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8826700000023

第23章 高危老人的生命发现(五)

就是不出去

这些老人,常年生活在医院里,在他(她)们中,有的对医院外的世界非常好奇,即使把他(她)们推到院门口外几米的地方,他(她)们都兴奋不已;不过,有的老人就是不愿意出去,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兴趣都没有,有一次,当我想推一个奶奶到医院外转一转时,她的反应非常强烈:“不出去!不出去!”

“奶奶,我们出去看看有没有好玩的。”

“不出去!不出去!”她一边喊着一边还把手伸向轮椅的轮子,要使用那个手刹,我赶快把她的手拉回来,对她说:“好,我们不出去,不出去。”

还有比这更极端的,有一个奶奶,她就愿意坐在自己的病房门口,成天到晚在那坐着,她居然连几米外的地方都不去,她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半径不超过五米,她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那儿,冷冷地打量着过往的人,偶尔冒出一句话,不知道在说给谁听。

这样的老人多以脑萎缩为主。那么,他(她)们究竟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就是不出去呢?

后来我想,他(她)们好像只对身边这点地方有认同感。我的意思是说,他(她)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还是心怀不解、不满以及警惕,到了他(她)们这个年龄,能让他(她)们觉得安稳的地方越来越窄,越来越小,窄小到只有周围一点点空间的地步,在这里他(她)们觉得安全和舒服,这种安全和舒服应该是最低限度的,几乎就是一种自保的味道。也因此,稍微超出这个范围,他(她)们就觉得不安,那是一种强烈的不安,与某种恐惧类似……

突然爆发的生命力夏天的时候,许多老人在大厅里围成一圈坐着,也不干什么,就是坐着。

这个圈不是特定的,只是像个圈,老人们大多在闭目养神,即便睁着眼睛也显得有点呆滞,在外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人了。

但这时,如果医院收养的弃婴威威出现了,一切就都变了。

威威才几个月,还不能走路,就在这个圈子里四处爬着,而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让人惊讶的是,他就像一束光,他爬到哪里,哪里就被点亮,他点亮的是一个个老人的——目光。这种变化非常明显,老人的目光本是混浊的、凝滞的,但一见到小威威,先是刹那而生的笑容,接着笑容荡漾在脸上,然后眼睛睁开,里面亮晶晶的,接着身体在动,在往前探,最后是伸出手,向小孩伸去……有时小威威离她很远,但她也那么伸着手,口里还嘟囔着什么,一旦孩子扭头看她、或者真的向她这边爬过来,老人就突然凝住了似的,好像有些紧张和兴奋,脸上却已笑开了花,口里几乎在喊叫着“过来,过来,乖宝贝,宝贝”,最后就是“宝贝”“宝贝”地叫,叫得那个亲那个甜啊,即使孩子不向这边来,笑容也在她脸上,并且目光一直跟着小威威,一秒钟也不离开……

九十多岁老人突然绽放的笑容……你见过吗?

这种笑容实在太有感染力了,它跨越了两个极端,一个是萎缩到极点的生命,一个是灿烂到极点的生命,仿佛从败叶到盛开的鲜花,一秒钟就完成了所有的转化。你会感叹生命居然可以在一瞬间有如此极端的变化,仿佛生命到了八九十岁时仍然有某种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也许长期潜伏,但在一个孩子面前就可以喷薄而出……

情感突袭

真的不知道,有的老人居然会说出……那么有意思的话!

有一个志愿者和一个脑萎缩奶奶聊得很好,并且感情越来越深。有一天,奶奶很正式地问这个志愿者:“你结婚了吗?”

志愿者说:“我结婚了。”

奶奶立刻愤怒了:“你结婚了还来看我,我以为你是喜欢我的,你为什么要和别人结婚!”

一句话把志愿者问愣了,他有点哭笑不得,他知道这是一个脑萎缩的奶奶,也听她说自己有时四十岁,有时三十多岁,但她居然真的有三十多岁的……感觉,以及——感情,这大大出乎志愿者的意料,他赶快找个借口跑了。

之后一周,这个志愿者都有点不敢再去看这个奶奶。一周后,他再去看奶奶时,奶奶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么长时间跑哪去了?”

志愿者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奶奶,您今年多大了?”

“我今年,八十五!”(年龄还算靠边)

这时一个大夫从旁边走过,问奶奶:“奶奶,这是你什么人啊?”

志愿者一下又紧张起来,而他听到了奶奶这样的回答:

“他……他是我的……干孙子。”听着这话,志愿者长出一口气:嘿嘿,才一周,奶奶又把那个事情彻底忘了,哎!这脑萎缩老人的感情真是来无影去无踪啊!

在脑萎缩老人的世界里,情感究竟是怎么一会事?……也许,情感真的不是真空,它会在某一刻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境况真的很有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们的精神世界比想象中丰富许多啊!这一点也让人更加欢喜了,真的,脑萎缩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是一个残酷的病,但在这个病所出现的诸多虚幻东西里,情感以及感情也在充分而充沛地活动啊!

而这,就是生命力的表现和希望。

落寞

一个奶奶独自站在二楼的平台上,木然地向下看,显得落寞而又孤独。过了一会儿她发现了我,我向她招手,笑着,她木然地看着我,然后也摆手,但面无表情……我经常在想,她在想什么,她对生活有一种持久的落寞感,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其实不只是她,许多老人身上都有这种落寞以及忧郁的表情,这实际上是他(她)们每天、每月、每年情绪的主色调,这种色调让人觉得似乎总有一些不快的事情纠缠着他(她)们,但实际上没有,问他(她)们时就知道没有,但是,似乎一睁眼,他(她)们心里的感觉就有点雾蒙蒙灰蒙蒙的,好在,他(她)们在这样的情绪里也很安稳,并没有强烈的灰色情绪,仿佛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地方,她的生活并不因此崩溃,但也总觉得不太舒服……

他(她)们,需要外来的阳光。

东方红“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在这个医院里,这个乐曲是某种通行证,我的意思是说,你无法从这些老人身上归纳出共同点,但这个乐曲一出现,或者说这个旋律一出现,老人的眼睛立刻就睁开了,这种睁开让人觉得,他(她)们心中深处的某个回忆出现了,他(她)们一下子在某种恍惚的气氛中,一下找到精神世界某种特质的东西,让他(她)们觉得“自己又是自己”,而这些感觉都很让他(她)们“兴奋”……

有趣的是,很多老人会本能地跟着哼唱,而唱完之后,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仿佛梦游一般,立刻恢复以往那种木滞的状态。

我在与一个奶奶交流时,她明显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的年龄,而在前两天还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试图一点点唤醒她的记忆,但以往提示的方法都不大好使了,比如以往我说“你是不是……”,但这个对她已经没有效果了,仅仅在两分钟前,她问我叫什么,我告诉她,然后我问她我姓什么(都不是名字),她就想不起来了,她本来只有三个孩子,但告诉我说有六个,我已没有办法让她在我的提示中寻找真实的自己。但几乎突然地,那段熟悉的旋律出现了(“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远处一个老人哼着这个旋律,奶奶的眼睛一亮,身子向前一推,随即含糊地哼着“东方红”接下来的旋律,并且明显地——在一个字一个字费力唱着歌词,直到把这首歌完整地唱下来……

唱完后,她的眼睛里有着某种东西,我说不好,有点像……像是一盏要灭但挣扎着不灭的烛火,有点这种感觉,但最终……

还是灭了,她又重新归于一种木然与沉寂。但让我惊讶的是,接下来她竟清晰一些了,在我的诱导下也能说一些“靠边”的话了,仿佛有什么东西让她更接近真实,虽然还不是完全清醒,但这种“接近”非常明显。

(提示:小孩,老歌曲,这是高危老人生命力以及记忆的刺激源,如果可能,让老人经常接触这些刺激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