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兵圣——韩信
8837400000011

第11章 兔死狗烹 英雄遗恨

项羽被打败后,刘邦做主天下,开始封赏有功之臣。但是问题又产生了,韩信手握天下兵马大权,又位居齐国这样一个战略要地,如若造反,自己的地位就可能瞬间倾危。刘邦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韩信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为此刘邦有自己的一段说辞,说一个人富贵之后如果不回自己的故里展现一番,就如同穿着华丽的衣裳走在夜路上,没人赏识。这样一来将韩信从齐地调往楚地,反倒成了体恤臣子,为韩信着想了。

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妪,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就只赐给百钱,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自己的一干臣子说:“他不是老弱病残,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是我杀掉他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只为杀了他解恨,自己再因此获罪,那么我又怎么能成就今天的功业?我的志向是做大事,怎能只因为与人斗气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呢?为了成就大业、一展所长,我可以忍受那样的屈辱。”从韩信对待上面三个人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韩信是个头脑冷静、胸怀大志,又能知恩图报、不拘小节的人。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才使得他能在战场上冷静应对各种变化,少犯错误;同时在是否背离汉王、自立为王的选择中,选择了报答汉王的知遇之恩,愿意为之效力以定天下。从这些小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韩信的处世原则。而他可以约束自己的野心,却防备不了别人的疑心。

韩信初到楚国,由于自己设计逼死了项羽,而楚地还有人追思项王,局势不那么安定,韩信恐有人叛乱行刺,所以巡行所属县邑,进进出出都带着武装卫队,这就让人怀疑韩信是在借故偷偷操练兵马。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疑心大盛,想要捉来韩信问问却又怕逼得韩信起兵造反,这时刘邦的谋臣陈平建议道:“您假托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之名,南方有个云梦泽,派使臣通告各诸侯到陈县聚会,说:“我要巡视云梦泽。”待到韩信觐见刘邦之时,借机将韩信捉拿,这样就不会旁生枝节了。此时还发生这样一件事:项王部下逃亡的将领钟离昧,家住伊庐,一向与韩信友好。项王死后,他逃出来归附韩信,韩信念在旧时情谊就收留了他。汉王因当年在战场上屡遭钟离昧劫杀而怨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诏令楚国逮捕钟离昧。这就给韩信出了个难题,自己明明无心造反,可刘邦疑心太重,加之刘邦周围有人想陷害自己,不断进言,自己在楚国的处境十分不利。而自己又收留了刘邦的仇人,到时真要对质起来还不好解释清楚。

眼看刘邦就要到楚国了,韩信也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这时有人对韩信说:“杀了钟离昧去朝见刘邦,刘邦一定高兴,这样还能证明您的忠心,就没有祸患了。”韩信去见钟离昧商量。钟离昧说:“汉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你想逮捕我取悦汉王,我今天死,你也会紧跟着死的。”还骂韩信说:“你不是个忠厚的人!”随后刎颈身死。韩信拿着他的人头,到陈县朝拜刘邦。刘邦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押在随行的车上。韩信说:“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遭到烹杀;高翔的飞禽光了,优良的弓箭收藏起来;敌国破灭,谋臣死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应当遭烹杀!”刘邦说:“有人告发你谋反。”就给韩信带上了刑具。到了洛阳,大约是查无实据,不久就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控制在京城。如果说韩信的性格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那么这段软禁京城的日子里,他一定想通了很多事。其中最大的转变就是韩信对刘邦善待自己已经不抱有幻想,自己已经在刘邦的掌握之中,就如同败军之将,何足言勇。

韩信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因为善于统兵而身居高位的,而现在降为淮阴侯,丧失了兵权也就没有了可以拿出来显示的资本,所以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本是开国功臣,却落到这般田地,想到自己现在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刘邦还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韩信总是委婉地说他们各有所长。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那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在京城的日子里,韩信看着那些立功甚少却身居高位的人,又想到自己不世功业却落到被软禁、看人脸色行事的悲惨境地。这在一个文臣身上发生,可能会忧郁而终,但在武将韩信看来,却不能容忍。过惯了军营里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是难以适应宫廷权力角逐、畏首畏尾的生活的,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他在等一个机会的到来。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这个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害了他。韩信被萧何引荐,登坛拜将,又因萧何设计,走向死亡,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为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韩信死后,吕后还下令诛灭韩信三族,以彻底消除韩信之死带来的隐患。

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高兴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本就该死,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这下他自己造反,可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了。他又很怜悯韩信,刘邦也知道韩信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己却没有善待他,于是就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刘邦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京都,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剻通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可韩信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韩信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当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刘邦于是赦免了蒯通。

之所以将蒯通的遭遇也讲述出来,是因为韩信在临死前的那句话,他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蒯通作为三分天下计谋的策划者,最终没有被处死,而当初拒绝蒯通三分天下的人,却遭遇了灭族之灾。这倒也就算了,为何韩信还将责任归结到“天意”上面去呢?也许从韩信的临终遗言上,可以对这位名将的身死做一下分析。

韩信后悔当年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这只是人为的决定,和天意怎么也扯不上关系。可见韩信只是借蒯通来说明自己没有造反这件事情,为当年的忠心找一个证据留给后人,也只有刘邦问讯蒯通的时候,才能让汉王见到自己当年的真实想法当年的韩信不会造反。为什么这样说,在前文也提到过,韩信的性格有两个时期,前期是在军营中为刘邦打天下,实现自己的抱负;后期则是身居淮阴侯之位,处处受到排挤压制,在京城里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相信刘邦在问讯蒯通的时候会想到韩信吧,这是一个对刘邦疑心韩信造反的有力回击,要是想造反,当年的机会一定是最好的,可韩信没有那样做。可如今却要在刘邦的地盘造反,这完全是被刘邦逼的,就算是造反失败被杀,韩信也要把这个讯息传达给刘邦,传递给后人,这就要讲到这位名将口中的“天意”了。

天意,即非人力所及,是想改也改变不了的规律。韩信曾经多次拒绝部下劝其自立为王的提议,总是以刘邦带自己不薄,背叛会不祥之类的话拒绝。但我们也能看出他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不是斩钉截铁的拒绝,而是有些犹豫。大将军征战四方、雷厉风行,又怎么会这般拖沓?其实他在考虑一个天道循环的规律,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如果自己当初自立为王,三国相抗,那么必然导致战火的不断蔓延,百姓始终会生活在三国战火离乱之间,士兵也会面对更多的战役,死伤无计。这样的惨烈,也许只有韩信这样的统帅才能看得最清楚,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战争,所以更明白战争的真意,想要阻止战争的发生。举个例子来说,统一的国家很少发生战争,也会尽力阻止战争的发生;而分裂的国家各诸侯国就会唯恐天下不乱,伺机寻找理由发起战争,以图主宰天下。而在韩信当时所处的形势下,战火燃烧已久,百姓期盼和平,迅速解决战争、安定天下的办法就是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统一的大汉帝国。而这个选择是冒险的,是对自己不利的,徘徊于个人与天下的利益取舍之间,所有人都会有所犹豫的,但至少韩信最终相信了天意,选择了分久必合的归宿,斩断了自立为王的念头。这是一个征战四方、胸怀仁义的将军的选择。而直到韩信临死前,也只是笑“天意”如此,可见他对当时的选择无怨无悔。

可问题又产生了,为什么韩信最后又要起兵造反呢?就连司马迁也这样评价韩信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不会有被杀的下场。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之前也说过韩信性格有两个分期,后期虽身居淮阴侯之位,但处处受到排挤压制,在京城里过着被软禁的生活。这样对待韩信显然是不公平的,韩信自己也没有想通为什么会过上这样的生活。犹如一名战败的将军,可以面对敌兵的森森寒刃,一死罢了,却难以忍受敌人的羞辱,苟活余生。让我们细看韩信在被软禁时期的遭遇,真是英雄末路,让人垂怜。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韩信作为统兵多年的将领,更清楚自己取胜的把握有多大,在他爆发的一刻,也就到了灭亡的一刻,如焰火一瞬、昙花一现。千秋功业,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