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汉特警官从调查嫌疑人的身份出发,得知这个嫌疑人是一个失业的银行职员,由于背负高额的房屋贷款,希望政府能给予一定的救济。他曾经多次去找政府,并要求能安排一份工作,但那个被射杀的政府工作人员一直以没有适合的岗位为借口来加以推诿。乔治·汉特警官在获得这些信息后,向嫌疑人表示了自己的同情,劝导他供述事情始末,并答应给予他最大的帮助。
就这样,获得理解的嫌疑人向乔治·汉特警官交代了一切。他说自己在高额贷款的压力下,终于没有了任何耐心,决定跟那个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最后谈判,可谈判的结果依然令他大失所望,于是身陷绝境的他决定报复那个政府工作人员。
类似这种调查案件的方式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每天都会上演,而且几乎每次都会得到令FBI探员满意的结果。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做过一项统计,他们发现在对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取证过程中,85%取决于是否运用读心术技巧。简单点说,读心术已经成为FBI能否成功破案的关键性因素。
在训导初入行的FBI探员时,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路易斯·弗里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掌握了读心术,谁就掌控了对方,掌控了案件。”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每一位FBI探员,它对任何一个普通人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只要我们能够深谙读心术的种种技巧并灵活应用,就能顺利走进别人的内心,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成为人生的赢家。
读懂非语言信息的十大准则
我相信每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可以学会解读非语言信息的方法。要是你想成功地解读一个人,不仅需要不断地深化学习,还需要用实践来检验。为了能在学习这一环节上助你一臂之力,我总结了一些重要的准则,它们对你读懂非语言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当你将这些准则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后,它们很快就成为你的第二特性,当然,你是否具备一些理性思维也很关键。
这种学习跟学开车有相似之处。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开车上路的情景吗?你对驾驶技能越关注,车就越不听使唤,你也无法时时注意车外的情况。后来,你找到了坐在方向盘后面那种舒适感,并学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整个驾驶环境中。学习解读非语言信息也一样,一旦你掌握了使用这种交流方式的技巧,它就会变成一种本能,你就能全神贯注地去解读身边的每一个人。
下面是推荐给大家的“十大准则”,它们能帮助你熟练掌握这种技巧。
准则一: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
对想解密非语言信息的人来说,这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要知道,仔细观察对理解身体语言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仔细聆听对理解口头语言的重要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身体语言并不难发现,但人们总是疏于观察,正如那名大名鼎鼎的英国侦探福尔摩斯对他的搭档华生医生说的那样:“你看见了,但是你没有注意观察。”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周围世界的细节变化,因此,也就意识不到周围环境的丰富多彩。一个人手脚的动作也许跟他的思想或目的截然相反,但是却没人发现。
缺乏观察力的人大多不具备飞行员所谓的“处境意识”,即一种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他们的大脑无法锁定周围正在发生事情的切实的画面。这类人的记忆力差得让你感到惊讶,他们甚至对刚进去过的房间都没什么印象。幸运的是,这种技能是可以学会的,我们不用一辈子都过得糊里糊涂。
假如你在观察力方面遇到了“挑战”,千万不要气馁,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用心观察你周围的世界,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你只需要做到让观察——用心地观察——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即可。而且,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行为,是一种愿意付出努力、精力和专注力去学习的能力。观察力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用则发达,不用则萎缩。用心观察是指要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而不仅仅是视觉感官。
准则二:在环境中观察
你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看得越透彻,就越能理解身边人非语言行为的含义。比如,发生了一起车祸,幸存者往往会长时间处于震惊之中,然后会茫然地走来走去,他们的手会颤抖,甚至会恍惚地向迎面而来的车辆走去。这种情况下,交警总是要求大家待在自己的车里,这就是原因所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事故发生后,人们的整个“思考”大脑会被边缘系统所控制,于是人体就会出现颤抖、迷失方向、紧张和不适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上述现象是极其正常的事,属于受困于来自事故的压力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在面试的时候,应聘者刚开始会紧张,然后这种精神上的不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准则三:认识普遍存在的非语言行为
很多身体语言具有普遍性,比如,当人们遇到了麻烦或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时,就会做出紧闭双唇的动作,仿佛要把它们藏起来。这种非语言行为被叫做“嘴唇按压”,是普遍的非语言行为之一。本书所讲述的非语言行为大多具有普遍性。请记住,你认识和解读的非语言行为越多,就越能有效地感知观察对象的思想、感觉和意图。
准则四:解密特异的身体语言
普遍的非语言行为构成了一组肢体线索:每个人的这种非语言行为基本都是一样的。其实,还有一种身体语言线索,它是一种专属于某一个体的相对比较独特的信号。
如果要识别这些特异信号,就需要仔细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方式。你对某个人越了解,或是和对方互动得越久,就越容易发现这种信息,因为你事先存储的数据完全可以令你做出正确的判断。举个例子,当你发现你读三年级的儿子在参加考试前有挠头或咬嘴唇的举动时,你就会明白他可能特别紧张或没有准备充分。毫无疑问,这样的举动就是他缓解压力的招牌动作,以后你会经常看到他做这样的动作,因为“过去的行为是将来的行为最好的预演”。
准则五:在跟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寻找基线行为
如果想探知那些经常与你互动的人的基线行为,你就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常态,包括坐姿、手和脚放置的位置、姿势及面部表情、头的倾斜度,甚至包括他们如何吃东西、喜欢穿什么鞋子等。你需要分辨出他们的“正常表情”和“重压下的表情”的不同之处。
找不到基线行为,你就像那些直到孩子生病才知道检查孩子喉咙的父母。只有多对正常的东西进行观察,我们才能认识和发现不正常的东西。就算只是一次跟某人的偶然相遇,你也应该试着留意对方在最初交流时的基线行为。因为了解一个人的基线行为很重要,掌握了它,你就能知道对方是否背离了常态及这种背离的重要性和其中蕴涵的信息。
准则六:尽量获取多种信息
精湛的应对能力对提高你通过观察获得多种信息的能力大有助益。集合在一起的行为信号如同七巧板的各个板块,你拿到的板块越多,把它们拼完整的可能性越大,然后你就能欣赏它们组成的图案了。举个例子,要是你看见一个人先是一副受重压困扰的样子,紧接着又做出一连串努力保持平静的动作。我可以自信地告诉你,他一定正在某种难以扭转的劣势中努力挣扎。
准则七:关注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一个人的行为是在时刻变化的,这很重要,这种变化会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意图。
行为的突然变化往往意味着一个人正在对某种信息进行加工或调试。如果一个满心欢喜奔向主题公园的孩子被告知公园已经关门,那他的行为马上会发生变化;假如我们从电话里听到不好的事情或看到某个令人伤心的情景,我们的身体会立刻对这种改变做出反射。
行为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下的兴趣和意图,这些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即将发生的事,而精明的观察者总能因此获得额外的情报。
准则八:识别虚假的或误导性的非语言行为
练就这种区别真线索和误导性线索的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除了需要用心地观察外,还需要缜密的判断力。关于一个人的举止的诚实度和某一动作的细微差别,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加以讲解。当然,要想准确地解读一个人,我们不能只在意一点,要综合各种因素一起考虑。
准则九:懂得区分舒适与不适
非语言交流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它们是舒适与不适。学会准确地解读其他人身上的舒适与不适线索,能够帮助我们译解对方的肢体和大脑真正想传达的信息。当你对某一行为的意义有所怀疑时,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行为看起来舒适(如有满足感、幸福感或松弛感)还是不舒适(如表现得不高兴、不幸福、有压力、忧虑或紧张)?一般来说,我们所有观察到的行为都可以归入这两类,即舒适行为和不适行为。
准则十:观察最好别引起对方的注意
要想充分发挥读心术技巧,我们必须要仔细观察他人,并准确地解译对方非语言行为的含义。而且,我们这么做时肯定不可以表现得太明显。很多初次尝试寻找非语言线索的人总会盯着别人看,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值得借鉴的。最理想的境界是,尽管你在观察别人,但对方却不曾察觉。也就是说,要争取做到不被人注意。只要坚持练习,随着观察技能的日益精湛,你迟早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假如你想成功地解密非语言交流的奥秘,就一定要把这十条准则记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探讨两个问题了,即,“我要找什么样的非语言行为”和“它们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在正式解读非语言信息之前,大家还需要了解一下人类的反应机制,也就是人类出现非语言行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