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被杀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造反大军还在活动。从唐军投降过来的前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接了黄巢的衣钵,成为反政府集团总头目。秦宗权比黄巢更不成气候,但是暴戾比起黄巢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带领部队,不像黄巢一样没饭吃才不得已吃人肉,而是从来不带粮草,没饭吃就宰人,把人唤做“两脚羊”,杀了之后用车子载着盐和人的尸体,饿了就割肉烹食。秦宗权折腾了几年,也被剿灭了。
造反大军从中原杀到南方,又从南方杀回中原,在神州大地上兜了几个来回。各地的官民或想自保,或想浑水摸鱼,组织了无数官兵、民兵,或者攻城略地,或者据险而守,或者四处流窜。这些地方军,基本上都是自己招兵,自筹粮饷,最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拥兵自重,再也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因此,大浪淘沙,经过几轮冲刷之后,黄巢等出头鸟被别人打下来,造反派的第二代领导人秦宗权也被淘汰出局了,天下大乱并没有因此平息。新一轮的大乱正在酝酿中,现在还不知道谁会得到天下,但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无论鹿死谁手,大唐帝国这个鹿已经是死定的了。即将到来的朝代,再也不称作唐朝,而是不能名状的“五代”。
在这些年的大乱中,群雄逐鹿中原,涌现出大量乱世英雄,著名的有朱温、李克用、王建、杨行密、李茂贞、王审知、钱璆、马殷等,此外还有其他不知名的草头王不计其数。对中央政府来说,这些乱世英雄都已经割据一方,尾大不掉。有意思的是,在黄巢造反之前,几乎所有这些风流人物都曾是严打对象。
朱温的事迹就不要说了,原来是正儿八经的反革命,自从他投奔过来开始,日益位高权重,剿灭秦宗权之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大唐帝国,成为说一不二的人物,就算大唐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生怕惹他不高兴。他势力最大,拥有中原半边天,以洛阳为老巢。
李克用本来是沙陀族首领,祖上多年前就替大唐帝国守土拓边,因为不服从调度,结果和政府翻了脸,一度被政府通缉。后来黄巢攻陷长安,政府见到各方势力拥兵自重,没法指挥,就取消了对李克用的通缉令,并请他来做外援。击败黄巢之战,李克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巢逃窜过程中,他和朱温一起追击,晚上饭局的时候对朱温说了些不太友好的话,险被朱温暗杀,侥幸逃出一命后和朱温结下了死仇。他的气势一度盖过朱温,但不能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在和朱温的争斗中落了下风,后以晋阳为老巢。
李茂贞也是在镇压黄巢暴动中崛起的,他从一个小兵做到一路诸侯,为了跟朱温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资格,曾经大打出手,结果兵败之后一蹶不振。在北方的群雄中,他的实力在朱温、李克用之后,位居第三,盘踞凤翔,割据陇右。他跟朱温曾经大打出手,跟李克用也有过节。
杨行密,庐州合肥人。此人曾经是汪洋大盗,在“严打”中被捕获后参加政府军。杨行密在和秦宗权的作战中逐步壮大,牢牢控制扬州,并以平叛的名义打击附近不听从他命令的势力,成为淮南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争权夺利过程中,因为收容反朱温分子,和朱温结了不少怨,甚至一度兵戎相见。
占据西蜀的王建和杨行密一样,年轻时候也是个不良少年,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后来参军,混得风生水起。黄巢占领长安,皇帝逃到成都期间,王建趁机做大。
王审知占据福建,马殷占据湖南,钱璆占据浙江,刘岩占据广东。这些割据一方的势力都是在黄巢造反初期拉起兵马,浑水摸鱼趁机壮大起来的。不过因为和中原路途遥远,他们只能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法到中原来展示风采。
这几个英雄,表面上还说都是在大唐帝国下干活,实际上不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大分裂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在局部大打出手。天下已乱,新一轮的拳王争霸赛即将开始。这场比赛,绝对不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而是成功了就吃香喝辣,失败了就性命难保,被人挫骨扬灰。若想中途弃权,那也是死路一条。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长期的分裂,每次分裂,既相同又不同。如果把历史看做一出大戏,参加的演员可以分为三类:主角、配角、跑龙套演员。最出风头的就是主角,从战国七国君主,三国时曹操、孙权、刘备,南北朝各个皇帝,到现在朱温、李克用等各路英雄,表现都是一样的:一面承担高风险,一面享受高回报。最惨的是跑龙套的演员,就是底层民众。一面被兵抢被贼抢,一面被兵杀被贼杀,还被逼去当兵做贼。在感叹“宁做太平犬,莫为乱世人”的同时,努力使自己能活下去,别无他求。
在各个乱世中,表现大相径庭的是历史大戏中的配角:各个君王手下的文臣武将。
春秋战国是文臣武将的春天。那时候的武将都很自由,想给这个君王干就给这个君王干,不想跟他干就拉倒。像著名的将领廉颇、吴起、乐毅等,都到不同国家做过将军,没人说他们是卖国贼。
谋士就更不要说了,那时候虽然已经人心不古,但是咨询业刚刚兴起,就像互联网刚刚兴起一样,随便折腾一下都可以赚钱。
如东周西周交恶,西周在东周的上游,东周百姓要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王很是发愁。苏秦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还想赚这一点咨询费,就去对东周王说,我去让西周放水怎么样。东周王说,你若能让西周放水,我重重有赏。苏秦拿了东周的钱,到了西周,对西周王说,啊呀,大王真是打错算盘了,你不放水给东周,不仅饿不死东周百姓,反而指给他们一条致富之路。现在东周百姓都不种水稻,改种麦子了,您若真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放水下去,淹死他们的麦子,等东周百姓改种水稻了,你再给他们停水。这样,东周百姓不听命于大王都不行。西周王一听,这主意妙啊,重重地奖赏苏秦。而事实上呢?东周根本没有种麦子,但苏秦到西周前就安排好了东周种麦子的谣言。西周密探把情报上报给国君,国君一听,大喜,连忙让放水。等西周国君知道真相后,东周的水稻已经长好了,而苏秦也走远了。这家伙出了这么损的主意,拿到两边的咨询费后,代代平安,根本上不用考虑什么职业道德,或者这样做是否会把自己的招牌弄砸。
其他一般的谋士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是到各国到处逛,首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拿到钱后,就拍屁股走人。
三国并立,是继战国以来第二次长时间、大范围的动荡。这一次,谋士武将还是出尽风头,但是和战国不同,武将谋士这些配角和哪些主角搭配变得相对稳定多了。关羽、张飞、周瑜、许褚……谁属于曹操阵营的,谁属于孙权阵营的,谁属于刘备阵营的,分得一清二楚。这时候已经需要讲职业道德,配角如果在不同的主角间客串,不但被人看不起,甚至会失性命。因此,三国之间人才流动极少。像苏秦、张仪这样在不同国家之间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人物,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之后,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又迎来了南北对垒。这次,配角的春天已经一去不复返。北方来的蛮族仗着自己一身力气,作战全然不讲究套路,乱拳打死老师傅,根本不将作为手下败将的汉人看在眼里。众多谋士武将第一次感觉到无用武之地。因为很难跟蛮族混,大家纷纷南逃,引发所谓的“衣冠南渡”。
显而易见,战国以降,到三国、到南北朝,这些历史舞台中的配角基本上一蟹不如一蟹。战国时的配角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独占风骚。三国时的配国虽然有职业规范约束,还是出了不少风头。南北朝时的配角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但至少还会择木而栖,择主而事。
到了残唐五代,众多配角跟着主角只能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了,干得下去就干,干不下去就走。陈寿写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各国的文臣武将,传记就放在各国的书中。传至五代,这一招完全行不通了。像朱温手下的得力干将,都是从黄巢的造反大军来的。他们现在虽然暂时跟朱温,看朱温不行就走,从来没人认为自己生是朱温的人,死是朱温的鬼。李克用、杨行密、王建等人的手下也莫不如此。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分了《梁臣传》、《唐臣传》、《晋臣传》、《汉臣传》、《周臣传》等几部分,还有大部分人物没法分类,只能来一个《杂传》。
五代所有的文臣武将,就像今天绝大多数的打工仔。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国家的灭亡就像一间公司倒闭,坦然面对,极少伤感,到灭掉自己国家的敌国去,照样是做文臣武将。不就是换一个老板吗,到哪里打工不是打工?所以,即将到来的五代可以称之为“打工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