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走与众不同的道路而成功的不乏其人:孙中山没有走改良派的道路,推翻了清政府;毛泽东拿起了枪杆子,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事情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在这里,我们不妨讲一下台湾IT业崛起的例子吧:
台湾IT产业起步时没有自己的品牌与核心技术,又没有本土市场可以依托,但是台湾人却依然把IT做得红红火火,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湾人在搞大制造方面,比美国人比日本人都“专精”——“每一分每一厘钱都要去省”。
在美国,开发一个大制造产品,有40%利润才做。如果利润在15%~20%以下,就放弃了。日本制造比美国有竞争力,大概是在20%~10%利润之间。而台湾在5%~8%之间就可以做得很好。正是因为台湾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所以他们才一次又一次地接到了国际上大的订单,终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T生产基地。
走与众不同的道路,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发挥我们的特长。要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产业不可能具备全方位的优势,你可能这方面不如别人,那方面不如别人,但是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否则,你将无法在产业的链环中立足。台湾IT产业的崛起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自己的责任由自己来承担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责任。实践、磨炼是最好不过的生动教材!
1920年,有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自己的责任需要自己来承担,我们不仅有逃避的双脚,我们还有承担责任的双肩。
潜能激励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开发潜能时,没有人会带你去钓鱼。”
魏特利有幸在年少时,便学会了自立自强。他父亲在二次大战时身在国外,当他九岁时,在圣地亚哥附近,有一个陆军制炮兵团,驻扎的士兵和他成了好友,以消磨无聊的闲暇时间。他们会送魏特利一些军中纪念品,像陆军伪装钢盔、背带及军用水壶,魏特利则以糖果、杂志,或邀请他们来家中吃便饭,作为回赠。
魏特利永难忘怀那一天,他回忆道:
“那天我的一位士兵朋友说:‘星期天上午五点,我带你到船上钓鱼。’我雀跃不已,高兴地回答:‘哇哈!我好想去。我甚至从未靠近过一艘船,我总是在桥上。防波堤上,或岩石上垂钓。眼看着一艘艘船开往海中,真令人羡慕!我总是梦想,有一天我能在船上钓鱼。噢,太感谢你了!我要告诉我妈妈,下星期六请你过来吃晚饭。”’
“周六晚上我兴奋地和衣上床,为了确保不会迟到,还穿着网球鞋。我在床上无法入眠,幻想着海中的石斑鱼和梭鱼,在天花板上游来游去。清晨三点,我爬出卧房窗口,备好鱼具箱,另外还带备用的鱼钩及鱼线,将钓竿上的轴上好油。带了两份花生酱和果酱三明治。四点整,我就准备出发了。钓竿、鱼具箱、午餐及满腔热情,一切就绪——坐在我家门外的路边,摸黑等待着我的士兵朋友出现。”
“但他失约了。”
“那可能就是我一生中,学会要自立自强的关键时刻。”
“我没有因此对人的真诚产生怀疑或自怜自艾,也没有爬回床上生闷气或懊恼不已,向母亲、兄弟姊妹及朋友诉苦,说那家伙没来,失约了。相反的,我跑到附近汽车戏院空地上的传货摊,花光我帮人除草所赚的钱,买了那艘上星期在那儿看过、补缀过的单人橡胶救生艇。近午时分,我才将橡皮艇吹满气。我把它顶在头上,里头放着钓鱼的用具,活像个原始狩猎队。我摇着桨,滑入水中,假装我将启动一艘豪华大油轮,航向海洋。我钓到一些鱼,享受了我的三明治,用军用水壶喝了些果汁,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日子之一。那真是生命中的一大高潮。”
魏特利经常回忆那天的光景,沉思所学到经验,即使是在9岁那样稚嫩的年纪,他也学到了宝贵的一课:“首先学到的是,只要鱼儿上钩,世上便没有任何值得烦心的事了。而那天下午,鱼儿的确上钩了!其次,士兵朋友教给我了,光有好的意图并不够。士兵朋友要带我去,也想着要带我去,但他并未赴约。”
然而对魏特利而言,那天去钓鱼,却是他最大的希望,他立即着手设定计划,使愿望成真。魏特利极有可能被失望的情绪所击溃,也极可能只是回家自我安慰:”你想去钓鱼。但那阿兵哥没来,这就算了吧!”相反的,他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仅有欲望不足以得胜,我要立刻行动,要自立自强,自己开发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沃土——潜能。
大胆怀疑权威
为人不能不谦虚谨慎,但是,面对权威的时候,我们也不要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善于思索、敢于怀疑的人,在生活中才能不断进步。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当时宗教神学观的叛逆,是大胆怀疑的产物。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而是仍然富有怀疑和进取心。有一次,他读着刚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书,作者引用比利时一位学者发表在权威杂志《比利时皇家学会会报》上的一段实验资料:用近亲的兔子交配许多代,丝毫没有发生有害的后果。人们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习惯于不去怀疑。但达尔文认为,这一实验报告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写信给那家杂志,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实验是否真实。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复,那个实验报告是伪造的。
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知道虚怀若谷对科学的价值。因此,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贬低旁人的做法,面对别人的这种行为,他会直言相告:“反对您加在我们那些伟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惯常认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极为重要,至少在科学家方面是这样的。”
爱迪生与爱因斯坦的分歧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判断,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据传,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
“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
“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
这两位科学巨匠的对话是发人深省的。爱迪生是专攻应用技术的“发明大王”,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要求助手有广泛的知识,对各种常用的数据资料能诵背如流,据说他的招考试题有时多达一百三十个。而爱因斯坦是专攻理论物理的“开拓大师”,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的不是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进行有效的思考。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约会,朋友没有按时到达,他便不停地来回踱步,思考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半小时后,那位朋友匆匆赶到,抱歉地说:“对不起,耽误您的时间了”。爱因斯坦却得意地说:“我得感谢你呢,这段时间没有浪费,我已经思考出来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关于英国女王的日常行为的习惯
细节组成了别人对你的评判,堆积成了你的形象,站相坐姿,尤其不可等闲视之。
首先来听一个关于英国女王的故事。这位80岁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虽然出身帝王之家,但她的家庭并不幸福。她26岁开始参加工作,一做就是50多年。在许多人眼里,当女王堪称世界上最舒服的职业,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笑眯眯地向大家挥挥手,乘坐独享的飞机和政要们见面聊聊天,为船舶下水、商场开张剪彩,隔三差五地在自家豪华的客厅里开派对。既不用发表什么会招致危险的政治言论,也不用费心思去分析股价涨跌,招待客人还不用自己烤甜点!
她是全世界握手次数最多的人,有16个国家祝她为国家元首,英国所有的鱼类,甚至泰晤士河上的88只小天鹅都归她管。有人把她当做心中的信仰,有人见到她就热泪盈眶;有人每天都唱一遍《上帝保佑吾王》的歌曲,有人却质疑说,这个女人只是中了彩票才生在了帝王之家,她到底有什么资格来统治一个国家呢?
她确实不是被选举出来的。事实上,女王的主要工作是代表英国的形象,不停地接见人和被接见,并且力保让那些人愉快地感到自己十分特殊,她并没有实权。理论上说,她可以解散议会,弹劾她不喜欢的首相,但如果这样做,便会引发难以想象的重大危机。
女王的私人秘书爱德华·杨说,女王有一套高超的专业技巧,“她能算准时间,在恰当的时刻转向镜头,那一刻她的身后,总有挥舞着旗帜的欢乐人群作为背景”。这一切,听起来像公关或者服务行业。另外,女王的工作虽然轻松,但是非常枯燥。她得对着人群挥手微笑半小时,坐在高台上看冗长的仪仗队而不能流露困意,帽子倾斜的角度还必须总是一样。不然第二天家族不和的谣言就会上头版。她的一举一动全在众目睽睽之下,宛如被展览的珍禽异兽。女王另一方面的工作便是维护王室千百年来的高贵形象,伊丽莎白的新闻秘书佩尼·史密斯说,由于过去15年来王室年轻成员不断传出丑闻,为了挽回王室日益下滑的公众形象,要强的女王只能更卖力地工作,多多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这就是她为什么到了80岁还不得安享晚年的原因。
这样辛苦,却永世没有可能升职加薪,更不能辞职。这就是一个女王的职业。然而旁人始终只看到她光鲜的那一面:高贵的头衔、邮票和纸钞上的完美侧像、富丽堂皇的白金汉宫……这些被镁光灯擦亮的特权与奢侈太过耀眼,舍去这些,英国女王,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并且是不那么好当的差使。尽管世界上每个皇家孩子都要接受高级而严格的教育,但“未来的女王陛下”经历的职业资格训练,却无疑是最有难度的。
你可以想象,假如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女王陛下,连站姿坐相都不合格,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比如在某一次重要的典礼上,我们看见的女王,虽然一眼看上去还是那个衣冠楚楚、光彩夺目的漂亮王室女子,但是不同的是,今天她站着的时候,不是缩着左腿就是歪着右腿,或者将两腿交叉。至于坐着的时候,情况也好不到哪里,或者是抖动双腿,或者是跷起了二郎腿,甚至还旁若无人地脱掉难受的高跟儿鞋,让穿着丝袜的细足出来透透气。不光是英国人自己,就是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看到了,也一样会觉得诧异至极,因为就是这样的小动作,好像彻底暴露了女王陛下以及英国王室的许多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作出无数种猜测,设想女王陛下是不是发疯了,英国王室或整个英国是否出现了大动荡,要么就是愚人节,否则我们将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以上讲述的就是英国女王维护形象的事。因为“女王职业”的特殊,女王不仅代表着自己,而且代表了英国王室的形象,女王只是改变了小小的发型,旁观者也许就要推测整个英国王室是不是将在未来的XX小时,改变自己的政策了。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女王实际上是不得已的,她要在维护自身以及英国王室整体形象方面,充当一个典范。当然我们不至于像女王一样,那样的生活实在是太累了。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形象认同”的存在,自己的站相坐姿,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也要适当注意。
不论是谁。都需要那种被社会认同的感觉,社会又是通过“称号”(通常以职位、辈分等具体化)、举止、装扮等来体现这种认同感的。如果我们见到一个衣衫褴褛,手中还拿着一个盛着几枚硬币的破碗的人,不管他是男是女,也无论他年轻还是衰老,总之都不会妨碍我们把他看成一个乞丐。这就是“形象认同”的巨大力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形象“典型”不少,像上面假设的女王“拙劣的表现”一样不注意站相坐姿的人,更是大有人在。人们之所以发明了靠眼睛判断一个人身份、性格、命运之类的技巧,“形象认同”就是原因所在。但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却还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明知道是这么回事,却还是松松垮垮,站着时歪肩绕腿、坐着时跷二郎腿或抖腿,列举下来的话真是一大景观。
影响市容观瞻不说,还会给别人造成这人大概不会有什么好的生活作风的印象。这可不是上纲上线,要不怎么会有“由小见大”、“细节决定命运”等真理呢?生活就是由这样的细节汇集而成的,正是细节的东西组成了别人对你的评判,堆积成了你的形象。所以,要想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就要从细节开始,诸如站相坐姿,一样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