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巴菲特最有价值的11种投资智慧
8835100000012

第12章 重视企业升值潜力,锁定投资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经说过一句话:“选股就像选美一样。你必须第一时间发觉一个少女的潜质,然后教授她仪态、打扮和谈吐方面的知识,接下来你就可以和这位‘准美后’签订合同,由你承担她一切‘投资’,并在将来独占她当选后的奖品。”

巴菲特似乎更能体会这句话的真谛,他在选择投资目标时,总是率先把橄榄枝投向那些具有稳定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在他看来具有巨大升值潜力,在这些企业的价值尚未显现的时候对其进行投资,结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1985年巴菲特购买了大众食品公司的股票,该公司的每股盈余从1979起持续上扬,就在公司收入上升相应带来了公司实质价值的上升,进而促使公司股票上涨的时候,市场却仍以和政府公债获利相当或低于实质价值的价格来对公司做出评估,这在巴菲特看来,显然是愚蠢的。正如菲利普·费雪所说的:“某些具有独特财务状况的公司拥有某种潜力价值,即使该公司持续以低于它实质的价值来出售股票,如果该公司的获利持续改善,到最后股票的价格仍会上升,反映出该公司改善后的素质。”

1979年,如果购买大众食品的股票,每股可以赚5.12美元,股票的市场价值在每股28~37美元之间。相当于有13%~18%的获利率,而当时的政府公债的获利率是10%,以此计算与政府公债相当的价格,大众食品每股应该是51.20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购买每年回报率10%,价值51.20美元的政府公债,一年只能赚得5.12美元。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是完全不同于那些二流企业的,如果能买到某家杰出企业,相对于二流企业的静态价值,杰出企业会有扩张价值,其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所以即使大众食品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跌落时,巴菲特仍不会卖掉他所持有的股票,因为大众食品是具有扩张价值的企业,其市场价格终究会上扬,该公司的经济体制会让其经历长期增长,最终会由增加的每股盈余反映出来。巴菲特似乎感觉到了格雷厄姆理论的缺陷,因为他意识到,二流的企业完全不会有可预期的收入,对一家经济状况历来不好的企业更是不应抱有任何希望,虽然或许会有一段给人以希望的时期,但好景不会持续,终究商业的残酷竞争会排除任何会增加公司价值的长期收益。而格雷厄姆的买下所有廉价股票的方式,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巴菲特在1973年用973万美元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约两百万的股份,并且直到今天他还仍继续保持对该公司的投资。在持续对《华盛顿邮报》投资的二十多年里,他也得到了将近18%的年累计回报率。巴菲特之所以连续二十年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原因是他认为《华盛顿邮报》公司是一个杰出的企业,持续投资必定会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费雪的杰出企业扩张价值理论让巴菲特受益匪浅,他对企业的分析开始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二流企业终究是二流企业,投资于二流企业的人只能站在二流的队列里。对于那些贪图于廉价购买二流企业所带来的那点微薄的好处的投资人来说,时间可以证明杰出企业是天使,而二流企业是恶魔。因为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与二流企业大相径庭,杰出企业以它具有的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如果该企业持续成长,无限期的持有投资会让你最终受益。

而在巴菲特的早期投资中,并没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那时的他坚持的是低价原则,他认为如果以相当低的价格买进一家企业的股票,按照正常的逻辑只要这家企业日后经营能有所改善,他就能从中获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大多数这样的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这让他非常失望。于是他对自己的投资方法产生了质疑,在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这些陷入困境的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个问题又接踵而来,似乎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所以即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入,但到头来还是一钱不值。而且买入时的低价优势最终也会被企业过低的投资回报抵消。

对此他曾经形象地说:“在我刚成为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也约会过几只癞蛤蟆。它们都是便宜的约会,尽管我从来都不是出手宽绰的人,但我的结局同那些追求高价癞蛤蟆的收购者一样。我吻了它,但它们仍然是呱呱乱叫的癞蛤蟆。”卧薪尝胆之后的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价格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本身的状况才是他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因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会弥补初期投资价格上的劣势,而且杰出企业巨大的升值潜力会给他带来更多稳定的额外收益,这是那些价格低廉的平庸公司永远也无法做到的。

就拿投资可口可乐来说,可口可乐在1919年以每股40美元公开发行,如果当时用40美元买到一股,并且持有它直到1994年,包含再投资所有的股息,这一种股票价值会增长到超过210万美元,投资的年累计回报率大概是15.8%,如此可观的收益的确让巴菲特十分满意。有了对企业升值潜力的认识,他便重新开始了他的投资扩张,吉列、美国运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富国银行等卓越的企业先后进入了他的视线,如他所愿这些公司向他递交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巴菲特也以他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投资经验在告诉所有投资者:重视企业的升值潜力,才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