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信卫星事业的发展起源于60年代。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此,我国开始了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
1984年4月8日,经过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多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在这一天将东方红2号--中国国产静止轨道实验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将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和15路声音广播传送到新疆、西藏、云南等边陲地区,使那里的人们可以和首都人民同时收看、收听到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揭开了我国应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序幕。
为了加强我国卫星应用的步伐,迅速扩大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在国内通信卫星尚未投入使用前,国家决定在加速国产通信卫星研制的同时,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作为过渡。
1985年10月,我国租用了印度洋上空、东经66度轨道上的国际通信卫星5号星(IS-V)的转发器,以此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1988年3月7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甲),定点于东经875度,从此,开始了使用以本国卫星为主、租用国外少量卫星为辅的卫星电视广播传送体制。
1990年4月7日,我国为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发射了亚洲卫星1号。它是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英国大东电报局公共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和合作经营。亚洲卫星1号拥有24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输出功率82W,具有36MHZ带宽,可传输一路高质量电视或300路电话。
进入90年代,中国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更为普及。中央电视台的第1套节目用东经875度的国内实用通信卫星A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848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向全国传送。
给各地转播台和有线电视台、站提供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第1套节目用东经965度(前)苏联的“静止-14”卫星第7号全球波束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825MHz,接收为右旋圆极化),于1991年7月1日,正式开始向亚洲、澳洲以及东欧、东非传送(过去曾使用过东经66度国际5号卫星),主要为我国驻外使、领馆人员收看国内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服务。
中央电视台的第2套节目用东经875度卫星B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928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向全国传送,给各地转播台和有线电视台、站提供节目。
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用东经1055度亚洲1号卫星北部波束第11号转发器(中心频率为4120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以NTSC彩色电视制式传送。它主要为采用N制电视制式的港、澳、台地区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