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书系)
88512200000004

第4章 专题探究

专题一:探究书信体的妙处

朱光潜先生用书信的形式和青年探讨了十二个方面的问题,语言亲切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那么,你认为书信体的形式有哪些好处呢?把你认为的好处总结一下。

书信体的妙处

古今中外,出现的书信体文章不知凡几,其中著名的也有很多,如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傅雷的《傅雷家书》、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冰心的《寄小读者》等,这些名人为什么会选择书信体作为内容的载体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书信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一叙述角度非常适合抒情和心理描写。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采用了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形式,里面的一百多封书信都展示了主人公维特的内心世界。读者阅读这些信件,如同化身维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便于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均可灵活运用。如,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就采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书信体不受文体和表达方式的制约。

其次,自然亲切,真实感强,便于读者接受。因为书信体作品只能以第一人称“我”这一种角度讲述故事,论证说理,那么所叙述的故事,所描写的人物就都是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这就使读者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说理辩论时也是以面对面交谈的口气,这使读者觉得自己和作者之间是平等的,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而且书信体作品通常讲述的是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或身边的人的生活,读者读了之后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感。

第三,适用题材广泛,可以畅所欲言。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虫鸟兽、个人隐私、邻里家事、国家大事、鸡毛蒜皮……都可以写入书信。而且,在写信时,可以海阔天空,想说就说,可以随心所欲抒发真情实感,交流心得体会。

正因为书信体文章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在历史上,才出现了那么多书信体的著名篇章,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专题二:抓住一方面谈自己的感想

在本书中,朱光潜先生谈了读书、社会运动、作文、人生等问题,针对青年人的困惑辩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把你的某一感想总结出来。

事实胜于雄辩——《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例证分析

例证法,是指议论文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它能使道理讲得更通俗易懂,更易于人们接受。如果例证法用得好,让事实说话,会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例证。

他在批评国内一般学者“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的通病,希望青年能够“博学守约”“先能博大而后精深”时,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歌德、罗素等大家的事例,令人好像在同这些大家交流。

在谈论作文时,朱先生举了下列例子:法国福楼拜花费三个月工夫做成一句文章;印度甘地办报作文,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这两个例子充分表现了“花工夫”“讲良心”以及对文字虔诚敬畏的态度,拥有永恒的“撼动心灵”的力量。

在讨论怎样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下列事例:孟敏堕甑,不顾而去。人问其故,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这样的例子,给人醍醐灌顶之感。

在《谈十字街头》一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列举了那些“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先贤,苏格拉底饮鸩,伽利略被教会加罪,罗曼·罗兰、罗素在欧战期中被人谩骂,可是他们的思想却闪烁着震古烁今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朱光潜先生的这些例子,不仅显示了他的学养深厚,而且无一不和道理紧密结合,极为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专题三:收集名人的关于读书的言论

本书中,朱光潜先生针对读书提出了几种极有启发性的观点,如“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那么,你在平时的阅读中,肯定接触过相关的名人名言,请总结一下。

名人谈读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从前我住在家里,自己的书房总欢喜自己打扫。每看到书籍凌乱,灰尘满地,你亲自去洒扫一过,霎时间混浊的世界变成明窗净几,此时悠然就座,游目骋怀,乃觉有不可言喻的快慰。

我记得初进中学时,有一天穿着短衣出去散步,路上遇见一个老班同学,他立刻就竖起老班的喉嗓子问我:“你的长衫到哪里去了?”

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呢!”美国人说:“可惜偌大水力都空费了!”

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生活没有不快乐的。许多人感觉生活苦恼,原因大半在没有把人与人的关系调处适宜。这人与人的关系在我国向称为“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