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8826700000004

第4章 “警惕奶奶”和“佛奶奶”(1)

“警惕奶奶”的厚日历

在医院的二楼,住着一个“警惕奶奶”,之所以这么称呼她,是因为——她是一个脑萎缩患者,一直以为现在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而她看人的目光总是充满警惕。

有时,在院子里,会有几十位老人并排坐在一起晒太阳,沿着这个“队列”走过去,大部分老人的表情是安详的,或者说是没有表情的,只有她的表情最紧张,紧紧绷着,好象随时准备反击什么。

与其他老人聊天时,我会问对方有几个孩子,以前在哪里工作等等,这样的问题老人们一般都愿意回答,但问到她时,她忽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然一瞪眼睛,说:“你问这个干什么?你是干什么的?”我一看苗头不对,赶紧把话题岔开。

她九十岁了,只能靠轮椅代步,她让我真正知道了:一个人到了九十岁,即使外表看起来还算健康,但是——确实很老了……一天中午,她在院子里吃饭,我坐在她旁边,看她喝着一碗粥,我惊讶地发现她喝粥时半边脸都在剧烈抖动,这种抖动有点儿像抽搐,但并不是真抽搐那样难以自控,正相反,她在拼命使劲地运动脸部肌肉去吞咽下那碗粥,不过确实,没有这个抽搐的动作,她几乎难以下咽。

那一刻,我几乎呆住了,我无法想象这一刻的她内心是何种感觉,或者说,内心是否有感觉,我真心希望她对此毫无感觉,真心希望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如此苍老与无助,而只是凭生存的本能“拼命”地摄取食物。

能认识“警惕奶奶”并被她逐渐接纳,是因为她的一本厚日历。

她有一本日历,最古老的那种黄历,字典大小,很薄的纸张,上面有大红的日期字样,也有“宜嫁娶”或“不宜搬迁”

等提示。这个日历是她的宝贝,每次到院子里晒太阳,她都带着一个塑料袋,里面的东西每天都不太一样,但始终都有这本日历,很多时候,日历就混杂在破碎了的糕点中间,上面布满了蛋糕屑。

有一次,我看见奶奶在艰难地翻着日历,眼睛几乎贴在上面了,她明显是在查看日期,我走过去帮她,她看了我一眼,这回没那么警惕凌厉,只是请我帮忙撕掉“昨天”那一页。就这样,我们认识了,从那以后,我只要去看老人们,都会顺便去看她,然后帮她撕日历。不过,她对我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也从来没有说过感谢的话,仿佛我在做着一件“应该”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搞明白,她为什么总让我撕日历。

大概是因为我的帮助,她后来对我还算不错,具体表现就是每次愿意和我多说几句,这其中,就包括这样一次谈话:

“这几天有来查户口的。”她说。

“是吗?奶奶,我不知道。”

“你告诉他们,我是清白的,我的档案上干干净净,能证明我是清白的。”

“好的,我去告诉他们。”

“你一定要告诉他们啊。”

接下来的两三天里,她一看见我就说:“我的档案是清白的。”……在那段时间里,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她会以为有人查户口,直到有一天她坐在轮椅上小声地问我:“现在搞什么运动啊?”

“运动,没有啊?”

“肯定是搞运动了,否则……”

“否则什么?”“否则为什么要把我绑起来呢?”

噢,原来是这样。

医院担心很难坐住的老人在轮椅上滑下去摔倒,就用一根布条围着老人的腹部绑一圈,把老人固定在轮椅上,固定得并不紧,其他老人对这个布条都没有异议,只有“警惕奶奶”认为这又是搞运动了,把她给绑起来了。而且她很“顽固”,即使我给她解释多次,她就是不肯相信,最后干脆一言不发,转而自己去对付那个布条,不过布条的扣口是在轮椅后面的,她根本够不着,因此,她经常会耗时一两个钟头来做这件她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老人的“布条心结”。

有一天,我在医院大厅里和“警惕奶奶”聊天,聊着聊着我忽然发现她正盯着某个地方,顺她的目光望去,我发现原来她在看另一个老人及其轮椅,噢,不对,她看的正是老人轮椅上系着的那根布条,她在盯着布条看!

我琢磨着,她盯着别人的布条看,那是不是说她在想:那个人也有这么个东西!

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呀!我立刻对她说:“奶奶,还记得上次我说过的话吗?那布条不是用来绑你的,而是用来保护你的,是怕你从椅子上掉下去,不信……我领你看看,那边有个爷爷也是这样的。”

她没有吱声,而这就是好兆头,因为以往她都是立刻反驳,现在的沉默说明她动心了,我立刻推着她的轮椅向爷爷走去。到了跟前,我把奶奶的手拿起来,放在爷爷轮椅后面的布条上,对她说:“奶奶,没骗你吧,大家都有这个布条,你不能说大家都有问题,都是坏人,都被绑起来了吧?”

然后,我又推着她去另一个奶奶那里,让她摸布条,再去下一个奶奶那儿,还是让她摸,在整个过程中她都很听话,我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这样摸了五六次,她都没说什么,我有种预感,她好像接受了我的话……

事实就是这样,从那以后,一直到她去世,在我们十几次见面中,她再也没有提过布条与捆绑的事,也再没有疑心重重地问我“在搞什么运动”,或者强力辩白“我是清白的”。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解开一个高危老人的心结,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最重要的是,它让我相信,虽然脑萎缩老人的心灵世界并非完全真实,但她们的痛苦——仍然有解,这世上总有一些话语属于他们,像钥匙一样打开他们的心锁,我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话,并说出来。

大声地说出来。

(提醒:许多脑萎缩老人都会对外界心怀恐惧,不过,是恐惧就有原因,只要找到原因,就必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请“无条件坚信”:无论她脑萎缩到什么程度,她的恐惧可以消除。)智斗“警惕奶奶”刚刚度过“是否运动”的风波,没过几天,她又发愁了。

问她怎么了,她的回答让我惊讶:她竟然和“俄语奶奶”吵架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医院靠近门口的小厅里有一棵塑料树,树上有一些塑料果子,有一天,“警惕奶奶”经过这里,突然有些好奇,她凭着残留的一点视力觉得这东西很有趣,就用鼻子嗅那个果子,但没有闻到什么味道,又伸手摸了摸,才知道它是塑料的。而她的举动都被不远处的“俄语奶奶”看见了,俄语奶奶奋力地推动轮椅,向“警惕奶奶”冲去,到了近前,一声大喊:“你想干什么?你在干什么?”

“警惕奶奶”觉得很奇怪,就说:“什么干什么?”

“你为什么要偷果子吃,为什么要偷公家的果子吃?”

“警惕奶奶”一惊,她没事时都怕有事,现在更是蒙受不白之冤,她立刻极力辩解:“没偷,我没偷,我就是看看它,然后摸摸,发现它是假的!”

“假的,不是假的,它就是真的,你就是要偷!”“俄语奶奶”的视力要好很多,但她也太老了,九十一了,也有脑萎缩的症状,分不清那果子是真是假。而且她以前是做校长的,很有威严感。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警惕奶奶”都快掉眼泪了,好在医生及时发现,就笑着把“俄语奶奶”推走了。但这以后,两人就有了矛盾,有时护工推着“警惕奶奶”从“俄语奶奶”旁边经过,“俄语奶奶”就大喊大叫。其实,喊的内容也不一定与果子有关,但“警惕奶奶”就非常紧张……

有一次,在和我聊天时,“警惕奶奶”偷偷问我:“那个老婆子在不在旁边?要是在的话,你把我推到别的地方去。”

“警惕奶奶”怕了“俄语奶奶”,我只好去劝“俄语奶奶”:“奶奶,那天是不是有一个人在大厅那儿摸果子了?”

“对,摸了、偷了!让我抓住了,偷果子,哼!”

“奶奶,您听我说,那果子是假的。”

“假的也不能偷!”

“是,不偷,她就是好奇,想看一看是不是真的,你误会她了。”

“嘿!”“俄语奶奶”不屑地撇了撇嘴,“偷了就是偷了。”

“俄语奶奶”这一撇嘴可是很有特点,头稍扬,脸一歪,嘴顺势撇在一边,口里发出“嘿”这个音,当她发出这个声音时,你说什么她都是听不进去的,基本上,那是她的最后裁决。(这位可爱的奶奶的故事以后详述)

我知道得想别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时还找不到什么办法。有一次,与“俄语奶奶”聊天,当我习惯性地夸奖她时,她的脸上立即笑开了花。我是这么说的:“这个医院很多人都佩服你!”

“是吗?”她脸上笑意盎然,但身子微后仰,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刻意保持着她的风范。

“是,她们说这个医院里只有你还能读报!”

“对!是!对!”她的回答斩钉截铁。

“她们还说你做菜特别好,谁都不如你。”

“她们做菜的时候四处找我,我都不去,我没时间。”说这话时奶奶非常得意,我立刻顺势而入,对她说:“还记得那个摸果子的奶奶吗?”

“哼,小偷!”

“奶奶,她托我给你说几句话。”

“什么话?”

“她想跟你学文化,她说这里只有你会,她说你特别有学问,你是这里最有学问的人!”

说这话时我一直在观察她的表情,她刚开始时还是一脸不屑,后来脸部肌肉一点点松弛,但明显忍着笑容,笑意已经在眼睛里了。

这时她说了一句话:“她说得对,说得对。”

我立刻乘胜追击:“奶奶,她那么诚心学,你就教她吧!”

“不教,不教,我小时候学习就好,全班我第一,多少人让我教,我不教!”

“虽然不教,看在她这么诚心的份上,你就原谅她吧,我看她是诚心想学。”

“原谅……?……原谅……也行。”

“要不,哪天看见她,你和她握个手?”

“握手,我都和她握手了!”

听这话我笑了,我知道她在说谎,但也说明她确实在心里不想再和“警惕奶奶”吵闹了,下一步就是观察效果了。

两天以后,当我再去医院时,我听见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俄语奶奶”在坐轮椅经过“警惕奶奶”身边时,主动打招呼了!这一消息也从“警惕奶奶”那里得到了证实,她非常惊讶、惊慌、甚至还有点恐惧地对我说:“那天,那个老婆子和我说话了……”

(提醒:对高龄老人来说,一生中最核心的个性性格会表现得非常明显,需要善于利用这些个性性格,夸奖和谎言一起用,有时不但让一个老人高兴,而且能化解老人间的矛盾。)

我以为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但没想到,“警惕奶奶”并不领情,并且开始反击了。

过了几天,在大厅里,一个爷爷问我:“你知道吗?那个老太太,总说俄语那个,你知道她以前是干什么的吗?”

“不知道,她是干什么的?”“她以前是舞女。”

“啊?不会吧,你听谁说的?”

“就是那个总哆哆嗦嗦的老太太。”

“怎么会呢?”我这句话有两层意义,“警惕奶奶”怎么会知道这个呢?而且,她连现在是什么年代都很糊涂啊!

那天,我蹲在“警惕奶奶”旁边问她:“那天说你偷果子的奶奶,你知道她以前是干什么的吗?”

“她以前是个舞女,不是好人!”“警惕奶奶”的回答非常肯定,看来,还真是她传播的这个小道消息。

“你怎么知道她是舞女?”

“是你告诉我的。”

“啊!怎么可能?我从来没说过呀。”

“你说了,你告诉我她从前唱歌好呀!”

“所以她就是舞女?”

“对!”

我们的交谈到此为止,我一点点揣摩她的内心逻辑,后来,终于有点弄清楚了,她心里还是非常反感“俄语奶奶”的,但也没什么办法,只是一直在找机会让自己出一口气,听我说“俄语奶奶”以前唱歌好,她心里就把唱歌和跳舞联系到一起,再把跳舞和舞女联系在一起,再把舞女和坏女人联系在一起,最终,“俄语奶奶”就成了旧社会的“坏女人”——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