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儒林外史(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书系)
88511400000004

第4章 专题探究

·专题一:历史传记中的王冕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

吴敬梓对历史传记中的王冕改头换面、添枝加叶,使《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不仅具有历史上王冕的一些特征,而且更趋完美,成为作者心中的理想儒士。那么,吴敬梓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改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传达儒学思想的需要

《儒林外史》中为什么要大量虚构王冕与其母亲相关的情节呢?这反映了作者的儒学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中,“孝”占很重要的地位,而王冕是作者理想的人物,其人格必然近乎完美,至孝就成为他天然的品质。如文中母亲叫王冕替人放牛,他没有怨言;母亲遗言叫他不要做官,他哭泣着答应。王冕依顺母亲,也依从儒家传统。他把放牛得来的鱼肉带给母亲,载着母亲游玩,为老病卧床的母亲百方延医治疗。母亲亡后,“王冕负土成坟,三年苫块”,践行“居倚庐,寝苫枕块”的礼节。

(二)表达理想人格的需要

历史上的王冕本擅画梅,《儒林外史》中却说他擅画荷花。王冕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具有不畏强权、性情高傲、淡泊名利的理想人格。而在中国文学中“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具有作者所推崇的种种品质,因而作者把“梅”改作了“荷”,实际上表现了王冕的纯真自然、不慕名利、风骨独立。

(三)表达主题的需要

吴敬梓述写王冕故事的目的是“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作者塑造的王冕是他心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上也是作者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的具象化,同时也是作者对书中人物褒贬臧否的尺度和标杆。所以吴敬梓对历史上王冕形象的继承和修改,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

·专题二:《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八股取士下的儒生群像,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科举制毒害的典型——周进、范进

周进、范进分别在《儒林外史》的第二、三回中出现。第二回中写周进应考到六十岁仍旧是童生,只好以教书糊口,后来他到了贡院时“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了。第三回中描写的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中的老童生,但在他的认识中,除了考秀才,再没别的人生意义了,他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科举考试,他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中举之后却发了疯。

从文中对周进和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作者借这二人道出了儒林士子的辛酸和血泪,同时辛辣地讽刺了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

二、迷恋八股制艺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在八股取士的背景之下,无数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马二先生在蘧公孙面前称赞八股制艺“是极好的法则”,又说做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又说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便要坏了心术”,甚至于他还说“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书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马二先生对八股制艺就是如此钟爱和狂热。

而鲁编修不仅自己是个八股迷,也把女儿培养成了八股制艺的高手。他对女儿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可见他对八股制艺的迷恋。

三、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儒林外史》中最著名的贪官污吏要数汤奉和王惠了。书中曾经详细描绘了汤知县对偷鸡的积贼和断牛肉的老师夫的惩罚,这些细节表现了汤知县的贪狠、蛮横。另一个人物王惠,也是一个典型的贪官,信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因而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而讽刺的是,如此贪婪、暴戾之官,最后朝廷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第一个能员”。

这些贪官污吏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与朝廷的所作所为密不可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整个官场的腐败不堪。

四、正面人物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王冕和杜少卿前后辉映,犹如两座山峰,拱起了整本小说,成为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儒林外史》第一回塑造了王冕“嵚崎磊落”的形象,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作者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把他作为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可说是全书的标杆式人物。

杜少卿是儒林中难得一见的英豪,他仗义疏财、淡泊名利,带有个性解放色彩,如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反对八股取士,不愿做官,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这些正面人物的存在,与范进、匡超人之流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有力地揭露和讽刺了儒林中的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