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秘密花园
88367600000001

第1章 名家导读

在21世纪最初几年里,我曾译过伯内特夫人的两本小说《小爵爷》与《小公主》。病后翻译它们曾给我带来安慰与喜悦,出书后偶尔在书店的架子上见到它们时,我仍然很感欣慰,觉得所花的力气并未白费。我知道别的出版社也出有别人的译本,但人总敝帚自珍,我相信自己的劳作在诸多译品中恐怕还是有特点的,毕竟多年来自己都一直在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工作。当然,译少儿文学和译经典作品不尽相同,这方面需要一些特殊的禀赋与修养。

但好处是,拳脚倒可以舒展得更自由一些,对于译者来说,这是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一个机会。鲁迅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倘若每个人都能降低一档,做自己更能胜任的工作,效果必定更好。这高见,我是很以为然的。

伯内特夫人最脍炙人口的少儿小说除了上面那两本之外,就是这一本《秘密花园》了。我去年做完两件与福克纳有关的事后,又稍有闲暇,心想倘能将此书一并译出,岂非美事。于是便像外国童话里那个顶着一篮鸡蛋前行(后来自然是鸡蛋全都摔破)的小姑娘那样,在实事未做之前就先做起美梦来。我想着,有一天我快乐地译成的三本书给配成一套,加上插图,印得漂漂亮亮的,装在一个礼品盒里。小姑娘与小男孩得到了,急不可待地打开翻阅起来,还会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又是哭又是笑……如果印成的是英汉对照本,那么通过细读这套书,有些小朋友说不定还能培育与提高自己对中外语言的感情与悟性呢。

未曾读过《小爵爷》与《小公主》的读者可能对作者的情况还不熟悉,这里再稍作介绍。这位女作家的全名是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1849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五金工厂主的家庭。1853年她父亲去世,母亲继续经营,直到工厂倒闭。弗朗西丝只受到过中等教育。由于生活困难,全家于1865年移居美国,和亲戚一起住在一座圆木屋中。对于丧失亲人,投靠亲戚,移居他国,弗朗西丝像她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一样,是有亲身体会的。1905年,她入了美国籍,但从她的作品看,风土人物均是英国味十足,用的语言亦较纯正典雅。弗朗西丝结过两次婚,伯内特为其第一个丈夫的姓。1924年,弗朗西丝在美国逝世。

这本《秘密花园》出版于1911年,是作者三本少儿文学书中最后出版的一本。伯内特夫人从小喜爱花草植物,离婚后悉心投入园艺活动。她写书获得成功后,收入颇丰,因而能在英国的住所周围有几个带围墙的花园,其中一个还是她的户外书房,她每天都要在园中写作。1909年她在纽约长岛布置自家花园时,突发灵感,构思出了《秘密花园》的基本内容。此书出版后很快就成为一部畅销书,并且多次被改编为舞台剧与音乐剧,也曾三次被拍成电影以及卡通电视片。最近一次将此书改编为音乐剧的玛莎·诺曼还获得了1991年的托尼奖,而扮演玛丽的戴西·依根还是托尼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得主。

《秘密花园》的内容有些神秘,曲径通幽处,由读者自己去探究更为合宜,这里就不点明了。书的主题,则是身世坎坷或身心有病的人,可以通过改造周围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命运,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我翻译此书时常会想起过去几十年常被告诫的一个大道理:知识分子必须通过对环境的改造来改造自我。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如果理解为对一部分人的惩罚性的强制行动,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如果是像书中所写的那样自愿地在完成一项工作中达到自我完善,那我想大家都是会欣然接受的吧。在书的结尾处,我们看到,无论是患自疑症的男孩还是患自闭症的女孩,都在复活废园的活动中得到改造,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不仅如此,他们还促使大人走出自设的牢笼,做到与人心灵相通。书中常常提到“魔法”一词,实际上,主人公自我完善的要求与行动本身,恐怕正是最能起作用的无边法力吧。伯内特夫人好像与中国人的主张默契到了心心相印的地步。她笔下的农家子迪康与其母苏珊·索尔比,岂不是很现成的知识青年应该向之学习、与之结合的两位“劳动人民”的代表吗?当然,这是在打趣了。不过,由此亦可看出,在当时的文学界伯内特夫人的思想还是比较进步的,这从《小爵爷》与《小公主》中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讴歌上也都能得到佐证。

李文俊

2006年早春于华威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