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愿你往事不回首,余生不将就
88220100000004

第4章 人生哪有准备好的时候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有将事情完善和将生活变得更好的机会!

玩电子游戏的时候,总会有个“READY GO”。我们总是急切地按下那个键,然后进入游戏,获得它带给你的快感。游戏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重新来过,无数次地重新来过。而人生,当你做事情的时候,特别是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纠结,因为,人生没有重新来过的键。

我以前是个做培训的,每次上课前,都要花费一些时间备课,通常半天的课,我至少会花费一个礼拜去准备。甚至,什么时候抛什么段子,举什么具体的例子,并且对于台下会给到什么反应都会做一个预判。比如学员们给出赞同的反应,我要怎么往下走课,如果学员们给出反对的反应或者其他激烈的反应,我该怎么安抚他们的情绪等。

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总是要深呼吸一下。未必是真的准备好了,我是在告诉自己,是的,你准备好了!当我的课表排得很满的时候,即使是我自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总还是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后来,我想明白了,所谓工作,不过是单位时间内,交出的相对满意的答卷。而每个人对于“优秀”的认知不太一样,而我只是尽我能力给出一个答案。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在脑子里面过一遍我的课。很多时候,当我默背整个课程逻辑的时候,总会在某个逻辑点出问题,怎么都串不起来,然后,我就需要回放一遍做好的PPT,再次强化一下记忆。等上完课后,再去复盘,总是还能挑出一堆刺。心里告诉自己,下回这块可以做得更好,那块的互动还要注意控制节奏,表达重点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给学员哪些点,更容易让他们记住等。

我发现每次上课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每次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可是,一节课对着同样的人只能上一次。即使有些大课,我可能在半年内上了二三十次,但在复盘的时候,我还是能找出面对不同学员“破冰”时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不同团队的学员对于同样的课程设置的反馈是不一样的。

有一段时间,我密集地见了一些项目创始人,以及一些基金的负责人。他们多数人会说一个相似的概念:我觉得时间点还不到,我觉得好像时机还不成熟。

创业、投资从来不是个快活儿。它不是今天把种子种下去,明天就会收获惊喜。这个“时机点”的酝酿和预判都在每一个CEO的感性体会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帮助他们看项目,其实也不能替代CEO去做具体的决策,没有谁会比创始人本身更了解这个项目。但是,创始人的感知未必正确,往往创始人对于项目的思考和判断,是戴着脚链舞蹈,是在自己原本的思维模式下的打圈,旁观者或者愿意帮忙梳理的人,都在干着一个活儿,就是把创始人拉出自我认知的圈子。只有将他们抽离出他们熟悉的环境和思维,他们才有可能拥有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我有时候会很冒犯地问他们:“你投的这个项目,你能给我讲讲你的逻辑吗?”我是一个逻辑能力一般的人,但还是天天追着人家让他人讲逻辑。我认为,人真的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一切皆可讨论。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也都处于时代的局限中。讨论的过程以及带给我启发的过程,可能比一个具体的结果更让我爽。因为在阐述每一个具体的思维逻辑的过程中,在计划具体落地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坑”在前面等着你。

我们总有一个幻觉,觉得每一次倒霉的时候,好像都是自己过往人生倒霉的峰值了,可是上帝总会让你跌到更深的“坑”里,笑着看你如何爬上来。当我们看到一个事情在一段时间里成功的时候,我们总有很多赞美之词去评价它。可是等这个项目在下一个时间里落寞到无人问津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很多激烈之词去批判它。

可是,人生长着呢,时间多着呢!即使是ofo小黄车的创始人戴威,我觉得他也还是有再战江湖的可能性,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想戴威更能感悟到人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曾看过一个画展,那些画家的作品风格不在文艺复兴的风格内,这些“不入流”的画家们组成了一个“落选者联盟”,毋庸置疑,他们在当时的法国主流圈里面不受人们待见。但是,后人却把他们的作品视若珍宝,因为他们的作品不是主流的风格,但具备很多的独特性,甚至开创了后来的“印象派”,所以被后人珍惜和歌颂。

所以,人生这件事,真的有准备好的时候吗?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质就是个意外,你爸爸妈妈那么多基因,组合成独一无二的你,你生出来之前,绝对不会跟你爸爸妈妈打个招呼说:“哎哟,您瞧好吧二位!我来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而你出生后,经历的诸多事情,不管是高考的前夜,结婚的前夕,还是公司做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甚至你自己孩子出生的前夜,人生抛给你的每一个选项,大部分时候都是不给你解释也不允许你改选,甚至你根本来不及也不能准备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那还不如一闭眼一握拳,嘿,哥们儿,上了!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有将事情完善和将生活变得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