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短兵相接,双方依然是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了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
凯瑟克也毫不客气地表明了否定意见:“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失半点,如何就从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这17港元并不是双方敲定的成交价,我们都表示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呆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不明白‘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这一商场规则吧。现在置地的市价才8港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4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
双方说话都绵里藏针,气氛中包含着浓烈的火药味。
素有“沙胆彤”之称的郑裕彤,又以咄咄逼人的口气挑起新一轮较量:
“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集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按证券交易惯例,收购方的出价高出市价两成以上,便可在市场生效,置地的公众股东会站在我们一边!”
包伟士针锋相对,说:“我们将奉陪到底——只要你们不怕摊薄手中的股权的话。置地不是九龙仓,更不是港灯,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伟士无疑是抛出了杀手锏。
关键时刻到了,是继续收购还是鸣金收兵,必须及时作出决策,而这种决策不仅直接关系到收购的成败,而且涉及到巨大的资金代价。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总计占置地发行总股价的8.2%,所涉资金共18.34亿港元。
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约25%增至33%,控股权已相当牢固。而且,协议中还增加了一个附带条款,即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局而偃旗息鼓。原本看好这场收购大战的媒体大为失望。一些华文报刊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滑铁卢”。
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这次为何不决一死战,刚一交兵就这样悄然收兵呢?其实,这是华商财团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策,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包伟士所抛出的杀手锏,就是置地将步文华东方后尘,如法实施。此前,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加怡策的股权。
怡策认购文华东方新股后,所持股权必定会超过35%的全面收购触发点,怡策将按收购及合并条例向文华东方提出全面收购。由于收购价(4.15港元)低于该公司资产值(估计6港元):文华东方多数股东对收购计划反应冷淡,这正中怡策下怀。
这种做法既不必动用大量资金,又可使所持文华东方股权超过收购触发点(现有股东可按其权益认购,也可放弃)。这样,怡策所持的股权由35%增至41%,收购方不可能通过全面收购使其控股数超过50%的绝对数——因为被收购方可反收购,能轻而易举再增购9%的股权,以达到过半数的绝对控股量。
这就是说,如果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将会使华资财团陷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置地从华资财团手中以每股8.95港元的价格赎回8.2%股权,共耗18.34亿港元资金。这意味着,置地总估价约为223亿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计,总市值也近:200亿港元。华资财团若想全面收购达到50%以上的绝对控股权,就须耗资100亿港元以上。
事实上,怡和并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毙。在收购和反收购的价格战中,股价必会不断地提高,华资财团欲获全胜,所需的资金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华资财团在发起全面收购的短暂期限内,不一定能筹措到这么多现金。
而且,怡策控股数近26%,比华资财团的控股数加起来还高得多,已优势在手;何况售出港灯和香港电话的股权后,已从最困难的谷底走出,业务渐入顾境。怡和系尽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业,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综合性集团,除银行外,其市值仅次于长实系。凯瑟克家族在海外还拥有不少非怡策系资产,有人估计,其控有的资产不在李嘉诚之下。
所以,即使华资财团能控得置地,也要经过一番血战,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
李嘉诚是个商战高手,他的收购行为在客观上起了振奋人心的作用。所以他必须权衡商业利益,而不会不顾一切地决一死战。更何况,对方虽是垂暮的老狮子,但余威犹存,反击起来也非同小可,没有必要跟它硬拼。
但是,华资财团既已退出收购,为什么还要签订带妥协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系股权的协议呢?应该说,怡和赎回8.2%股权的价码并不高,不足以成为换取“怡和7年太平”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至今仍不得而知。
不过,即使没有这一附加条款,华资财团也不大可能再动置地的脑筋。首先,经过这次交锋,怡和全系控股权已相当稳固,给外强留下的可趁之机已很少了。另外,已经迁册百慕大的怡和系,从1995年起取消了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其股票不再在香港股市挂牌买卖,这样一来,就为外强收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也许正是考虑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才决定彻底放弃收购,顺便卖一个人情给置地。
李嘉诚确实是个商战高手,他凡事并不一定非要争胜不可,而是以商业利益为准绳,能赚就赚,不能赚就退出,毫不拖泥带水。
事实上,华资财团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收购不成功,但售股的税后利润,估计也在1亿港元左右,仍然有小赚。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恶意收购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更何况胜负难定。倘若经过一番拼杀后,华资财团不幸落败,则会遭受惨重的损失。这显然不符合李嘉诚的作风和性格。
李嘉诚的做法启示我们,商场同战场一样,没有常胜将军,也不必非当常胜将军不可。在不利条件下坚持“斗智不斗力”的原则尤有必要。
“软征服”同样起到大作用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商人经商必用心胜。这一点在李嘉诚身上体现明显。投资虽然是一种经济扩张。但是在投资海外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种种麻烦。如果说资本扩张是一种硬手段,那么为了及时解决这些麻烦,投资者作为商人,有时也难免要进行一些软征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个商人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李嘉诚能以大为重,以软攻硬。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在这段时期,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在加的重要个人投资有:在多伦多大学附近兴建一幢19层高商业大厦;在多伦多兴建一个住宅区,共1000个单位;在温哥华收购海港假日酒店。
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是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波友”(球友),杜蒙特说他是步李嘉诚后尘来加投资的。他是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主席,来加第一项投资,是竟购卑诗省煤气公司,结果因无加籍而告退。继而他看中多伦多西郊一幅风景优美的地皮,用于兴建高级住宅休闲区。
在加国一掷亿金的香港富豪还有罗鹰石家族、王德辉夫妇、杨志云家族,等等。至于数千万身家的移民,数不胜数。
华商的大举扩张,引起当地一些居民的不满,有的地方还出现排华情绪。1989年3月,李嘉诚等华人财团,投得世博会场址地皮后,卑诗省温哥华出现一张告同胞书:
加拿大同胞们,请制止癌症扩散!
醒来吧!否则太迟了!政府出卖我们,鼓励华人渗透,买光我们的土地,提高我们的税,中国人口超过10亿,正像野火般蔓延!我们的前途呢?我们下一代的前途、文化和机会呢?倘若我们不制止这种癌症的扩散,我们的孩子将一无所有!政府辩称这是有利于国家,怎样有利呢?中饱他们的私囊而已!谁得益呢?可以打赌不是我们!如果我们想维持一个民主国家,现在站起来,为着你们的权益团结起来,否则太迟!
当地华文报章刊登这张充满火药味的告同胞书,引起华人的不安。一华裔记者说:“我们的同胞花几十万元,买一张‘太平门’门票,来到加拿大是否又能买到‘太平门’呢?”
李嘉诚指示李泽钜不要采取硬性措施,而要采取软攻势。经过李泽钜的多方努力,问题才得到解决。
在阿伯达省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要为李嘉诚一行举行盛大酒会。李嘉诚及长子李泽钜、左右手马世民、麦理思出席酒会。加国殷商和政要,热情洋溢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殷切希望彼此间继续愉快合作。
在李嘉诚父子的努力下,卑诗省华裔省督林思齐博士(本人也是地产巨富),在温哥华市一次集会上,劝告当地居民善待华裔移民,并对移民同胞进行私访安抚。
和黄发展海外港口业务,由英国开始推展至欧洲德国和美洲。和黄在英国有3个港口,其中一个是全英最大港口货柜码头,而全球已有80个?白位。
1999年,有消息说,李嘉诚控制的和记黄埔集团,正积极接洽,准备收购苏哈多第三儿子胡托莫所拥有的“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
收购谈判工作,由和记鼓埔集团旗下“和记港务公司”进行,其印尼顾问为郭英喜领导的印尼资产管理集团公司(AM—GI),已先后同胡托莫等人商谈价格,可能以约1亿4500万美金成交。
印尼(罗盘报)报道说,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负责管理、建设和经营的首都海港第三货柜码头,遭遇经济危机之后,欠下巨大呆帐,奄奄一息,已处于破产边缘。因此和记港务公司有意买下,以便重新整顿建设,进一步发展印尼的进出口业务。
印尼有人以反对由外资垄断为理由,表示拒绝和记港务进一步收购行动。有人甚至利用此事,指责身为华裔的郭英喜,进而攻击其父郭建义。
在此情况下,和记黄埔集团已在1999年3月31日进军印尼港务业,当时通过哈比比政府的国营企业部长,和记港务公司买下雅加达国际集装箱码头(JICT)51%股份,实际上已控制了雅加达海港第一集装箱码头和第二集装箱码头的营运管理,成为李嘉诚集团继巴拿马运河营运权后,在全球控制的第17个国际集装箱码头。
雅加达海港只有3个集装箱码头,如和记港务公司买下“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第三货柜码头)后,则等于李嘉诚的公司控制了全部集装箱码头。
如果说加拿大遇到的麻烦主要是来自老百姓的民族情绪,尚可借助官方加以解决的话,那么李嘉诚在收购过程中遇到的各国政的麻烦,则只能靠政治攻势加以解决。
1999年底,当美国将从巴拿马运河撤离时,香港和记黄浦有限公司通过竞标赢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管理权。美国一些人就此声称,香港和记黄浦有限公司经营港口将危及美国安全。
为此,李嘉诚赶紧向新闻界表示,他属下的和记黄浦集团不会通过在巴拿马运河投资兴建集装箱码头来控制运河的航权。
据《解放日报》报道,李嘉诚说,和黄集团在巴拿马运河只是进行一项集装箱业务的投资,与控制权并不相干。他强调,和黄集团只是在巴拿马经营集装箱业务的公司之一,同一些美国和中国台湾公司相比,和黄甚至不是最大的集装箱经营公司。
李嘉诚是针对美国总统克林顿11月30日的谈话发表上述看法的。克林顿当天在白宫举行的吹风会上说,香港和记黄浦有限公司管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
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投得运河两端港口的经营权,由于他和北京当局的特殊关系,在美国惹起很多风波。美国众议院的银行及金融事务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加州共和党众议员罗尔?巴克尔指和黄是北京的棋子,意图控制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投标,被美国国务院界定为“缺少透明度”,“非常不寻常”,克林顿政府竟予以认同。巴拿马政府贪渎,使和记黄埔取得了港口和邻近的战略性地产。
该议员指出,在巴掌马运河港口的租赁招标时,中国人的和记国际码头公司出价1000万美元,而两家美国公司分别出价1100万和1160万美元。贪渎的巴拿马政府不接受这些出价。
于是,和黄不但取得拍卖单上所列的港口,还得到了运河沿岸其他主要战略性地产。
海外投资遭到的非议,不能阻挡李嘉诚拓展海外的决心和步伐,他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既懂得如何归避各种麻烦;也学会了幂取各种合法手段去解决这些麻烦。他的经济扩张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政治征服。