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内容、创作方式与作品性质
罗贯中既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又尽量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释为依据,再加上他个人的艺术创造,最终完成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作品。这样的创作过程对作品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
首先,作品所涉及的背景、人物和事件绝大部分是和历史事实相吻合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然后曹操统一北方,刘备割据巴蜀,孙权占有江东,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司马氏崛起,取代曹魏并灭蜀、吴,三国统一归晋。作品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宏大而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和过程,与历史的真实相比也是大致不差的。其主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父子、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董卓、袁绍、吕布等也无一不是那个时代有名有姓的风云人物,甚至连蜀后主身边的宦官黄皓这样的小角色也与历史的真实相去不远。大的事件如赤壁之战,其真实性自不必说,就连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事情也是真实发生过的。
但整个作品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往往不是这些历史的真实,而恰恰是那些虚构的情节:“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这些虚构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诸葛亮智者的形象,最是为人耳熟能详;“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张翼德喝断桥梁水倒流”“赵子龙单骑救主”使一个个英雄跃然纸上,虽非确有其事,却更让人津津乐道,这就是小说家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的结果。
所以,正如章学诚所言,《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但其本质上还是小说,称之为“历史小说”应该最为恰当。
专题二:人物形象
小说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也不例外。《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既有真实的一面,也有小说家艺术加工的特色,两者结合,为我们奉献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鲜活的面容”。
形象丰满、性格复杂、各具特色的人物
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个人是平面、单一、毫无特点的,更何况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复杂,值得我们好好探究。譬如曹操,作者首先是把他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来塑造的,用许多的篇幅来表现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统治者的奸诈多疑和雄才大略。同时也把他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来写:他作为儿子会为父亲兴兵报仇;
爱将典韦战死,最好的谋士郭嘉病死,他都号啕大哭,情真意切;临终之际,也不忘嘱咐自己的侍妾们靠女红挣钱自给。而在性格方面,曹操尤其复杂,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自私狠辣,“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痛下杀手,杀了吕伯奢全家;一方面他又胸怀宽广,遵守承诺,放关羽出走寻兄,任其过五关斩六将。但恰恰是这样的人才是一个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真实可信的人。
另外,作者在努力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复杂之外,还着力突出放大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又使人物各具特色,彼此辉映,异彩纷呈。如曹操之奸、刘备之仁、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张飞之勇莫不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就连蒋干这样一个小人物,作者也将其愚蠢、猥琐而又自作聪明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也在文学人物画廊里占有一席之地。
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探究,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要关注作品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甚至是和人物形象有关的环境(景物)描写。要重视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要体味作者直接或隐含的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要看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要把人物放到具体的环境和情节中加以分析。
专题三:作品的语言
任何作品,它的情节的叙述、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表达,都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就是作品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一个细胞,蕴含着作品的灵魂和特质。
雅俗并重,简洁明快而不失生动
《三国演义》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并重。一方面,它脱胎于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这决定了它必然具有通俗性和口语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经过了罗贯中全方位的艺术再创作以及后来清人毛宗岗的部分修改,从而在语言上呈现出较明显的文人化倾向,特别是人物的语言,保留了相当多的文言特点,用来表现这些历史人物也还是适宜的。看下面两段文字:(1)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2)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前者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非常鲜明,即使有“方”“于”“俱”这样的文言词语也对阅读构不成多大的障碍;后者作为人物语言,文言的特点则较为明显,甚至出现了文言被动句式,这是需要读者们注意和用心的。
另外一个语言上的特点就是简洁明快而不失生动。简洁明快,还是因为它脱胎于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故而在语言上长于叙事,而不以描写细腻见长;但是也能于简洁明快之中见到很多生动的片段,例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这里写孔明死前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着墨虽不多,却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读来令人唏嘘,非常感人。
反复地阅读作品,找到更多的语言样本,加以仔细品味,相信大家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部伟大作品的语言特点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