁家伙的锋利程度……世上各民族中少有一个承受过这样多的苦难、欺凌、侮辱、杀戮。仅1943年一年,希特勒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一巴掌将250万犹太人从地球上抹掉。唉,说多了都是泪。

以色列人的眼泪,凝固在他们的国家民族纪念馆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中。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最为悲怆的纪念馆—触目惊心地展示了二战期间希特勒残杀600万犹太人的暴行。馆中的每一寸空间都布满了生命的呼号、悲哀、哭诉。特别让人揪心的是儿童受难馆,造型如同黑暗的宇宙,烛光星星点点脆弱地闪烁在窟窿顶上,仿佛是那150万儿童亡灵在无助地呻吟。冥冥之中,仿佛是从地心深处,又仿佛是从宇宙幽晦的彼岸,传来低沉压抑的声音,那是在“念叨”每一个死难儿童的名字、年龄,每20秒一个,150万个名字,绵绵无绝期……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很大的地方……”走在以色列大地上时,耳畔总会萦回这样一句歌词,我甚至觉得这是犹太人的原创—2000年来,他们都在椎心泣血地对着苍茫大地吟唱。1947年,太阳终于从地中海升起,联合国恩准他们返回以色列重建家园。然而,周边阿拉伯国家都不认账,群起攻之,扬言要“把以色列国从地球上抹掉”。立国半个多世纪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雨箭风刀严相逼,明火执仗的炮火与防不胜防的人肉炸弹等,都是犹太人要面对的。导游就说,她的先生下班之后,每月都有几次要换上军服上街巡逻。城市上空警报一响,许多人就到集合地点排队领枪。

由于上面的原因,当我把戈兰高地的“剑拔弩张”场景发到微信上时,许多朋友都关切地叮嘱,“注意安全!注意安全!注意安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天却什么事也没发生。这国家治安好到惊人,没有拦路抢劫,没有摸包偷窃,也没有人纠缠乞讨。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时,因为规定不能带包入内,下车时导游居然让我们把护照、相机、现金都装包放车上,说司机会替我们看护。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包括欧美在内,在我所走过的几十个国家中,导游都有同样一句忠告,“下车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参观国会大厦时,门口有十多个年轻军人。但导游竟然说可以和他们合影。而在约旦和埃及,导游都再三再四打招呼,决不可靠近军警。一群人当然就上去与兵哥兵妹们合影,笑声冲云霄。现在回看照片上那些男女孩子兵们的笑脸,我在心里敬服这个民族的自信与大气的同时,心头也有一丝的悲哀—他们都才18岁上下,正是天真无邪的花样年华,却必须舞刀弄枪。以色列法律规定,高中毕业必须服兵役,男的三年,女的两年。也许,有一天就有另外一支枪射出子弹,冷酷地击碎这些天真可爱的笑容。导游就曾说过,以色列无数家庭最怕两件事,一是医院电话,那基本上是孩子受伤;二是军人上门,可以肯定儿女已经牺牲。

犹太人—“文科“理科”都是学霸

以色列的建国之路就是在“剑拔弩张”的环境中,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抓革命,促生产”。奇迹是他们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硬生生将《圣经》中说的“耶和华的花园”搬到了沙漠上,证明了希伯来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用开国总统魏茨曼的话总结就是:“只要给我们一碗水,一颗种子,这个民族就能生存!”这样的民族,实在值得“掌声有请”。

恶劣的外部生存环境,催生出了以色列在当今世界上最完善也最先进的安保系统。精明的犹太人干脆就把这系统作为商品出口—包括欧美国家在内,许多国家要举办奥运呀,要搞什么举世瞩目的庆典呀等,都得向他们买。

安保系统只是以色列发展中的“小花”一朵。他们特别牛的是全球坐前排的农业。本来农业与以色列和犹太人都不沾边—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同一个长相,基本上都是不适合万物生长的沙漠戈壁,马克·吐温就曾断言,“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这儿首当其冲。荒凉、贫瘠和没有希望”。犹太人流落他乡时,从来就没有过土地,在立国前,犹太人中就没出过一个手艺好的农民。可一旦有了土地,哪怕是沙漠,他们就会让大地如花开放。

从约旦进入以色列后,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约旦那边一片灼热荒漠,而以色列这边沙丘脚下却是绿色田园,一排排的塑料大棚、一溜溜的绿树、一畦畦的菜地,绿叶葱葱,鲜花摇摇,很有点“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织布来我耕田”的田园牧歌味道。

沙漠中诞生如此奇迹,是因为以色列在地球上率先发明了滴灌技术。这技术的核心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用电脑计算控制,将植物需要的水和养分通过水管“精准扶贫”到植物根部。以色列宾馆早餐都提供新鲜的西红柿,一口咬下去满嘴香甜,还有清爽人心的果酸味,远超国内城市农贸市场上那种貌似西红柿的东西。导游说,沙漠日照充分,又无污染,长出的瓜果蔬菜鲜花品质上乘,出口欧美。一向讲究的欧洲人,竟低下高贵的头颅,把以色列当厨房。这实在叫人要“啧啧”有声。但同时也心生疑问,沙漠中连人吃水也难,植物需要的淡水从哪里来呢?导游一笑,以色列有首屈一指的海水淡化技术,景区、宾馆、商场自来水龙头的水都能直接喝,周边约旦、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都看着流口水。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中国大西北竟然是以色列滴灌技术最早推广的地区之一。据说他们还顶着欧美压力,在一些敏感的军事领域同中国合作。我估计这个同中国人何凤山有关—二战期间东欧犹太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时,中华民国政府驻奥地利外交官何凤山冒险签发了2000份到中国上海的生命通行证,解救2万多犹太人于水火之中—经他拯救的犹太人,有的成了政治家、音乐家、亿万富翁……大屠杀纪念馆中就专门表扬了何凤山,还以国家名义为他树碑—那个被阿拉伯人称作“魔鬼”的总理沙龙,亲自在落成仪式上称颂何凤山“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特拉维夫可以说是以色列发展的缩影。有一句话,“在耶路撒冷祈祷,在特拉维夫享乐!”一百年前,它还是地中海边的一片沙漠之地。当年犹太人从四面八方逃难到古老港口城市雅法时,因受不了阿拉伯人开出的高房价,便到一旁的沙漠上搞开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特拉维夫的房价是邻居雅法的数倍,以色列所有现代、时尚、高雅都集中在这里,谷歌、微软、索尼和辉瑞等大牌都在这里的高新技术园区挂牌经营,连各国的大使馆也打定主意待在这“沙漠”上看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海滩上咄咄逼人的比基尼美女,打死也不去以色列安排的首都耶路撒冷报到。

这就是以色列,一个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然成了屹立在地中海边的中东最强国,没有之一。犹太人能够创造这样的沙漠奇迹,我认为原因有两条。

一是不忘初心的祖国情结。2000多年的惨痛,让这个民族再也伤不起,“没有祖国你就什么也不是”这句话,他们不是在朋友圈中说耍,而是一颗钉子一个眼的抛头颅洒热血付诸行动。誓死捍卫新生犹太政权,呕心沥血建设美好国家,是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的责任和担当。

再就是有一个“奉天承运”的大脑。“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上苍在将犹太人放逐到四表八荒的同时,却给他们配备了一个傲视天下的脑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是“理科”,分管理性思维,干的是科学家的活;右半球是“文科”,分管形象思维,干的是艺术家的活。以左半球来说事,当他们在悲悯中执着仰望星空和远方时,至少为人类文明推出了五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仰望”大师—摩西、耶稣、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他们的画像要是放进人类文明殿堂的“凌烟阁”,应该不会有多少人投反对票。

左半球了得,右半球也没闲着—犹太人属于“理科”“文科”都是上北大清华的学霸。有一幅关于爱因斯坦的漫画,这个现代物理学大佬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绽出的音符,就是相对论公式“E=MC2”。事实上,爱因斯坦终生都在秀他的小提琴演奏。马克思高中时也玩了一把文学,他写给燕妮的那些十四行诗,今天的男生只要稍作改动发出去,绝对会让姑娘的芳心跳上半夜。而海涅、卡夫卡、毕加索则吃的是文艺专业饭。

左右都能开弓,犹太人就不客气地将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牌拿回家给孩子当玩具—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全都不落下。由于诺贝尔奖不设新闻,犹太人约瑟夫·普利策干脆出钱搞了个“普利策新闻奖”。

今天在美国生活着600万犹太人。600万是什么概念,还没有我家乡泸州人多。但“世界梦工厂”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公司,几乎都是犹太人的菜;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NBC、CBS,还有两大报《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也是犹太人的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如同美国的“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都成了犹太人的“私房菜”。还有,那世上“金融首都”华尔街,有一半店铺也是犹太人的。让人震撼的是,这600万犹太人洋装虽然穿在身,但绝不是袖手旁观的局外人。从对国家的贡献来说,他们与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相比,只是岗位与分工不同。这600万人都是写作“祖国在我心中”的作文高手。那绝妙好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忠贞不渝地为以色列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文章有三大段。一是把美金和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以色列。二是公司招收员工,首选在以色列上过战场的兵哥哥。三是利用手中的媒体和银子,左右美国政府的决策—且看这个例证,联合国大会上只要有人发言谴责以色列,美国代表马上拂袖而去。这样说吧,要单靠中东沙漠上那800万犹太人,决然掀不起今天这样的大浪,而且很有可能已经被阿拉伯人培养为新时代的杰出“流浪歌手”和“行吟诗人”。所以,美国犹太人就能自豪地对着沙漠中的哥们歌唱,“军功章呵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以色列有一个细节,应该得到掌声。我们先后经过了以色列9号和2号高速公路,其中一条与约旦,一条与巴勒斯坦相邻。路边虽然都有张牙舞爪的铁丝网,但导游说,那路上跑着的车,不少是约旦和巴勒斯坦的—他们只要经过边境站安检,就可以大摇大摆免费上路。我心中立时就荡漾出一缕温暖,觉得那同时跑着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车的画面,是一个了不起的“童话”—同在一块缺水的沙漠上,站在同样的阳光下,都是上苍的子民,街坊邻居本就应该相互照应,相互通融。放下仇恨,铸剑为犁;法天敬地,珍爱生灵—如此必能真正走上和解之路,获得永生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