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洋嫁(俞飞鸿、姜武主演《爱之初》原著)
88189900000014

第14章 尾声

北京东三环。

五十集电视连续剧《×××》开机仪式新闻发布会在这家五星级酒店举行。主持人在台上提到刚刚辞别人世的该剧编剧萧柏恒,是他用生命凝聚成了这个剧本,并念了萧太太从台湾发来的信函,现场一片唏嘘。

谢桥眼睛湿润了。她受委托代表萧太太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也是表达对萧导演的惋惜崇敬之意。

自那次回大陆受震荡后不久,在Valley的希尔顿酒店里,萧导演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讲述他将回国发展的决定,他说,谢桥!中国发展了,壮大了!中国文化人的希望在大陆!中国文化人的土壤在大陆!

之后,萧导演卖掉了他在洛杉矶的豪宅,迅速班师回国。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一个从未在大陆的土地上生活过,对大陆的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台湾人,因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情结和梦想,放弃了在美国的安稳生活,来到北京这片于他而言全然陌生的土地。他们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困窘、艰难,也是林林总总,点点滴滴,萧太太屡次给谢桥打电话回来,总是满腹感慨。然而,萧导演的心是饱满的、飞扬的,他在美国压抑了十几年的才华终于得以施展,世俗的蝇营狗苟已经不重要了,他活在奋斗里,活在希望里。

五十集电视连续剧在这位古稀老人手中得以完成,获得极高赞誉。他本拟出任总导演,然天妒英才,他被查出肝癌晚期。萧导演是憾恨的,憾恨的是自己在美国荒废了太多的时日,回来得太晚,想做和可做的事太多,可没时间了……

萧导演的回国对谢桥是有触动的,尽管当时她还沉溺在与萧雨山的情爱里。

自身的完满?是啊,她猛然醒悟到,这些年来,她还有自身吗?

多年以前,她还在北京的时候,她是一个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她的世界里有观众、有同事、有朋友,她自给自足,充实饱满,自信阳光,除了爱情,几乎什么都有。

到了美国之后,她就残疾了。先后耕耘于情海,所遇男人的素质决定了她的命运。文化的形同儿戏令她远离社会,苏棉的离间是形式,不是根本,根本是中国文化在洛杉矶的无路可走。她的天地只有这一个男人,一个除工作事业之外,还有一妻一女的男人。她只是他的几分之一,而他是她的全部。她全部的心力,除了对付油盐柴米,便是和一个几岁的幼儿争宠,这是她吗?是一贯理想主义,崇尚自我奋斗的谢桥吗?是被誉为聪明伶俐,并以才女自诩的谢桥吗?离开一个男人,除却情感的失落,更有对生活的恐惧。迈出房门,你无处可去。你没有社会,没有圈子,没有事业,你甚至养不活自己。

你本是一个自尊自强的当代女性,到了美国,你就退回到封建社会里去了,回到一座阴森封闭的大宅院里,妻妾成群,争风吃醋,就差缠小脚了……

离开萧雨山?这想法太可怕了。想起刚结婚时,她那份快溢出来的幸福和满足,她深信自己已寻觅到世间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男子,一只小小鸟已飞到她渴求的温暖幸福的怀抱。

回到中国,回到北京去!

谢桥躺在深夜的黑暗里,突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这决定一经形成,便无可遏制。

是的。若不想依赖于一份残缺的情感,不想变成软骨和弱智,便得离开家庭的庇护,走向社会,自立自强。可在洛杉矶,囿于语言的局限,谢桥的前途只能是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像端木亭亭那样,洗盘子或做钟点工。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的国土,熟谙的环境,熟谙的规则,熟谙的人群,总是会有一份希望!

就这样回来了!

中国发展了,尤其是奥运会之后,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这,谢桥是知道的。然而,北京这几年发展得如此之迅猛,变化如此之大,仍令谢桥咋舌。这几乎是另一座城市,另一个世界。从美国回到自己的国土上,谢桥每每被繁华奢靡所震慑,感觉自己像一个乡巴佬。

就像这宴会大厅,布置得金碧辉煌。洛杉矶国会议员的晚宴也摆不出这个谱。

席间男女衣着光鲜,前卫时尚。谢桥虽也穿着礼服裙,可仍感觉到微妙的差异,她与北京的时尚间那份微妙的差异。包括她过于鲜艳的口红,包括她一丝不苟而略显呆板的发型,包括她及膝长度不会出错因而中庸的衣裙,包括她亲和甜美的新闻主播的正确表情,这些都是前几年的时尚,和周遭这些超短裙,亮色唇彩,凌乱长发一脸颓然的北京时尚美女相较,已经错位。在美国这些年的边缘生活,被两边的时尚所抛弃,在洛杉矶,她自以为仍走在时尚的前沿,可到了北京才知道,她已非北京的时尚达人。

席间人们介绍她是洛杉矶回来的“美国小姐”,谢桥暗自惭愧,心道:我是洛杉矶回来的乡巴佬小姐。

人们恍然大悟,哦哦,也就理解了她装束表情的不和谐。人们对来自大洋彼岸的同胞抱有极大宽容。你的被动落伍可以理解为刻意追求。

美国二字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便有人恭维:“洛杉矶特别美吧?花园城市,四季如春!”

“气候倒是好的。就是太空旷太安静了,满大街见不到一个人……”

“那多好啊!看这北京!到处塞满了人!一天到晚堵车,呼吸的全是汽车尾气!空气质量之差,哎哟!恨不能来一场瘟疫死掉三分之二的人!那就清净了!”一个胖子不耐地扯着颈间的领带,仿佛已被空气污染搞得呼吸不畅。

“小心别连你自己也死掉!”一个女人讥讽了这不讲人权的胖子,继而向谢桥发问:“洛杉矶的房子特别大,特别便宜吧?”

“这两年房价是跌了,一栋house也就四五十万美元……”谢桥正想说不过失业的人更多,像艾伦这样缴不出房贷不得不让银行把房子收回的人不在少数,还没来得及出口,旁边人已惊呼出声:“天啊!四五十万美元!在北京就够买一间豪华厕所!这北京的房价贵得还有天理吗?这美国人的日子过得多么舒服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起了大陆的地沟油、毒大米、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每样食品几乎都有毒,都吃不得;贵死人的房价,大学生就业难,还有腐败、贪污、贫富悬殊,民愤大如火药库,简言之,大陆就犹如垃圾库,火药堆,又脏又危险,一点即爆……

继而向往和赞美美国,房价低、物价低、收入高,和谐安宁富足……谢桥晕了,这不是她想要说的真实的美国。这也不是她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真实的美国。她想了半天,结结巴巴地说:“那边生活很不方便,到哪里都要开车……”

“开车多好啊!人人都有车,太富足了!”

“人工很贵,请保姆很不方便……”

“人人平等,尊重体力劳动者!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多高尚啊!哪像国内,都不把服务员、保姆当人!素质低!”

“洛杉矶就像个大农村,几乎没有都市生活。在国内,下班之后,精彩的一天才刚刚开始,酒吧餐馆KTV洗脚城,繁华盛景,应有尽有,都跟皇宫似的,洛杉矶呢,一下班一天便结束了,回家做饭,洗洗睡吧……”

“那多好啊!我们要是在洛杉矶,我就不用担心我老公成天出入那些场所染上脏病……”

“那边触目所及尽是些中老年人,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美女极其匮乏,很单调……”

“太好了!这边竞争压力那么大,年轻美女那么多,二十五岁就嫌自己老了,我要去洛杉矶,看来还大有市场,哈哈哈……”

谢桥不吭声了,她无法再说什么,她真心实意坦诚的洛杉矶的每一样不好都被否决,反而都变成了炫耀。连她的落伍衣着都变成刻意追求,独特品位。她有些理解为何很多美籍华人忍受着在美的一切苦楚,只为回国时那一份风光与荣耀,真的,人们对美国那份不由分说的赞美和向往,对你的艳羡和仰慕让你很难拒绝。如你还要捡几样风光的事来说,美国就快成天堂了……

“我也是美籍华人,我太太就在洛杉矶!”一个样貌平庸的中年男人开了口。

谢桥看向他,分明从未见过,却又觉十分面熟,但以他那扔在人群里找不到的大众长相,分明又不属于让人过目不忘的类型。更不会像贾宝玉对林妹妹般,这个妹妹我见过。呵,荒唐。谢桥暗自摇头,讥讽自己。

此人见众人的注意力转向他,得意扬扬地炫耀道:“我现在是美籍华人,在国内事业太忙走不开,一年回去两趟度假。我太太在洛杉矶可有名了,又是摄影家,又是作家协会的作家,还是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呢……”

“哦!真的!那太优秀了!王台,你怎么这么有本事啊……”众人惊呼。

王台?慢着!谢桥想起来了,这张脸在什么地方见过!就在端木亭亭的手提电脑里!谢桥问道:“你太太叫什么名字啊?”

“端木亭亭!”

“哦!一听就是绝世美女的名字啊……”众人喝着彩。

谢桥颓了。

上次端木亭亭回国相亲,据说王台在机场接到她后,对她的样貌大失所望,没想到美国小姐不但不时尚漂亮,简直不如国内的一个农村保姆。端木亭亭心冷了,谢桥也劝她放弃算了,谁想王台竟还是与她领了结婚证。原来,所谓××台只是个空架子,搞个网站骗些散碎银子,王台自己说他为创这网站还借了不少债,如今穷得叮当响,在北京连吃饭都是端木亭亭埋单。王台希望端木亭亭能把他办到美国,岂料也失了算。端木亭亭这么一个穷人,历史上银行的存款就没有超过两千美元,为这一趟浪漫的北京之行又耗掉了所有积蓄,美国移民局根本不会批准这样的穷人的配偶来到美国增添美国负担。美国讲究人权没假,但也顾不到最底层的穷人。所以这桩婚姻,仅具一个空壳,端木亭亭回美后两人再没见过面,王台也根本没有美国身份,从未踏足美国的土地……

王台继续用从书本和影视中得来的讯息,虚拟着他的梦中之城:“洛杉矶美啊!花园城市,四季如春,好莱坞大街上全是美女,明星……”

“工作好找吗?”

“好找!连洗个盘子一个月还挣三千多美元呢!当保姆一个月包吃包住两千美元。开卡车一个月挣五六千,连乞丐都要度假……”

“哦,哦!老公,我们也多挣点钱,争取早点投资移民去美国!”一个娇美的女人用胳膊碰着身边穿西服的男人。

“王台,给我介绍一个美籍华人吧!让我也去美国开开眼界,享享福啊!年龄相貌都不限,男的就行……”一个青春秀美的小女孩娇嗔地对王台撒着娇。

谢桥悄悄起身,离座。没有人注意到她的离席。大家的注意力都被美国的话题所吸引。

谢桥走到门边,静静地回过身望着这群衣履光鲜、热情饱满的年轻人,大家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洋嫁,洋嫁……”

“移民,移民……”

群情高涨。

眼泪静静地涌入谢桥的眼眶。

她轻轻地带上门,关上那一室的喧闹,走了。

2011年1月28日,写作伊始。洛杉矶。

2011年9月1日,修改,北京。

2011年12月8日,初稿完成,北京幸福村。

2015年9月23日,修改定稿于北京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