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新力:江宁民企创新故事
88229500000005

第5章 盛庄:穷则思“创”,小小菜篮子做出大文章

刘巧琴

“五年前有人问我,菜市场会消亡吗?当时我的回答是,绝对不会。”古色古香的会议室里,素朴典雅的长方形红木桌旁,一身黑色连衣裙的盛庄集团董事长刘巧琴,坐得挺直而有精神,她平静却坚定地重复着当年的话语,“大型商超的高速发展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都在改变,但我还是相信,菜市场所蕴含的那种市民文化,那种好滋味、烟火味、人情味,是无法被替代的。”对刘巧琴而言,做菜市场,开始是谋生,后来是喜爱,如今是事业,从敢为人先到孤注一掷,从步步为营到凤凰涅槃,二十多个年头,她如履薄冰、巧同造化,“每一步都是被逼着在前进,因为企业家的本质就是持续创新,尤其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练好内功,然后铆足劲头搞创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起步 1991

失地农民带400块创业,6年时间赚了近百万

20世纪90年代的江宁,楼房不多,道路不宽。随着城市扩张和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群体被催生,刘巧琴也是其中一员。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大概是初生牛犊不怕虎,22岁的她带着400块钱踏上了创业之路。“说实话,我是被逼上梁山的,为了生存,我要活下去,最初没想过要做成什么样,也不知道未来市场会有多大。”她推着小车,卖起自制卤菜,每天天没亮就出门,直到万家灯火才回家,然后再准备第二天的食材,周而复始地连轴转,没有抱怨,也不曾停下,到1997年,靠着一双手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卤菜在江宁很受欢迎,6年时间我赚了将近100万,原来单位一个月工资才38块钱,1991年的时候我还想着,能赚到5万块这辈子就不愁了。”或许是性格使然,刘巧琴注定不是池中物,她就像一匹实干、能干的战马,扬鞭奋蹄,奋斗不止;又或许是与餐饮行业的不解之缘,初尝甜头的她不甘心守着小作坊过日子,只一心想在这个领域继续开辟新的疆土。

低谷 2000

生意不好做又被人坑,当年穷得连袜子都买不起

马云说过,野心成就创业者,刘巧琴却更务实些,创业不能单靠欲望,能力必须配得上野心。“我起点很低,也没有走出去看过,脑子里只有经营观念,完全没有管理理念,不懂财务,也不会用人,什么都要自己来,30岁出头的年纪,身体已经透支,常常头晕目眩,这样是不可能走长远的。”于是,她开始读书上课,花了很多时间到各地取经,暗暗为心中的企业蓝图积蓄力量。

2000年,朋友告诉刘巧琴,百家湖街道有个太平社区要对外出租,周边有四五万常住人口。“我一听就觉得有商机,想都没想就过来了,跟管委会领导一番交涉,很顺利地拿下了这栋楼的经营权,也就是现在的太平菜市场,算是做起了管理。”自此,刘巧琴从个体转向企业,心心念念的财务部、品牌部也陆续提上了议程。

然而,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人,也鲜有一帆风顺的创业路,很快,刘巧琴就为自己的年轻气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租的是政府的房子,常常听到闲言碎语,说我一个女人怎么这么有本事,用那么低的价格租到这么好的楼。”一气之下,她买下了整栋三层小楼。“当时是‘非典’期间,经济萧条,生意不好做,装修时候又被设计师坑了,关门也不是、营业也不行,那一整年穷得连袜子都买不起。”最困难的时候,刘巧琴每天都要看《康熙王朝》,她总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前后看了八遍。

而大时代并没有辜负创新者,随着江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后,江宁人民对商业升级的渴求,车到山前必有路,刘巧琴最终还是渡过了难关。第二年,刘巧琴的盛庄大酒店开业,凭借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和精致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那时候生活水平提升,人人都开大酒店,我也追求当时的风气,必须承认,有点虚荣心作祟的因素。”回忆早年往事,这名当家人感慨万千,一路走来的摸爬滚打,让她看到了人脉、经验、资金这些因素,在推动创业者向前走时起到的巨大功用。

洗牌 2013

全力转型,打造“互联网+产供销”产业链

2013年,全国餐饮行业一片萧条,好多酒店被迫停业倒闭,刘巧琴却敏锐地认为,这是餐饮行业的一次“洗牌”,是挑战更是机遇。她及时调整思路,全力转型,酒店开始走大众亲民路线,推出实惠、平价、可口的菜肴,使得盛庄餐饮的效益不减反增。第二年,她将盛庄酒店升级为盛庄渔村,颠覆传统餐饮模式,把乡村文化搬进城市,把厨房搬进餐厅,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

随后,她又紧跟江宁打造美丽乡村的步伐,先后在谷里世凹桃源开设烟岚阁分店、在大塘金开设盛庄大塘小厨店,主营农家养生菜及谷里水库鱼、乡村菜,每到周末,景区人山人海,给店里带来了大批食客,效益良好。

此外,刘巧琴还积极参与江宁区新农村建设,在禄口街道承包了300亩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打造南京盛庄映山红百果农业生态园,未来还要开辟特种水果种植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高效水产养殖基地三大板块,建设当地农业领头企业,同时带动周边文化旅游项目。“主要业态是农场、菜篮子、酒店,菜篮子有线上线下,我们打的口号就是从田头到碗头,直接从农场对接到市民家,通过互联网打通中间四五道环节,建立一个空中商城的概念。”

至此,刘巧琴成功打造了一条集高效农业种养殖、农产品交易、餐饮为一体的产供销生态产业链,城乡结合,多条腿走路。但是,在行业危机和新理念的轮番冲击下,她开始思考:创新一定意味着颠覆吗?企业的健康不再以多快速度膨胀,而在能否持续,她开始强调品牌与服务的价值,意欲打造独有的刘姐菜篮子品牌,逐渐将企业的功能从管理转向服务。

蝶变 2018

智慧菜场亮相,积分未来或能兑换股东

追求无止境,创新同样没有终结。“智能支付、农药残留快检、菜品明码标价……”经过漫长的等待,前不久,运用大数据后台管理的“智慧菜场”正式亮相。

刘巧琴告诉我们,智慧菜场共有五大亮点。其一,运用电子摊位屏及大数据后台精准监测菜品来源等可追溯信息。简单来说,商户及市民可以清楚了解到某个摊位从早到晚的销售情况、哪些菜最受欢迎等。其二,保留人情味与烟火味。“虽然是超市一样的格局,但市民依然可以讨价还价,商户可以自行修改电子单价”。其三,支付方式多样化。微信、支付宝、银行卡都能用。其四,市民免费办理会员卡,购物采取积分制,一元一分,年底不清零,“积分可以兑换牛羊肉、农产品,或者去我们的农场钓钓鱼、拔拔萝卜”。其五,未来消费也可以兑换股东。“这个主要针对酒店,目的就是告诉我们的市民,来我们刘姐菜篮子消费,资源会越来越值钱”。

在刘巧琴眼中,菜市场的创新就是两点,线下更有吸引力,线上更加惠民便民。作为华东区域第一家智慧菜场,她计划着未来要将刘姐菜篮子这种智慧模式复制到全市甚至全国各大菜市场。两个小时的对话,“O2O”“大数据”这些互联网公司所把玩的词汇,她总是信手拈来。

商户创新层出不穷,网红、抖音、APP这里都有

83岁老大爷:独特的大数据销售经

来自淮安的冯大爷今年83岁,他是最早入驻太平菜市场的一批商户,16年间,他从淮安老家带来了同村8户人家,在这片热土发家致富。“周围这么多菜场,数这个第一名,每天人流量有12000—15000人次,好的时候我一天就能卖1800块钱。”冯大爷一边利索地给顾客称重,一边毫不吝啬地夸了起来。

“早上4点起,5点来菜场,别看我80多岁了,身体好着呢。”十多年过去,冯大爷早已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销售经”:“第一种是戴眼镜的人,这一类人一般比较细致,他们要价格便宜;第二种是年轻人,他们看中环境,喜欢干干净净的菜;第三种是做着指甲的小美女,她们热爱生活,不怕贵从不还价,就要菜好。一般顾客还没走近,我就能知道他会买什么、买多少了。”刘巧琴在一旁开起玩笑,“这分析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绝对是长期互动的结果,背后有大数据的支撑”。

冯大爷还有个特别的习惯,他每天都要进5斤葱蒜,不卖只送,在他看来,做生意就要有不怕吃亏的精神,一来二往,回头客也就多了,这大概就是刘巧琴一直强调的,独属于菜市场的烟火味和人情味吧。我们了解到,日后菜市场管理方准备将冯大爷打造成网红商户,“给他定制一套服装穿上,粉丝们肯定争相跟他合影”。

豆腐脑团长:整合20家小吃做线上销量翻一倍

“有一个周末,我一朋友开车来菜市场,还捧着一口锅,我看见了就问她干吗,她说你们这有好吃的,我这个朋友是很有生活品质的,她说好吃那肯定不一般。”刘巧琴跟着朋友走到菜场后门,这才发现,一家豆腐脑摊位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朋友告诉刘巧琴,自己是无意中点到这家早点外卖,其品种多、口味好,所以周末特地赶来捧场。刘巧琴这才发现,这家豆腐脑店已经悄悄整合周边20家小吃,做起了线上生意。老板俞先生一边打着豆腐脑,一边谈起自己的创新之举,“我也是歪打正着,人家都说外卖生意好做,我就试试,然后想着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天天吃,肯定会腻,就拉着边上商户入伙,结果大家都挺积极的”。

如今,菜市场的小吃一条街自发形成了美食团,俞老板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团长”。几个月试营业下来,各家的销量都翻了一倍,“每天店里能卖两三百碗,线上也能卖出这么多,月销量能达到5000单,而且清一色好评”。

“栗子西施”:拍抖音教程栗子要这么剥

“全国栗子界最漂亮的女孩,就在我们这里。”在太平菜市场里随便拉个商户问,没有人不知道“栗子西施”赵丹。

刘巧琴说,企业目前正逐步从做管理转型到做服务,“栗子西施”就是他们重点打造的第一个“网红”,“小姑娘本来就好看,自从有了这个名号,她更是每天都打扮得美美的,我们菜市场前段时候弄了个抖音号,效果很好,就让她也开了一个”。

面对镜头,赵丹有些不好意思,用装栗子的袋子遮住了半张脸,她说自己原本不太玩抖音,也没想到就这样成了菜市场的“红人”,还时不时有人慕名前来,“我也没什么才艺,就在抖音上教怎么剥栗子又快又整,大家现在看到我都特别热情打招呼,生意好了很多,过两天我再拍个慢速的,那样看得更清楚”。

跟“菜一代”因循守旧的观念不同,赵丹有独特的创新销售方式和原则,“我们家栗子晚上九点半之后半价卖,虽说隔夜也能吃,但毕竟水分少了影响口感,时间久了口碑肯定变差,我觉得该舍就要舍”。

田亮蔬菜:做高端定制生意对接小区送菜上门

说起太平菜市场的创新,有一个商户不能不提,田亮蔬菜,80后小夫妻在铺位不佳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思维实现了逆袭。老板娘田嫂原本是一名药业销售,2016年辞职专门帮丈夫做蔬菜生意,她的观念就是,要后来居上就必须特立独行。“我每天跟顾客互动,发现越有钱的人家越在意食品安全,他们一周买菜能花到1300块,一年就是6万块,如果我能把这个层次的客群垄断下来,还愁没生意吗?”

紧接着,田嫂在百家湖几个高档小区做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家庭没有时间买菜,便打起了“送菜上门”“高端定制”的主意。“我做了个链接,以刘姐菜篮子作为品牌依托,这样大家也比较信任,然后拜托熟客还有朋友在他们的圈子里扩散,定期帮一些家庭配送两三天的食材,并且根据我对他们口味的了解,配送鸡鸭鱼肉。”日子久了,田亮蔬菜逐渐与菜市场其他品类的商户结成了联盟,现在还接入了美团平台,可供选择的菜品超过千种。两年下来,田嫂的老顾客已经超过200个家庭,“刘姐菜篮子素来以诚信立本,我每次送完菜都短信顾客,哪个菜不满意免费退换,他们都很信任我,让我做主,最多的人家订了200多次了”。

刘巧琴说,目前盛庄企业层面正在开发自己的APP,正式启用后将会帮商户节省一笔不小的平台费用。

企业创新 告别脏乱差,塑造业内标杆菜市场

十年前,说起菜市场,你首先想到什么?拥挤的人群、明显的异味、嘈杂的叫卖声,还是见怪不怪的缺斤少两?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或因喧闹脏乱的环境,或因影响附近交通,越来越多的菜市场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那时候的太平菜市场同样因为脏乱差显得与江宁周边地区日益美丽繁华整洁格格不入,作为掌门人的刘巧琴,再次被“逼”着作出改变。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我们菜市场买菜,他就跟我说,你们这个菜场,进来的时候一双干净的皮鞋,出去的时候都变成泥鞋了,还有那些小贩往绿叶菜上面喷水,这喷的都是什么水啊?干不干净啊?”朋友的吐槽刺痛了刘巧琴敏感的内心,她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难为情,但正是这番质疑,让这个女老板痛下决心:要改造菜市场,要改变老百姓的刻板印象,要做成业内标杆。

接下来的几年,学习、取经、调查研究。刘巧琴考察了国内多家同类市场,甚至远赴日本、美国的先进农贸市场,终于心中有底了。她自筹资金800万元,将市场提档升级。走进菜场中央,宽敞的道路干净无水,地面铺设了防滑地砖,各个摊档前使用了统一的标示栏,上方红绿撞色的吊顶,配上红色灯罩显得温馨柔和,空气中弥漫着蔬果的鲜香,商户们穿上了统一的马甲,站在摆放整齐的柜台里,招呼着前来买菜的市民,忙得不亦乐乎。

改造后的太平菜市场先后三年被评为“南京市绿色样板市场”,刘巧琴也算实现了“做一个标杆”的目标,让菜市场以更极致的姿态回归大众视野。再回首这段经历,她感慨万千,一定要珍惜别人的批评,因为这些声音会逼着你进步。

理念创新 商户、员工变股东 创新方式留住人才

伟大的管理学家卡耐基大师说过,如果把我的工人带走,把工厂留下,那么不久后工厂就会生满杂草。如果把我的工厂带走,把员工留下,那么不久后我们就会拥有一个更好的工厂。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员工才是根基,无人则止。在刘巧琴看来,盛庄有今天靠的绝不是一己之力,员工的贡献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商户也是我的员工,我们总说人才引进,其实最合适的人才就在身边”。

为了让员工增强使命感,提升工作动力,刘巧琴提出了商户变股东的创新想法。“以品类来测算,每个品类评比出前两名,我送他们股份,激励别人追赶,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新进的高学历人才,同样采取期权激励手段,“比如某个员工月薪1万元,我每个月给他发5000元,5年后给他配股30万元。”

目前,南京市共有410家传统菜市场,其中不少家生意冷清,缺乏火候,刘巧琴计划在两年内新开加整合50家菜市场,将太平的模式复制过去。“到时候可以把优质商户或优秀员工变成合伙人,因为他们有能力也有资金,然后我们共同投资,大家都是主人翁。”

观念创新 扶贫观念也要创新 企业走向精准扶贫

“保安老婆患重病,企业给他入股;新入驻商户遇到困难,企业借钱给他;2016年洪水灾害,企业发动捐款;江宁发现寒门学子,企业也要尽一份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巧琴力所能及地帮助着每一个有需要的身边人,员工都亲切地称她刘姐,“还有太多人需要帮助,我只能做得更好”。

刘巧琴是商界女强人,但她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民革党员。前两年,刘巧琴跟随民革中央组织走访贵州深度贫困县,此行彻底改变了她脑子里的扶贫观念:扶志、扶智,都远胜于扶贫、扶困。“我当时就问当地部门,你们那山上可以种经济作物吗?靠山咱就吃山,简单的种植也不需要多高的技能,给当地人一些就业机会,种植出来的作物可以运到我们这来,要先让那里的人学会自立自强。”众所周知,“三农”问题是民革的聚焦重点之一,刘巧琴的扶贫创新恰巧与自己的工作不谋而合,自己做的这些事也是希望把山珍真正送到寻常百姓的碗里。

刘巧琴说,从没想过自己的事业能跟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扯上关系,“十九大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其实,农民跟市民有了幸福感,我们做企业的也就有了成就感,员工都说我们做的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是值得一辈子骄傲的事情”。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让刘巧琴在企业的日常帮扶上也有了新的感悟,“贫困的家庭还是会给他们一些资金上的捐助,但是对孩子的帮扶要立在教育上、就业上,定期让我们的高管到职业学校去做培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到我们企业来实习工作,甚至成为我们的股东,给他们赚钱的技能和机会,远比给他几百几千块钱有用”。

卢梭曾经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刘巧琴的创业路就是这句话的鲜活写照。27年如白驹过隙,这名女掌门人始终没有忘记帮农民增收、让百姓吃上放心菜的初衷,从太平菜市场到盛庄集团,商场上,她睿智果敢;精准扶贫领域,她同样是行善积德的领头人,对每个人都怀有一颗善良之心。

“前不久,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备受鼓舞,党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态度给民营企业吃了定心丸,作为民营企业家,我们能做的就是心无旁骛地继续创新创造,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刘巧琴说,自己根本停不下来,一是出于热爱,二是因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