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习惯
8819900000023

第23章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5)

(4)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千万不要想靠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就如鼻涕那般,贴上你不放,想脱身都不可能!

(5)吃些小亏无妨。“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原凉他们吧。

这样子就能和“小人”们相安无事了吗!

我不敢保证,但相信可把伤害减到最低。

创业成功需要合作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要想靠单枪匹马,笑傲江湖,是越来越难了。每个人都需要合作伙伴。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要绿叶扶”,就是说现代人要有合作意识,共同创业。

二十多年以前,乔布和沃滋是在同学的一家车库里结识的,当时他们都是中学生。这两个电脑迷想要一台“8800”,可是时又凑不起钱,于是决定自己动手装。乔布和沃滋卖掉了自己的一些东西,凑起钱准备装100套“苹果—Ⅰ”计算机板,然后每台售价50美元,可赚回2200美元,正好够他们的本钱。“苹果—Ⅰ”是沃滋设计的,目的是降低成本。乔布拿着样品到当地的电脑商店去兜售,这家商店只订了 50台。他们说,社会上大部分人不是想买散装件,而是想买整机。这给了乔布最重要的市场信息,而当时乔布仍无意做企业家。这家商店的经营者却是个有心人。为了敦促乔布去设计制作微电脑整机,便把“苹果—Ⅰ”故意装在了一只粗糙不堪看起来很没有档次的木头盒里。当乔布再次到这家商店去的时候,他们就给设计者乔布展示出了带有木头外壳的“苹果—Ⅰ”,这促使乔布下决心去设计制作美观的外壳。乔布和沃滋终于决定设计、生产完整的微电脑了。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苹果—Ⅱ”。

乔布和沃滋原来都是技术人员,当他们决定自己开公司后,首要的问题是筹措资金。这时,风险企业家开始光顾这两位年轻人了。来光顾的第一位是唐·瓦伦丁,他是乔布和沃滋的老师介绍过来的。瓦伦丁来到乔布家后,看到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一脸大胡子,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创业者的样子。瓦伦丁先生觉得不妥,终于未敢问津,而把乔布和沃滋介绍给了另外一位企业家——英特尔公司的前市场部经理马克库拉。这是一位精明练达的风险企业家,对微型电脑业务十分精通。这位38岁的富翁来到乔布的车库里,仔细询问并实地考察了“苹果”的样机,提了一大堆问题。最后问起了关于“苹果”电脑的商业计划。乔布和沃滋对买卖一窍不通,两人当时面面相觑,说不出一句话来。可是马克库拉独具慧眼,看出了这两个小伙子是不会让他失望的,于是他告诉乔布和沃滋,一个详细的计划是吸引风险资本所必须的。此后,马克库拉给他们俩上了两星期的管理课,他们三个人日夜工作,制定了一项“苹果”电脑的研制生产计划。马克库拉首先将自己的91000美元先期投入,又帮助乔布和沃滋从银行取得了25万美元的信贷。接着,他们三个人又带着计划去马克库拉熟识的风险投资家那儿去游说,吸引了另外60万美元的资金。至此,苹果公司吸引了接近1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他们聘请了33岁的迈克尔·斯科特当经理,因为他熟悉集成电路生产技术。马克库拉、乔布任正副董事长,沃滋任研究发展部副经理,苹果微电脑公司就这样正式开张,走上了它飞速发展的道路。

乔布和沃滋,以及商人唐·瓦伦丁,再到后来的马克库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合作与沟通的结果。如果乔布和沃滋没有遇到马克库拉,不仅没有他们后来的成功创业,包括微电脑的历史恐怕都要重写了。

不要偏面待人要搞好合作

为利益而利益,为计较而计较,就会使人变得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它不仅对人生和事业造成损失,也会扼杀你的创造力和责任心。

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年轻人被短期的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等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奋起直追时,已经浪费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无法赶上了。

在此,本书作者想给年轻人提个建议:“在你开始工作时,不要太多地考虑薪水问题!要注重工作本身给你带来的价值——发展你的技能,完善你的人格品质……”

在美国,曾有一位成就斐然的年轻人,他是一家大酒店的老板。一开始我丝毫没有看出他有什么特殊才能,直到他讲述了自己被提拔的传奇经历之后我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几年前,我还是一家路边简陋旅店的临时员工,根本就没有什么发展的前途可言。”他回忆道:“一个寒冷的冬天,已经很晚了,我正准备关门。进来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他们正为找不到住处发愁。不巧的是,我们店里也客满了。看到他们又困又乏的样子,我很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于是就将自己的铺位让给他们,自己在大厅睡地铺。第二天一早,他们坚持按价支付给我个人房费,我拒绝了。本来也就没有什么嘛!”

“那对夫妇临走对我说:‘你有足够的能力当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年轻人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开始我觉得这不过是一句客气话,然而没想到一年后,我收到了一封纽约来信,正是出自那对夫妇之手,还有一张前往纽约的机票。他们在信中告诉我,他们专门为我建了一座大酒店,邀请我经营管理。”

年轻人没有计较一夜的房费,而正是这一举手之劳,他获得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

斤斤计较一开始只是为了争取个人的小利益,但久而久之,当它变成一种习惯时,为利益而利益,为计较而计较,就会使人变得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它不仅对老板和公司造成损失,也会扼杀你的创造力和责任心。

《圣经》上说:“助人就是助己。”不要计较得太多,多做一点对你并没有害处,也许会花掉你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的事,使你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上司和顾客会关注你、信赖你、需要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今天种下助人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结出甜美的果实,最终受益的还是你自己。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基本社会规律。也许你的投人无法立刻得到回报,不要气馁,一如既往地付出,同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问,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在职业生涯中,任何一位普通人都会想:“公司和老板为我做了些什么?”而那些富有远见的人则会想:“我能为老板做些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尽自己的能力完成分配的任务,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就可以了。但是,我却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更多。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在工作中投入了很多,却没有马上得到回报,而心有不甘。你会想既然不能升职,还不如忙里偷闲,反正也不会被开除、扣工资。这样一来,以后你就可能会拖延怠工,以免提前完成工作,会揽上其他的事务。久而久之,你的进取心将被磨灭。另外,如果你计较自己的付出没有在短期内得到回报,继而会产生抵触情绪,还会影响你在公司里的人际交往。

一开始也许你从事的是秘书、会计和出纳之类非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但成功者除了需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时能全力以赴,不计较眼前的一点利益,不偷懒混日子,即使现在他的薪水十分微薄,未来也一定会有所收获。注重现实利益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现在的人过分短视,而忽略了个人能力的培养,他们在现实利益和未来价值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个人如果钻到钱眼里去;如果总是算计着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如果总是将自己困在装着工资的红包里,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

利用名气造声势

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思维惰性。只要还有余地,只要不是山穷水尽,人们一般不会十分着急,不会十分卖力,习惯的形成更是如此。因此,在培养新习惯时,不妨来个釜底抽薪,将自己置之死地,迫使自己背水一战。这种习惯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一家只有500美元资金、3名员工的小公司在美国成立了。公司开发黑人化妆品,但是,当时黑人化妆品市场已经被赫赫有名的弗雷公司牢牢控制着,如何能动摇得了它呢?小老板知道,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无视对手,也难以生存。艰难的处境迫使它陷入深深的思考。他想,挤占对方市场是必然的,但不能惹恼对方,而争取对方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寻找其他办法。小老板日思夜想,最后想出一句广告词:“当您用弗雷公司的产品化妆之后,再擦上一点约翰逊粉质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行讥笑他为别人做广告,他不为所动,坚持下去。小老板的道理是:站在总统身边,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自己也会成为名人。果然,这家小公司很快发展起来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将自己置于绝境,以求一逞,是这个例子最突出的特点。身处绝境,求生的本能必然会迫使自己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寻求自我解脱的办法。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老板面对大老板,人力、物力、财力无一可以比肩: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动脑子而不是动力气,用文的而不是用武的。此时,思想最集中,也最活跃,最容易一跃而出。小老板排除刚性对抗的思路,沿着柔性方向干脆再往极端的道路走——不但不对抗,还要成为对方的“支持者”,让对方高兴,至少是不反感,即使内心不那么舒坦,但连想说个“不”字也说不出来。当然,自己还要从中得益。成功就这样诞生了——一个借人自重的好创意——美国一位企业家说,能有机会在总统身边多站几次。再平凡的人也会成为名人。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生意场上,精明的生意人其能耐的高低并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学历,而在于他有没有独到的眼光与创新的习惯。

在美国,曾有一家报纸以《一个针孔价值100万美元》为大标题,突出报道了一件小事:

美国制糖公司海运方糖到南美,因途中受潮,损失不小。请专家研究解决办法,虽然耗资不小,但始终没有收获。这时,公司一个工人经过认真考察,发现轮船有通风设备,只是方糖包裹得紧紧的,密不透风。他试探性地在一些包装盒上打了几个针孔,让两头通气、这些方糖就不再潮湿了。工人将他的主意交给老板,因此获得100万美元的奖励。

一位日本人读了这一报道后,也对针孔来了兴趣。他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打了小孔,使本来灌一次油只能用10天的打火机延长到50天。很快,他申请了专利,并投产了改进后的打火机。

后来,这位日本人又在女用纽扣上打个小洞,注入香水,因为液体易进不易出,从而香气只能微微散发,丝丝飘飞,长期芳香诱人。这种新纽扣一经投产即深得女性喜欢,因此订单很快就如雪片般飞来。

美国工人以针孔解决方糖潮湿问题,就事论事,应用的是本体视角:该创意十分简单,依据的仅是初级物理知识,但实用性强,获巨奖是当然的。日本人用的却是异体视角,因此更显他思维的高明之处。

尽管方糖与打火机、纽扣风马牛不相及,但通风透气是它们的共同点。虽然许多人读了美国报道都眼馋大把美元,却对针孔原理无动于衷,不以为然。而这位日本人却不见美元,意在原理,通过将针孔原理与自己所关注的打火机、小纽扣联系起来,使自己进入创意的天地。

从这一点上说,借用他人经验迁移同类事物的原理是这位日本人成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他很好地抓住了相通之点。针孔创意的原理是通风透气,打火机需要透气,以求气体完全燃烧,节约燃气;纽扣也需要透气,才能既可进液又能散香,显其高雅。小创意同样蕴藏着大事业,这就是习惯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