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白洋淀纪事(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书系)
88510800000006

第6章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名师导读】

在抗战时期,有个年近六十岁的老英雄,按说这个岁数应该要养老了,可是他却整日神出鬼没,在平日里数次越过了日本鬼子的封锁线,给苇塘中部队各方面的供给提供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大大增强。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名师点评】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氛围。“天空的星星”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这里敌人的炮楼林立,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名师点评】

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机智勇敢、老当益壮、特别有精神且充满活力的老交通员形象。

【思考探究】

小说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老头子形象,而不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形象?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思考探究】

“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中敌人的愿望是什么?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名师点评】

老头子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他认为还和以前一样万无一失,所以他就这样说了。这表现了他性格中过于自信,有点大意的一面。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滚打,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俩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俩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名师点评】

和同学们一般大的两个女孩子,却在战争中摸爬滚打,在战争中成长,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但也有一颗女孩子爱美的心。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呵,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名师点评】

这两句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面对敌人的探察太不放在心上,为后文大菱的受伤埋下了伏笔。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了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虎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的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名师点评】

在确定女孩受伤之后,他“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他吃惊于自己的失败,觉得不好意思面对这两个女孩,同时也表现了他由于自己的不慎,导致女孩受伤后的自责。这也体现出他的自尊心较强。

她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名师点评】

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有只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的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名师点评】

描写闷热的天气,渲染既平静又神秘的气氛,为后文鬼子下塘洗澡埋下伏笔,推动故事发展。美丽的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水鸟也没有,都是因为鬼子的侵略,这里从侧面反衬了鬼子的残暴。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的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思考探究】

“张皇失措”是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意思,老头子为什么会“张皇失措”?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名师点评】

这里的水清澈平静,渲染了平静的气氛,可平静之下却蕴藏着不平静,为鬼子不知不觉中了陷阱做了铺垫,预示着将有一场激烈的战斗发生。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名师点评】

描写开放的芦花,烘托老头子胜利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突出了老头子的高大形象。

一九四五年八月于延安

【阅读鉴赏】

小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流淌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老头子、两个女孩的内容,笔下饱含亲切怜爱之意,使人备感柔情;而写敌人,时而用“呆望着”表现其无奈,时而用“监视”“提防”表现其阴险,时而又用“痛得鬼叫”嘲笑其丑态,读来大快人心。此外,作者在娓娓的讲述中,往往避重就轻,只介绍情节,而不道出其中缘由,比如老头子复仇的部分,只写老头子怎么做,却故意不加解释,先是给人一头雾水,看到后来才如梦方醒,这样写不仅突出了故事的传奇性,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讲述技巧。

【知识拓展】

发疟子

发疟子,也就是发疟疾,有的地方也称打老瘴。疟疾是以疟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发疟疾即感染此种传染病,表现出来此种症状。

【考题链接】

有人说,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是他性格中的缺陷,如果隐去这一条,老英雄的形象更为完美。对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