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8826700000010

第10章 高危老人的生命发现(一)

虚幻人群

有时,在家里,静下心来,想着那些脑萎缩或者老年痴呆的高危老人,会有很特别的感觉。

在医院里,他(她)们是不知道真实世界的人,我生活在他(她)们中间,按他(她)们的方式思考,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又正常。但是,现在我在医院之外,突然觉得很奇妙:全中国有一两千万80岁以上的老人啊,他(她)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他们臆想的年代里,或者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或者是二三十年代,或者是八九十年代……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虚幻”的意识里——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有点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我只是被这一事实震撼着!

想一想大街上的人群,大部分人我们是可以了解的,包括他(她)们大概的想法、基本的情绪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但是,同样在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脑萎缩老年痴呆老人,我们其实一点也不了解他(她)们……他(她)们的目光、他(她)们的情绪、他(她)们的欢笑、他(她)们内心闪过的微妙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是——谜。

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你、我们会不会有一种冲动,想做点什么,哪怕不是为了帮助他(她)们更好生活,而仅仅是为了了解他(她)们,懂得他(她)们……

迷雾

这些老人究竟需要什么?

我们究竟能帮助他(她)们什么?

有时,我觉得对他(她)们的帮助总有一个极限,仿佛登一座山,云遮雾罩中,我们到达体力的极限,实在无法攀登,一抬头,还有一大段山路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真的会有这种感觉,和他(她)们接触越久,越觉得他(她)们有一大片谜一样的东西,参不透。我大概明白他(她)

们一些行为的原因,以及做那些事时他(她)们在想什么。但我无法明白他(她)们为什么偏偏在今天出现了这些举动,想到了这些东西、出现了这些幻觉、认准了这个死理,为什么昨天不是这样,而后天也不会是这样,仿佛有什么在主宰他(她)们,而这种主宰又几乎是随意的……

也许那个主宰并不神秘,也许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那个规律又是什么呢?

好在,自然规律有其可爱的一面,比如,爷爷奶奶在为一件虚幻的事情痛苦,让你觉得根本就解决不了,但两天以后,他(她)们就把这件事情忘记了,忘得一干二净,好象什么也没发生过。这一刻,你真的觉得“自然规律”也有着“志愿服务”的关怀意味,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本质快乐

在与他(她)们有关的规律中,有一点很让人欣慰:

她们很容易对一个人产生好感。

你只要握握她们的手,摸摸她们的头发,说上几句话,她们就会对你有亲切感,就会有点喜欢你了。实际上,他(她)们不能看报纸,不能听广播,也不能看电视,平时也少有人与之交流,他(她)们对外界的感觉几乎是空白,而内心对“感知外界”的渴望却在一天天加大,不要说有人和他(她)们打招呼,以及对他(她)们微笑,即使有人从他(她)们身边经过,他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她)们也会有点兴奋。

我曾无数次看到这样的情景,他(她)们躺在床上,这时有人从他(她)们的病房经过,仅仅是一个人影一晃,他(她)们就立刻从床上坐起来,然后朝门口看。其实,按正常思维来说,这人是不会再走回来了,但他(她)们或者相信那个人还会回来,或者相信还会有另一个人走过,就始终盯着门口看……

因此,当有人对他(她)们打招呼与他(她)们说话,他(她)们的兴奋可想而知,而一旦有人和他(她)们说了几次话,他(她)们就非常幸福了。

对他(她)们来说,他(她)们体会着一个人最基本最本质的快乐:有另一个人存在,并且对他(她)们表示友好。

这种快乐,施之容易,得之也易,这,也是岁月对高危老人的垂爱吧。

安乐死?

他(她)们老了,太老了,许多清醒的高龄老人都跟我说过,希望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说的方式也差不多,比如:“人为什么要活这么久啊!”“我死了,孩子们就不那么辛苦了。”“人活太长不好,八十岁就可以了。”“我希望能够早点走。”“走得早就不用像对面病人那样,一动不动躺在床上打鼻饲、多痛苦!”等等。

这些老人对死亡的期待近乎由衷,他(她)们目光中甚至有一点“向往”,对此,我开始很惊讶,后来我就平静了,这是他(她)们真实的想法,但每一天他(她)们仍然安静地度过,不会真的自杀,这是他(她)们真实的生活。

而这也就触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安乐死。

许多清醒的高龄老人都和我提到这个词。

我当然是反对安乐死的,看着这些高龄老人,你会真切感受到人是“社会动物”,即你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既然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也许真的无法选择死亡,你选择了安乐死,你的孩子们就要在内心中承受挥之不去的自责,一种与理性无关因此无法缓解的自责,同时还要承受别人的指责……

安乐死,对老人来说也许意味着安乐,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心灵灾难。也许你会说这是老人自己的事情,本来就由老人自己决定,与儿女无关。是的,这是老人自己的事情,但决定要由儿女做出,你不能指望社会去听从一个九十多岁、脑子还有点迟钝、一身疾病的老人所作出的决定。

他(她)们没有权利决定什么,即便是自己的事,你可以说这是老人的无奈以及残酷,但这也是社会对老人的保护,取消其某些自然权利,以保护更多社会权利;取消其某些精神权利,以保护其某些身体权利……

另外,即使子女内心再开明、再坚强,他(她)们也无法说出那句话:“安乐死吧。”

这句话像一把刀落下,刀下是养育了自己几十年而现在像婴儿一样柔弱的父母。

宝贝

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她)们就是我们自己,他(她)

们就是在替我们生活,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让他(她)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有人以这些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

另外,如果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家庭,那么出生不久的婴儿是宝贝,我们是成人,这些老人就是另一些宝贝,他(她)们在极度的苍老以及无助中看着我们,我们的内心为之柔软,信念却为之坚定:相信能为他(她)们做的事情,没有止境,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